《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十:基督教在蠻族中的傳播活動1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0-05-19T12:32:01+00:00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蠻族人在羅馬廢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國家,這時的東羅馬帝國乘機試圖控制西部教會,這促使羅馬教會開始面對和承認現實,暫時放下與東派教會的首席之爭,轉而開始向蠻族人傳教,試圖通過積蓄力量,擴充實力,把教會的根基建立在蠻族社會中間,以待重振西派教會,再圖與東派爭雄。


基督教之十:基督教在蠻族中的傳播活動1

  

(1)在不列顛諸島的傳播活動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蠻族人在羅馬廢墟上建立起一系列國家,這時的東羅馬帝國乘機試圖控制西部教會,這促使羅馬教會開始面對和承認現實,暫時放下與東派教會的首席之爭,轉而開始向蠻族人傳教,試圖通過積蓄力量,擴充實力,把教會的根基建立在蠻族社會中間,以待重振西派教會,再圖與東派爭雄。於是,羅馬教會向蠻族統治地區派出傳教士,開始了基督教在西歐乃至北歐的傳播活動。事實上,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前,羅馬教會的傳教活動已經在某些地區展開,侵入西羅馬帝國的一些蠻族在此之前也已經接受了基督教,這對於羅馬教會進一步廣泛的傳教活動,無疑是有利的。


  大不列顛諸島是羅馬帝國統治時期的一個邊遠省份。公元432 年羅馬教會任命派屈克(389 ~461)為傳教主教去愛爾蘭傳教。他積極活動,建立教會,設置教區,使愛爾蘭各地接受了基督教。派屈克死後,愛爾蘭教會已發展成一套以修道院為中心的教會體制。各地普遍建立的修道院既是教牧中心,也是學術教育中心,培養了一大批博識熱情的傳教士,散布到蘇格蘭、英格蘭以及歐洲大陸,推動了基督教的傳播。


  基督教在蘇格蘭的傳播起始,至今仍未有定論。一般認為是公元490 年,一些愛爾蘭人遷徙到蘇格蘭北部,在那裡建立了達爾里阿達王國,並帶去了基督教。在蘇格蘭的傳教事業上最有成就的傳教士是科倫巴(521-597),他出身於愛爾蘭的名門望族,是克羅納的費尼恩的學生,在愛爾蘭時已是著名的隱修士,創建了好幾所隱修院。563 年他與12名夥伴在國王保護下到蘇格蘭傳教,於艾俄那島建立一所負有盛名的修道院,以此為基地向蘇格蘭土著居民皮克特人傳教,使其信奉了福音。象愛爾蘭一樣,蘇格蘭的基督教機構大都是隱修院式的,不設主教管區,甚至主教們都要受制於隱修院院長。


  愛爾蘭人的傳教活動也發展到英格蘭。公元634 年在諾森伯利亞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中首先出現了一批基督徒。一位從蘇格蘭艾俄那島隱修院來的修士艾丹在英格蘭北部的林迪斯法恩島建立了一座新艾俄那修道院,成為英格蘭的傳教中心。他死後,他的夥伴繼續這一工作,使傳教活動超出了不列顛島進入歐洲大陸。其中著名傳教士有愛爾蘭著名的班戈隱修院修士小科倫巴,他於585 年率12名隱修士從班戈出發到勃艮第的阿納格雷定居,創建了呂克瑟伊隱修院。後在瑞士和義大利北部傳教,614 年在亞平寧山中又創建了傅比奧隱修院。


  與此同時,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在傳教熱情的驅使下,派傳教士來到英格蘭。596 年隱修院院長奧古斯丁率領一批隱修士組成的遠征軍離開羅馬來到英格蘭,他們對當時在英格蘭傳播的" 愛爾蘭式" 基督教表示了異議,於是雙方就復活節、洗禮儀式、教區制度等問題發生爭論。


  羅馬教會認為這些問題關係到它的統轄勢力範圍和基督教的正統性問題,因此,不惜同愛爾蘭式的基督徒做堅決鬥爭。664 年奧斯威國王在惠特比召開宗教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終決議承認羅馬教會的最高權威。


  668 年羅馬宗主教任命狄奧多爾為坎特伯雷大主教,他使原愛爾蘭修院的學術傳統和某些禮儀與羅馬教會的基督教漸漸融合。許多教會史著作認為,英格蘭基督教是羅馬教會的組織制度和愛爾蘭傳教士的獻身熱情與學術熱情相結合的產物。至此,羅馬教會的勢力在英格蘭站穩腳跟。公元8 世紀初,愛爾蘭和蘇格蘭的教會也先後承認了羅馬教會的最高權威。


  


(2)在歐洲大陸的傳播活動


  5 世紀後半葉,法蘭克人逐漸占領了高盧北部。5 世紀末,克洛維(481 -511)逐漸統一了各部落。496 年,克洛維皈依羅馬教會,並下令全體士兵受洗入教,成為日爾曼各族中最早皈依羅馬教會的民族。在羅馬教會的支持下,克洛維進一步擴張勢力,並與信奉基督教阿里烏派的日爾曼人進行戰爭。507-510 年從西哥特人手中奪取大片土地,建立了墨洛溫王朝。511 年克洛維命令召開奧爾良宗教會議,會上制定的宗教法規被認為具有國家法律的性質。在克洛維的支持下,基督教很快成為墨洛維王朝的國教,克洛維死後,繼任者繼續擴張領土,積極推廣羅馬基督教,到6 世紀中葉法蘭克已成為西歐最強盛的國家。為使基督教成為統治的精神支柱,法蘭克王國賦予教會大量特權。為此,549 年召開的奧爾良宗教會議規定,法蘭克國王有任命主教的權力,主教有權修改法官判決和處分犯有讀職罪的法官,教會的產業永屬教會並全部免稅等。享有特權的教會勢力日益膨脹,到7 世紀初已成為法蘭克王國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取得了一系列權利,法蘭克王國的法律實際上成為國家法與宗教法合一的產物。隨著教會在統治集團中的地位不斷上升,造成了教會與世俗統治者之間的矛盾,正是由此開始,孕育了以後長達幾百年的" 主教敘任權之爭" 或教權與皇權之爭。


  7 世紀後期,墨洛溫王朝衰敗,加羅林王朝興起後,繼續展開傳教活動,積極支持傳教士向日爾曼和尼德蘭傳教。最著名的傳教士有向尼德蘭傳教的威利布羅德(約657-739)和向日爾曼傳教的卜尼法斯(680 -754)。卜尼法斯受到兩任教皇格列高利二世和格列高利三世的賞識,被提升為大主教。他在德國的傳教獲得巨大成功,但在尼德蘭的傳教收效甚微。他畢生從事加強教會秩序和紀律的事業,提高了教皇權威,鞏固了教會地位。他與查理、馬太兩位繼承人的合作,為法蘭克王國和教皇聯盟鋪平了道路。


  在法蘭克皈依基督教的影響下,信奉基督教異端阿里烏主義的其它日爾曼部落,如勃艮第人、西哥特人、倫巴德人等,6 世紀相繼皈依了羅馬教會,而漢達爾人和東哥特人的王國則被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消滅。


  另外,從9 世紀開始,羅馬教會在丹麥、挪威、瑞典等北歐地區,以及波希米亞(捷克)、匈牙利、波蘭等東南歐各地區也相繼展開了傳教活動,建立了教區和教會,使基督教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


  基督教傳教士在蠻族王國中的傳教活動,使處於原始狀態的蠻族人受到文化啟蒙,逐步走向文明或成熟,也使古代希臘羅馬的文化遺產由淺入深地在蠻族中得到傳播和接受,對以後西歐文化的繼承和復甦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如果簡單地認為這一時期是" 中世紀的黑暗時期" 和" 文化倒退" ,甚至歸咎於基督教會,是有失全面性和科學性的。而基督教在西歐地區得以傳播,也有其社會基礎。處於現實苦難中的群眾需要宗教的虛幻解脫,統治階級需要宗教做統治的精神支柱,統治者自身也有困惑和苦難,也需要宗教信仰,這一切都使基督教的傳播得以實現。當然,另一方面,基督教在中世紀的傳播所造成的消極後果也是毋庸置疑的。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