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背後的平衡

陸家嘴金融網 發佈 2020-05-22T12:47:13+00:00

今年四月,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暴光,股價暴跌,優惠券擠兌,其後證監會入駐調查,端幸更換高層主管。譬如,C.A.F.E.對標的Fair Trade Coffee,就是以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標準來生產。

文/ 邱慈觀、張旭華

今年四月,瑞幸咖啡財務造假事件暴光,股價暴跌,優惠券擠兌,其後證監會入駐調查,端幸更換高層主管。瑞幸高調崛起,從一開始就對標星巴克,環環相比,以凸顯自己。但事實上,兩者除了門店數量、咖啡單價等顯性差異之外,有更多的隱含差異。

針對於此,筆者發表了「與星巴克相比,瑞幸關心ESG嗎?」一文,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現在以盈利和社會良心之間的平衡為題,談談這個未見瑞幸重視,星巴克卻必須面對的議題。

咖啡的可持續發展挑戰

去年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可持續投資中心,發布了一份有關咖啡生產的研究報告,指出其經濟可行性及可持續性,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咖啡生產會涉及非法用工、中間商剝削、工作場所安全疑慮等問題,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形成挑戰。咖啡耕種會涉及污染土壤、破壞水源,對環境可持續發展形成挑戰。

全球有六千萬農戶以咖啡為生,正辛苦承擔著氣候變化對咖啡種植環境的負面影響,包括咖啡豆質量下降,咖啡樹染病頻繁。更糟的是,咖啡農戶的日均收入低,其中很多竟不及1.9美元的極貧線,而無論消費者為一杯咖啡出價多少,最終只有很小一部分會流入咖啡農手中。

星巴克創始於1971年,無論可持續發展或ESG的理念,那個年代都尚未浮現事實上,當時社會上主導的是股東優先說,諾獎得主傅利曼教授的知名短文――「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增加其獲利「,更被奉為圭臬。ESG一詞當時亦未見使用,社會上才開始講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但相關的理論基礎仍處於建構階段,其中包括利益相關者說及企業目的說。

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及ESG的理念,在1990年代由聯合國及環境團體的宣導後,才開始受到正視。譬如,可持續報告準則的制訂組織――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於1997年由聯合國推動成立。全球第一個可持續性評級系統――道瓊斯指數的企業可持續性評級(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於1999年推出。另外,企業的ESG實踐與可持續發展之結合,也出現在這時期:可持續報告準則就以企業的ESG實踐來界定其可持續發展責任,而可持續性評級體系對企業評估內容就是其ESG實踐。

從股東優先說的立場,當企業以最大化股東價值為目的時,可以不面對ESG責任,這可能是星巴克最初所處的情況。但當星巴克步入成長期後,時代已經改變,新範式興起,而它必須考慮股東之外的其他利益相關方,包括供應商、顧客、員工、運營社區、自然環境等。

對於星巴克,這有消極與積極兩層意義。在消極層面,它應該維持底線倫理,確保其運營不會違反」不傷害原則」,譬如污染土壤、破壞水源、損害工人健康等。在積極層面,它應該改善咖啡農民的技能和生活,提升顧客的體驗,為股東創造更高的價值。然而這背後的關鍵,是星巴克必須顧及各種利益相關方的福祉,且在盈利與社會良心之間求取平衡。

可持續發展挑戰下的標準

星巴克於1992年啟動了可持續發展歷程,設定各階段的里程碑,將ESG融入日常運營流程,以平衡盈利與責任擔當。

星巴克以咖啡豆供應鏈為命脈,商業模式以第三空間為訴求,但兩者都因可持續性疑慮而遭受批評。因此,星巴克須以符合ESG標準的方式運營,才能獲得社會認同。

無論是咖啡豆供應鏈或綠色零售門店,當時相關的可持續性標準並不存在,故星巴克和其他組織聯手合作制訂標準,其中以C.A.F.E.(咖啡和種植者公平規範)及LEED for Retail Program(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的零售項目)最廣為人知。

C.A.F.E.是一種公平貿易標誌,2004年由星巴克、保護國際組織和第三方認證組織SCS Global Services(科學認證系統全球服務組織)共同推出。這套規範之目的,是為了提高咖啡生產流程的倫理標準,其中覆蓋咖啡農場、合作社、加工廠及烘焙廠。相關流程中各單元的ESG實踐,都依據設定的標準而以計分卡評估,合格咖啡才可獲得認證。星巴克自訂全部咖啡豆來源都符合C.A.F.E.標準的目標,而SCS Global Services負責其供應鏈標準之審計框架及方法監督。

為了讓咖啡豆來源能達到C.A.F.E.標準,從2004年起,星巴克先後在全球建立了九個種植者支持中心,為咖啡農免費提供種植、加工相關的知識培訓和技術支持。另外,咖啡農戶常因欠缺抵押品及收入證明而未能從銀行融資,故星巴克又涉入普惠金融,對各地的咖啡農戶發放小額貸款,以支持其生產運營。

LEED for Retail Program是將美國能源與環境先導設計(LEEDs)原先針對大型建築物的規格進行調整,以適用於零售門店。星巴克於2001年和美國綠建築協會合作,發展出這套專門對標零售的新規格,為門店興建及內部裝修建立行業標準,其中包括用水、用電、排污等要求。

零售門店運營的環境後果,還包括過度使用能源、餐具及包裝材料等。因此,星巴克於2018年啟動了」增強綠化的零售倡議」,與世界自然基金會及SCS Global Services共同規劃其門店成長項目,包括改善能源使用效率、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保護水源、降低廢物等。星巴克更與麥當勞等企業聯手,研發適合外賣使用的可溶解紙料,以更加環保的方式運營。

倫理採購的資金來源

倫理採購需要資金支持,除自有資金、銀行貸款等來源外,星巴克從2016年開始發行可持續債券(sustainability bonds),至今已發行三隻,累計金額22億美元,在全球咖啡行業居首。

可持續債券是一種主題債券,出現在綠色債券、社會債券之後,而其資金投向包括環境暨社會相關的項目。星巴克於2016年首次發行可持續債券時,這類債券被視為創意金融工具,極受供需雙方歡迎。因市場看好,星巴克於2017年發行第二隻,2019年再發行第三隻。

主題債券的資金用途,須經由獨立機構評審。星巴克的可持續債券亦然,由ESG評級機構Sustainalytics評審,而相應基礎為國際資本市場協會ICMA所發布的三套相關規則,包括《綠色債券原則》、《社會債券原則》及《可持續債券指引》。Sustainalytics會基於這些規則,評估星巴克可持續債券的資金用途是否符合預訂框架,譬如幫助經濟發展、保障農民權利、滿足社會基本服務需求等,而後出具一份審核報告。

除了ESG評級機構的報告外,針對由可持續債券所募集資金的投向及進度,在債券存續期間也會定期披露於」資金使用情況報告」,讓投資人理解是否符合募集條款的實質內容。資金使用情況報告通常由獨立會計師提供意見,而星巴克可持續債券的獨立意見,由德勤會計事務所提供,其中確認了資金用途的一致性。

致力於相對平衡

在新時代的浪潮下,各行業中的大企業通常最早回應新範式,主動做出改變,星巴克亦然。在咖啡行業里,星巴克最早啟動可持續發展里程,但在過程中,它的可視度高,獲得的關注比較多,受到的批評也比較多。

各界對星巴克的批評,與本文相關的有兩點,一是利益衝突,另一是錦上添花。在利益衝突方面,有批評者指出,星巴克既是C.A.F.E.標準的推動者又是執行者,存在一定的問題。在錦上添花方面,有批評者指出,可持續債券的資金主要用於咖啡採購,用在農藝研發、普惠金融等方面的都微乎其微,故有裝點門面之譏。

另一些批評者則針對提供」獨立意見」(independent opinion)的外部機構,質疑其獨立性:它們的意見可信嗎?還是在替企業有疑慮的行為背書呢?在以上所言情況里,外部機構包括審核星巴克倫理採購的第三方認證組織SCS Global Services,審核其可持續債券框架的第三方評級組織Sustainalytics,以及對其債券資金用途提供意見的德勤會計師事務所。

針對這項批評,凡是了解這類流程的人士都知道,任何使用者付費的服務,不免多少帶有背書的成分,而難以完全中立客觀。這種制度廣泛應用於債信評級、股票分析師報告、企業財務審計報告等,而過去也的確發生過嚴重的利益衝突,最終導致一些相關改革。不過,除非能夠設計出一套足以有效防弊、可行性又高的新制度,否則市場上仍將沿用現有制度。不過,有牌照的認證、評級及審計組織,一般都會為了自身聲譽而儘量避免利益衝突。

事實上,這些批評有時過分激進,而不宜據以否定企業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努力。在新時代里,當企業面對可持續發展的挑戰,須對多種利益相關方負責時,就不可能再奉持傅利曼教授的名言,不能再以增加獲利為唯一的企業社會責任。取而代之的關鍵責任,是求取平衡:企業在盈利與社會良心之間求取平衡,在為股東增加價值與為農戶謀求福利之間求取平衡,在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與顧客商品多樣化之間求取平衡等等。

但是,平衡不容易做到,人世間也難有絕對的平衡,只有相對的平衡。以平衡經濟行為與可持續發展為訴求的各種倡議,也是在為相對平衡而奮鬥。這類倡議很多,咖啡行業有C.A.F.E.,棕油行業有可持續棕油圓桌會議(Roundtable on Sustainable Palm Oil, ROSP),森林行業有可持續森林倡議(Sustainable Forestry initiative, SFI),金融行業有赤道原則(Equator Principles)。




致力於平衡經濟行為與可持續發展的各種倡議,有幾點特質。第一,它們是自願性準則,有倫理約束性,但沒有硬性法規的強制性。因此,違規者接受的是倫理制裁,而非法律制裁。第二,它們都有相應的商業化認證系統,為合格產品貼標,而C.A.F.E.貼標咖啡、RSPO貼標棕油等都是例子。第三,它們都不是行業下唯一的標準,而面臨其他差異化標準的挑戰。譬如,C.A.F.E.對標的Fair Trade Coffee,就是以國際公平貿易組織的標準來生產。

這些特質蘊含的後果,可以分別從正面或負面角度來看。譬如,自願性標準是以高於法規標準的方式鼓勵同行切磋琢磨,共同向善。但是,當一套自願性倫理標準的存在,係為了解決商業問題時,盈利因素不免增添了複雜性,使原本單純的倫理患得患失,錙銖計較。

這更凸顯了一個事實:身處可持續發展挑戰下的當代企業,必須同時為多種利益相關方謀福利,而如何在其間求取平衡形成一個關鍵。這種平衡的求取是恆久的考驗,也是持續學習的歷程,而唯有能在盈利與社會良心之間權衡兼顧的企業,才能獲得社會最高的認同。

(邱慈觀是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張旭華是上海高級金融學院社會責任投資專項基金研究員)

來源: FT中文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