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李小龍不死,在影視屆會是什麼地位?

每日趣聞播報 發佈 2020-05-23T21:39:26+00:00

很多人說李小龍會去搞武術,但是他從一開始就是電影演員,演員才是他的正業,武術只是他的愛好,同時也是他在電影圈賴以突圍的法寶。如果李小龍沒有去世,他在國內影視圈的地位會超過成龍,尤其是香港,但是在國際上可能無法達到成龍的地位(注意不是知名度或認可度)。


很多人說李小龍會去搞武術,但是他從一開始就是電影演員,演員才是他的正業,武術只是他的愛好,同時也是他在電影圈賴以突圍的法寶。如果李小龍沒有去世,他在國內影視圈的地位會超過成龍,尤其是香港,但是在國際上可能無法達到成龍的地位(注意不是知名度或認可度)。

李小龍在上世紀70年代幾乎是憑一己之力扭轉了香港不景氣的武俠片行業,以硬橋硬馬的真功夫電影接續了胡金銓張徹時代的武俠傳統,創立了現代功夫片的類型範式。同時他也是第一個成為國際巨星的中國演員。在李小龍去世後,真功夫電影又走向沒落,成龍、洪金寶等人才摸索開創了動作喜劇這一風靡幾十年的電影類型。即使是這樣,在成龍早期仍是以模仿李小龍為主,而且動作喜劇並非他開創,只是由他發揚光大。在國內電影界,尤其是以武俠片和衍生的動作片為民族類型典範的創作傳統中,李小龍是處於無可替代位置的,如果他仍然在世,這種地位隨著他作品的增多肯定仍舊會提升,成為影壇活著的傳奇。

在國際影壇,李小龍的地位則有明顯的天花板。因為李小龍的成名是以反抗和對立的方式出現在西方世界,在當時的國際社會中李小龍實際上是作為東方奇觀來看待的,他始終是凝視的對象,符合了歐美對東方的想像。這是一種典型的薩義德意義上的「東方主義」景觀,對抗意味著無法融入,這種弊端與早期後殖民主義理論的困境如出一轍。

成龍明顯不同,他是以喜劇的,戲謔的方式進入西方視界,他自一開始就沒有體現出旗幟鮮明的東方印記,而是以仿擬的、解構的方式融入了西方影視界,他只留下了動作喜劇這一個人標誌,沒有過分強調東西差異,所以我們看到《尖峰時刻》看到《上海正午》,成龍和美國人總是和諧的搭檔在一起,他要麼是作為中國人打中國人,要麼是幫助美國人打美國人,極少以中國人的身份去對抗西方意識形態。成龍的這種融合方式與後期後殖民主義理論里強調的主動融合的雜交性文化抵抗策略非常相似,所以成龍能被西方影視界和西方觀眾真正接納,而不是成為純粹的審美對象。這也是為何成龍能在好萊塢打出來,李連杰卻不行,李連杰與李小龍類似,都是身上的東風印記過於鮮明,自帶中國文化BUFF,所以會被歐美天然排斥。

最後,豫劇《耶穌娃》節選可作為典型的文化融合啟示:

冬至過了那整三天,耶穌降生在駐馬店。

  三仙送來一箱蘋果,還有五斤肉十斤面。

  小丫鬟手拿紅雞蛋,約瑟夫忙把餃皮擀。

  店小二送來紅糖姜水,喊一聲:瑪利亞大嫂,你喝了不怕風寒。

約瑟公,你坐下,聽俺說說知心話。木匠你成親後,娶的就是瑪利亞。她沒過門就懷孕,知道你心裡有想法。孩兒他爹竟是誰?你每天每夜睡不下。這小孩是生靈造,借著他娘胎到地下。代世人償罪孽,就是以馬內利彌賽亞。這本是上帝的旨,你休要懷疑瑪利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