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5.23 傳承文藝的力量

延安發布 發佈 2020-05-23T07:43:32+00:00

中央音樂學院延安5.23藝術節來臨之際,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張帆回到母校延川縣南關小學,為學生們上音樂課,把愛和音樂傳遞給家鄉的孩子。


線上線下激情互動 把愛和音樂傳遞給每一個孩子

把最好的音樂送給最可愛的孩子。中央音樂學院•延安5.23藝術節來臨之際,中央音樂學院學生張帆回到母校延川縣南關小學,為學生們上音樂課,把愛和音樂傳遞給家鄉的孩子。

課堂上,張帆詳細講解了歌曲演唱中採用的多種律動方式,調動孩子們的音樂感知,讓大家在舒適的節奏中享受音樂魅力。

延川縣南關小學學生 馬一馨:

我一直以為音樂課只是唱唱歌,但是,發現音樂課不是只是唱歌那麼簡單,還有節拍,做動作。

延川縣南關小學音樂教師 張煥煥:

他(張帆)是直接把這個節奏、演唱都帶在一塊,包括律動,這樣既節省了時間,而且還讓學生學(知識)比較快一點,接受能力更強一點。

教學中,張帆隨時與孩子們互動,激發大家對音樂的思考,真正了解音樂藝術的美。張帆說,今後他將邀請更多中央音樂學院的同學和老師,通過雲課堂把優質音樂課程奉獻給家鄉,帶給孩子們更多價值引導、精神引領和審美啟迪。

中央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學生 張帆:

我們音樂教學的理念就是讓音樂屬於每一個中國人,這次來到南關小學,進行這樣一堂課,孩子們表現都非常好,他們的精神狀態特別地感染我,我其實特別深受感動,真是覺得一代更比一代強。

延續紅色基因 老魯藝後人為傳家寶找到好歸宿

5月20日,延安文藝紀念館接收到一批特殊捐贈,老魯藝人向隅、唐榮枚、李元慶的子女後代,將父輩們的文藝著作,以及《黃河大合唱》、《白毛女》首場演出使用過的大提琴送回了老家魯藝。

捐贈儀式上,向延生講述了父親向隅和母親唐榮枚當年在魯藝生活戰鬥的故事。大提琴演奏家李元慶家人說,李元慶是魯藝最早的教員,這次捐獻的大提琴參與過《黃河大合唱》和《白毛女》的首場演出,是家裡的傳家寶。這次將老魯藝們的音樂器具和相關文藝著作送回延安,就是想為他們找到最好的歸宿,傳承魯藝精神。

李元慶孫女 李箏:

《黃河大合唱》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今天帶我爺爺的大提琴來到延安魯藝,我希望大提琴能在這兒發揮更大的作用。

延安魯藝文化園區管理辦公室主任 峁梅芳:

先輩們曾經使用過的這些音樂器具能夠回到延安,對於我們講好延安故事,講好魯藝故事是一個有力的支撐。

魯藝家的新秧歌:《兄妹開荒》

1942年魯迅藝術文學院成立魯藝宣傳隊,在橋兒溝村秧歌「老把式」幫助下推陳出新,創作出了一系列深受民眾歡迎的新秧歌,教員王大化和學員李波演出的秧歌劇《兄妹開荒》就是其中的經典。

《兄妹開荒》原名《王二小開荒》,依據當時陝甘寧邊區開荒勞動模範馬丕恩父女的事跡編寫,採用秧歌的形式,反映解放區大生產運動。演出摒棄了舊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調情成分,代之以新型農民形象和歡樂的勞動場面。濃郁的泥土氣息與農民特有的詼諧交織在一起,使一齣劇情十分簡單的小戲演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給人以煥然一新的強烈印象。當時,《兄妹開荒》和《夫妻識字》等一批反映社會生活的新秧歌,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魯藝家」的秧歌。

來源:延安融媒體中心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