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瓷器意外被發現,銘文竟然是簡體字,還被視為國寶文物

小珏說歷史 發佈 2020-05-23T10:36:00+00:00

在當時他們並沒有任何考古任務,但機緣巧合的情況下,他們竟然發現了兩處窖藏。尤其是那隻香爐,更是讓人驚為天物。

1970年12月的一天,內蒙古大學歷史系的學生們被安排在呼和浩特市白塔村豐州城遺址參加勞動。在當時他們並沒有任何考古任務,但機緣巧合的情況下,他們竟然發現了兩處窖藏。這兩處窖藏都是用帶鐵釜的黑釉瓮儲存的,誰也沒有想到,被發現的文物竟然如此重要。

當這兩個黑釉瓮被打開時,裡面一共藏著6件瓷器,其中包括香爐1件、鏤空高座雙螭手耳瓶1對、纏枝牡丹紋瓶1對、纏枝蓮紡瓶1件。經過研究比對,這些都是元代窖藏,瓷器也代表了當時最高的製作技術。尤其是那隻香爐,更是讓人驚為天物。

這件香爐高為 42.7厘米,口徑為25.5厘米。它是直口,兩側有一對直耳,頸部則分布著三隻麒麟。在正面兩隻麒麟之間,陰刻著楷書銘文「己酉年九月十五小宋自造香爐一個」。這個香爐也因此被人稱為元代鈞窯「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爐或者鈞窯「小宋自造」香爐。

香爐的造型本來就非常精美古樸,最令人叫絕的還是美麗迷幻的釉色。它的通體為天青色釉,而且因為施釉較厚,燒制時縱橫保留在表面,形成了釉面與土黃色露胎處的強烈對比。由於積釉層的厚薄不均,濃淡不一,這讓它的顏色如同中國傳統的山水墨畫一樣,暈染開來。它的基本釉色是藍色乳光釉,如同螢光一般雍容典雅,華麗大方。

鈞窯是五大名窯之一,始於唐興於宋,但在靖康之變後元氣大傷。金國時得到進一步發展,除了核心區域河南省禹州市外,附近地區甚至臨省也在效仿燒制,形成一個龐大的鈞窯系。鈞瓷最大的特點,就是它在燒制的過程中,充分利用了窯變成色,形成了深淺不同的藍色乳光釉。那種純凈而自然的藍釉,給人以極大的心理享受,因此被譽為「雨過天青」。

這件元代鈞窯「己酉」天青釉鼎式香爐便是典型的鈞瓷代表,如果說市面上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說法,那這件文物堪稱價值連城,千金難易。即便是在四十多年後的今天,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發展,許多鈞瓷紛紛出土面世,但始終沒有能夠超越它的存在。所以,這件瓷器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享受國寶級待遇,是當之無愧的。同時,它也是內蒙古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可是,相信很多人也會對銘文的內容非常好奇。其實,鈞瓷中帶銘文的並不多見,這更增加了鈞窯「小宋自造」香爐的重要地位。它上面的「一」字,並不是當時的繁體字,而是如同現在使用的簡體字一模一樣,這也對簡體字發展的研究極具價值。

可是,更多的人對於「小宋自造」四個字不理解,尤其是「小宋」到底是人名還是代表了宋朝呢?在史料中並找不到這個說法,但文物界有這樣一個說法。

那是在元代,有個技藝非凡的工匠歸屬於海山王管治之下。他繼承了父親的制瓷技術,而且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地掌握了窯變獨活,可以製造出釉色動人的鈞瓷。他自己也說不清到底是哪國人,但別人都認為他是南宋遺民,管他叫做小宋。

因為戰亂,匠人在當時十分珍貴,小宋被編為匠籍,受到海山王的重視。海山王當上皇帝後,是為元武宗,小宋更是得到器重,主持了鈞瓷燒制,並為元朝在與西方商人的交易中獲取了大量的財富。

小宋在長期的工作中萌生了皈依佛門的念頭,然而入了匠籍的工匠終生不得改業或者出家的。絕望之中的小宋燒制了大量的瓷器作為貢品,送給寺廟,這件鈞窯「小宋自造」香爐就是如此。據說這也是小宋的絕筆,留下這件作品後,他就銷聲匿跡,再也看不到影蹤了。

傳說故事畢竟有想像的成分,但精美的文物,卻是鮮活的例子,讓人無比追念其人,其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