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質東莞·一鎮一品」東莞鎮街文化品牌建設巡禮·橋頭荷花節|以荷為媒,相約橋頭

東莞時間網 發佈 2020-05-19T03:20:45+00:00

從2004年舉辦首屆荷花節以來,橋頭鎮堅持以荷花為媒介,以文化為平台,以蓮湖為載體,成功打造荷花文化品牌。

進入5月,橋頭蓮湖的荷花已競相開放,展現出迷人的姿態,預計6月將迎來盛花期,屆時,一年一度的荷花節也將精彩綻放。從2004年舉辦首屆荷花節以來,橋頭鎮堅持以荷花為媒介,以文化為平台,以蓮湖為載體,成功打造荷花文化品牌。

對於今天的橋頭而言,荷花節不僅成為市民遊客的盛大節日,也是城市品質提升的載體、高質量發展的平台,更是展示橋頭髮展新氣象、橋頭人精神風貌的絢麗舞台,同時也是社會各界窺探橋頭新發展的一扇生機盎然的窗口。

橋頭荷花歷史文化悠久

提及橋頭,自然繞不開荷花,每年夏天,橋頭三百畝蓮湖荷葉田田,猶如一顆翠綠的寶石鑲嵌在大地上。數十萬朵荷花如仙子般凌波卓立,芙蓉映日,綺麗又迷人。漫步在蓮湖棧道,感受李清照「誤入藕花深處」的意境,偶爾還能「驚起一灘鷗鷺」。

橋頭擁有悠久的荷花歷史文化,史料顯示,明清時期,橋頭面積達100多公頃的蓮湖已經盡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之景色。盛夏來臨,蓮湖荷香陣陣,歡歌笑語,划船賞荷者絡繹不絕,興趣盎然。

蓮湖地處橋頭鎮中心,原名蓮塘湖,屬天然湖泊。新中國成立前,橋頭處於「三天無雨車頭響,三天有雨水蕩漾」的惡劣環境中。鄉民為了自助自救,便從外地挖來種藕種植各湖,幾年時間蓮荷種植面積就發展到了上千畝。每當洪澇災旱之年,鄉民便以蓮藕、蓮子充飢。據說,那時鄉民對蓮湖視若救命稻草,誰都不能踐踏。每到盛夏,人們紛紛前來賞荷,人們或劃小艇,或扒秧盆,出沒於碧綠的荷葉之間,笑聲蕩漾蓮湖,盡顯「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亂入池中看不見,聞歌始覺有人來」之詩意。

新中國成立後,橋頭同全國各地一樣,圍湖造田,蓮湖被改成了水稻田。20世紀90年代初,橋頭鎮政府退耕還湖,在鎮中心區圍成了面積達三百餘畝的蓮湖,重新種上蓮荷,並按照規劃建設以蓮湖為中心、以荷花為特色的中國荷花名鎮,恢復了荷葉田田、荷香陣陣的美景。

從此,每到盛夏,蓮湖邊遊人如織;每到冬春,湖水滿盈,碧波蕩漾。蓮湖成了橋頭的名勝之地,人們到橋頭必到蓮湖。蓮湖曾兩度發現並蒂蓮,引來賞荷熱,蓮湖成了橋頭的知名品牌,橋頭也因此成為廣東最佳賞荷勝地之一。

以「荷」為媒

挖掘特色文化資源

基於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從2004年起,橋頭鎮乘廣東省打造文化大省、東莞市建設文化名城的東風,舉辦首屆荷花節,荷花節集聚了荷花展覽、觀光遊覽、藝術創作、文化傳承、商貿交流等眾多元素,同時在鎮中心區營造蓮湖風景區,一時間橋頭荷花節美名遠揚,蓮風塔影、荷香水岸的四時風光使蓮湖成為聞名遐邇的愛蓮、賞蓮、詠蓮、攝蓮的旅遊勝地,後來更是首創了「春看菜花夏賞荷」的「一湖兩花」品牌。

在大力打造「一湖兩花」文化品牌同時,橋頭還以「荷」為媒,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資源,培養出一大批文人墨客,打造出一大批文藝作品,荷花節也因此成為橋頭這座小鎮的一張亮麗文化名片。曾幾何時,一句「等你,在橋頭……」,風靡一時,線上線下熱捧,勾起人們綿遠鄉愁,曾幾何時,文人雅士咸聚於此,八方遊客爭睹荷風蓮韻,很多人想不到,在這樣一座製造業城市中,竟然有這樣一個清香淡雅的小鎮。

從2004年舉辦首屆荷花節至今,橋頭「荷花節」已花開十六載,一年更比一年盛,曾先後成功舉辦了粵港澳荷花邀請展、東莞荷花文學獎、全國荷花攝影大賽及「情滿蓮湖」大型文藝晚會等一系列大型荷花文化活動,成功打造了橋頭以荷花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品牌。不僅如此,荷花節也走出東莞,走向全國,在首屆和第十屆橋頭荷花節,橋頭還承辦了規格高、影響大的全國荷花展,成為中國第一個承辦全國荷花展的鎮級單位。

時至今日,荷花已與橋頭連成一片,橋頭荷花節已逐步由一個地方品牌向區域品牌轉變、由一個官方的節慶活動向人民群眾的節日轉變、從一個文化品牌向城市品牌轉變。

荷花節助推東莞文學「橋頭模式」

很多人對橋頭的第一印象是民風淳樸人文敦厚,不僅因為她盛產荷花和油菜花,而且還盛產地方文學,這裡誕生了全國久負盛名的荷花文學獎,由荷花節脫胎而出的「荷花文學獎」,是我市目前級別最高的純文學大獎,見證了東莞這座城市文化品格的發展,對於扶持本土作家成長、推動東莞文學走出東莞、走向全國都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2007年4月3日,由橋頭鎮委鎮政府、東莞市作家協會、東莞日報社聯合主辦的東莞市「荷花文學獎」正式啟動,迄今已成功舉辦7屆。它的舉辦,填補了東莞一直以來沒有純文學類單項文學大獎的空白,經過13年的發展,東莞荷花文學獎,早已成為文學賽事的標杆,培養了一批全國都知名的作家。

比如13年前獲得首屆散文獎的塞壬,早已從漂泊在東莞各鎮街的底層寫作者,成長為國內富有影響力的散文家;當年獲詩歌獎的鄭小瓊,也從底層打工詩人,成長為國內著名詩人、《作品》雜誌副社長;曾獲得第二屆中篇小說獎的王十月,在東莞創作的中篇小說《國家訂單》曾獲得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現為廣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作品》雜誌社副總編輯;而像阿微木依蘿、寒郁、莫小閒、周齊林、莫華傑等80後、90後獲獎新人,也正在茁壯成長,並在國內文壇嶄露頭角。

值得一提的是,橋頭作為東莞文學重鎮之一,在荷花節等節慶文化活動的帶動下,橋頭文學根植於橋頭土壤,發展東莞荷花文學獎、東莞(橋頭)小小說創作基地、市級詩歌散文創作基地、市級東莞報告文學基地等一大批文化品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東莞文學「橋頭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荷花節的助推下,東莞文學的「橋頭模式」將繼續抒寫新篇章,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全媒體記者 廖杏子/文 藍業佐/圖

全媒體編輯 鍾彥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