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匣供彈這種方便設計,為何二戰後才普及,從56半的發展就能說明

爆炸式歷史 發佈 2020-05-22T20:49:39+00:00

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各國在武器裝備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自工業革命時代發展以來,熱兵器不斷的發展,直到今天凸顯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早期結構比較簡單的火繩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自動步槍,這當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槍械最重要的構建,除了他的發射裝置外,還有就是供彈裝置。

隨著時代的進步,世界各國在武器裝備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自工業革命時代發展以來,熱兵器不斷的發展,直到今天凸顯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早期結構比較簡單的火繩槍,逐漸演變成現在的自動步槍,這當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都知道槍械最重要的構建,除了他的發射裝置外,還有就是供彈裝置。

供彈裝置實際上有這樣兩種,一種是彈夾供彈,這種供彈方式在老式步槍上比較常見,當然現在也有彈夾,只不過彈夾成了專門給彈匣上彈的工具,而另外一種就是彈匣供彈,簡單來說就是士兵作戰的時候不攜帶散裝子彈,而是帶著裝滿彈藥的彈匣,由於方便使用,而且蠻族現代武器射速快等,因此在二戰結束以後受到了推崇。

說起來彈夾供彈(專指往步槍彈倉供彈)是1885年奧地利槍械設計大師費迪南·曼利夏設計出來的,雖然他所設計的步槍很早就退出了歷史舞台,但是由於快速供彈這樣一種簡單設置加快了裝填速度,因此備受人們青睞,而事實上彈夾供彈這樣一種方式,一直延續到二戰結束以後,我國在56式半自動步槍上,使用的仍然是彈夾供彈。

有人或許會認為奇怪,因為在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國的武器裝備研發上已經有了長足的進步,蘇聯有了AK47以及進化版本的AKM,為什麼我們還要使用固定彈倉而不是彈匣供彈,實際上這就要說到56半所仿製的對象SKS半自動步槍說起。這款步槍是蘇聯在二戰時期研發的一款步槍,雖然他是在戰爭結束以後才定型生產,但所有相關的技術設計,其實都是以二戰時期條件為準備的。

由於局限於戰爭的限制,因此SKS半自動步槍只能利用現有的成熟技術,當時彈匣供彈這樣一種裝置雖然在機槍、衝鋒鎗、手槍領域大量的使用,但是在步槍領域,由於強調精準度,因此彈匣設計演變發展尚不明確,加上戰爭所帶來的材料限制,迫使槍械研發者只能在極度限制的環境下設計研發,不過從這種情況來看,SKS確實是有生不逢時的感覺。

因為它除了本身具有的缺點外,還有一個對手那就是幾年以後生產的AK47突擊步槍,SKS一下子就被打入冷宮,隨後便被我國引入,當時雖然有更為優秀的AK47突擊步槍,但作為一種先進的裝備,蘇聯也不可能給我們,而且以中國當時的技術條件,引進這款半自動步槍進行生產改進,無疑才是最適合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