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9」關注IBD患者生活質量

瀟湘名醫 發佈 2020-05-19T07:29:29+00:00

中國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近年來增加顯著,預計2025年將達到150萬,且發病人群偏年輕化。隨著IBD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臨床醫生應該加強對疾病治療方法的認識,不僅僅局限於臨床治療,更應關注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中國炎症性腸病(IBD)發病率近年來增加顯著,預計2025年將達到150萬,且發病人群偏年輕化。隨著IBD發病率呈不斷上升趨勢,臨床醫生應該加強對疾病治療方法的認識,不僅僅局限於臨床治療,更應關注患者多方面的需求。

炎症性腸病是一種病因不清、根治困難、反覆發作的消化系統慢性病,且伴有多種併發症,給社會和家庭造成了嚴重的負擔。

根據2017年一組研究數據顯示,在IBD活動期中,53%患者提出生活質量有影響,有47%患者主訴嚴重疲勞,30.3%的患者表示由於住院或頻繁去醫院就診導致沮喪,近50%患者表示疾病嚴重影響了其工作能力和活動能力。同時IBD多發於中青年人群,其中克羅恩病常發生於15至35歲,潰瘍性結腸炎發病年齡集中於30-50歲。本該在學業上奮發圖強、事業上努力打拚的年紀卻要與病魔纏鬥。很大一部分青少年患者因病喪失工作、學習和社交時間,生活水平和經濟狀況均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加強對炎症性腸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十分重要。

患者擔心IBD反覆發作的恐懼及頻繁如廁的羞愧感,這不但給他們帶來生理負擔,而且也會極大影響患者的情感和社會功能,易使其產生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臨床醫生在診療過程中除關注臨床症狀緩解外,應該同時關注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心理健康。對於一個慢性的、長期的甚至終身的疾病,一定要獲取正確的知識。患者要樹立信心,定期和醫生、醫療機構保持良好的溝通和交流。臨床治療在深入開展IBD診療質控評估、提高診療質量的基礎上,更需要關注改善患者預後。臨床用藥需綜合分析患者需求及身體條件,做到個體化藥物治療、設置個體化治療目標並緊密控制。

近年來,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抑制劑在IBD治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白細胞介素在治療IBD疾病中的優勢逐步被認知。由於其具有快速起效和持續維持緩解的特點,將為IBD患者的治療提供新的選擇。

目前國內新冠疫情已經控制較好、醫院也有安全的防控措施,如果IBD患者病情加重或者突然又出現腹痛、便血,一定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在5•19世界炎症性腸病日,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症性腸病學組和「愛在延長」炎症性腸病基金會(CCCF)共同發起「炎症性腸病認知月」系列活動。通過活動,呼籲更多專業醫生和社會力量關注患者生活質量,協力為患者提供優質的治療方案和回歸生活的希望。

(潘嘉毅)

【來源:新民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