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城口:家家有產業 戶戶有特色 攻克產業薄弱村

視界網 發佈 2020-05-23T00:23:35+00:00

近年來,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鎮河岸村作為城口縣30個產業薄弱村之一,始終將攻克產業薄弱村工作作為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硬性任務來抓,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戶產業」出新招、用實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引導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著力打破產業發展「瓶頸」,實現家家

產業發展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頭之戲」,村強,則民長富;民富,則國久安。

河岸村村民正在種植室內天麻。 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鎮河岸村 供圖

近年來,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鎮河岸村作為城口縣30個產業薄弱村之一,始終將攻克產業薄弱村工作作為一項必須完成的政治任務、硬性任務來抓,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到戶產業」出新招、用實招,因地制宜、分類施策引導群眾發展特色產業,著力打破產業發展「瓶頸」,實現家家有產業,戶戶有特色。

積極對接市場主體,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中國百姓祖祖輩輩信守的生存方式。然而,從前的河岸村卻是典型的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

據了解,河岸村山高坡陡,道路崎嶇,交通閉塞,耕地面積稀少。全村共258戶846人都習慣於自給自足的傳統種養殖模式,全村產業發展滯後。

發展什麼產業才能讓老百姓接受、支持,並投入精力一起搞發展呢?

為破解河岸村產業發展薄弱問題,該村結合自身區位特點、環境優勢等實際,探索發展薇菜、魔芋、山地雞、中蜂和中藥材等產業,積極與優秀市場主體對接,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助力群眾脫貧增收。

2019年秋季,村民正在種植薇菜。 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鎮河岸村 供圖

薇菜,又稱蕨菜,多年生草本植物,未展開的嫩葉鮮嫩味美,營養豐富,既可鮮食,又可醃漬、干制,其經濟效益是一般蔬菜的4-5倍。同時,薇菜性喜陰濕,不耐乾旱和高溫,在富含腐殖質的肥沃土壤中產量和品質會大大提高,適宜在海拔800-1500米左右生長。

「城口地處大巴山腹地,森林覆蓋率達67.5%,常年平均氣溫13.9℃,且城口有悠久的薇菜採集使用食用歷史,每年大致有數萬公斤干製品外銷,得天獨厚的生態優勢正適合開發薇菜產業。」河岸村第一書記龍雨說,在河岸村周邊的廣闊森林下,漫山遍野都生長著薇菜,村民每年4月份都會上山採摘野生薇菜進行售賣,干薇菜的價格達80元/斤。

2018年,河岸村引進城口縣宗品農產品購銷有限公司,以150元/畝的價格流轉村民400畝土地培育建設薇菜基地,並就近聘請村民在基地務工,種植、採摘薇菜。

貧困戶李中華今年已經五十多歲了,年邁不方便出門打工的他是第一批在薇菜基地務工的人。自2018年薇菜基地建立,他面試成為薇菜基地的一名看管員。

村民正在晾曬薇菜。 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鎮河岸村 供圖

「我平時主要工作是看管薇菜,每個月有1800元的工資,等需要種植、採摘薇菜的時候,我也可以去基地務工,按照130元/天,我去年做了16天,就拿到了2000多呢。」李中華高興地說。

除土地租金和務工收入外,縣宗品農產品購銷有限公司每年還向河岸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固定分紅7萬,增加集體經濟收益。

種植薇菜400畝讓20餘家農戶戶均增收2500餘元,僅僅是河岸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消除產業薄弱村工作的一個縮影。

高燕鎮河岸村魔芋基地,村民正在種植魔芋。 重慶市城口縣高燕鎮河岸村 供圖

建立魔芋基地70畝,引導村民自發種植魔芋50畝;建設天麻基地50畝;實施8798.88畝國有林儲備項目,惠及全村200餘戶農戶;積極與城開高速公路項目部開展勞務合作……2019年,河岸村實現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17萬元。

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

今年50多歲的李安明曾經是河岸村出名的「老大難」,老屋復墾不願搬、環境衛生不願搞、產業發展不積極,惹得村社幹部三天兩頭上門給他做思想工作。

最終,在村支兩委、駐村工作隊等多方努力勸說下,李安明按照村支兩委的產業發展規劃,以老屋復墾為契機辦起了家庭農場。他的家庭農場從最初的50餘只雞鴨、4頭牛、2頭豬到現在300隻雞、11頭牛、6條商品豬,不過短短一年時間。

發展家庭農場的李安明正在搭建新的雞舍。 記者 王雪梅 攝

「我算了一下,年底賣掉雞鴨和豬牛,我最少也能賺到小10萬塊錢。」李安明說,他現在正在建設新的雞舍、牛圈,儘量把家庭農場做大做好,切切實實靠自己增收致富。

除此之外,李安明還加入了河岸村農民專業合作社。

「村民加入合作社後,將由我們合作社幫他們跑市場、找銷路,這樣村民的農產品不愁賣,收入也更有保障。」河岸村第一書記龍雨說。

近年來,河岸村立足資源優勢,通過培育壯大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大巴山森林人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村民以土地、林權、資金、勞動、技術等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同時,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採取訂單帶動、保底收益、利潤返還、股份合作等形式,與農戶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解決群眾發展產業無銷路的後顧之憂。

如與李安明同社的向澤林,也是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因家中常年有養殖中蜂的習慣,其兒子向毅學習過中蜂養殖技術,該村就根據其自身特點,引導他利用房前屋後閒置空地,發展壯大中蜂養殖規模,套種中藥材「重樓」。現如今,向澤林中蜂就養殖了28桶,每桶可至少收穫15斤蜂蜜,預計收入近40000元。與此同時,合作社還將給予向澤林銷售額10%的獎補。

向澤林正在查看中蜂產蜜情況。 記者 王雪梅 攝

目前,該村已經引導21戶村民種植室內天麻;成立1個農民專業合作社、發展1戶家庭農場、4戶養殖大戶和3家大巴山森林人家,全村有86戶農戶加入合作社。

家家有產業、戶戶有特色,摘掉產業薄弱村「帽子」

李安民養殖雞鴨豬牛,向澤林養殖中蜂、套種中藥材,還有人種植魔芋、天麻、露地蔬菜、發展大巴山森林人家……在河岸村,家家戶戶都有產業,但產業內容各不相同。

村民正在查看自己家的室內天麻生長情況。 記者 王雪梅 攝

「河岸村山高坡陡、地廣人稀,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種植的產業,我們就根據每家每戶的自身種養殖習慣、所學技藝、發展意向等,為他們針對性規劃產業發展內容,並提供相關技術支撐,力爭產業覆蓋到戶,且實現家家有產業、戶戶有特色。」龍雨說。

下一步,高燕鎮河岸村將持續壯大集體經濟,在穩步發展薇菜、天麻兩個產業基地的同時,做好國有林儲備項目的建設,帶動農戶務工增收;推動室內天麻向室外發展,讓農戶房前屋後閒置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將抓住兩高時代即將帶來的發展機遇,利用高速公路建設窗口期,結合全縣農文旅融合發展,將產業、旅遊基礎打好打實,確保產業發展更進一步,摘掉產業薄弱村「帽子」。

(作者: 王雪梅)

(作者單位: 城口縣融媒體中心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