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風行》唐 李白

曦觀 發佈 2020-05-25T13:58:07+00:00

「它不像梨花,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它不像柳絮,不是「未若柳絮因風起」;它不像梅花,不是「雪似梅花,梅花似雪。

它不像梨花,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它不像柳絮,不是「未若柳絮因風起」;它不像梅花,不是「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它不像塵土,不是「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它也不像飛花,不是「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北風行

唐 李白

燭龍棲寒門, 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台。

幽州思婦十二月, 停歌罷笑雙蛾摧。

倚門望行人, 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別時提劍救邊去, 遺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

箭空在, 人今戰死不復還。

不忍見此物, 焚之已成灰。

黃河捧土尚可塞, 北風雨雪恨難裁。



【格式】樂府詩(舊題新作)

【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台。

【基調】控訴戰爭

【年齡】李白52歲,公元752年(唐玄宗天寶十一載)


【譯文】

燭龍棲寒門, 光曜(yào)猶旦開。

傳說在北國寒門這個地方,住著一條燭龍,它以目光為日月,張目就是白晝而閉目就是黑夜。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這裡連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風怒號而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台。

燕山的雪花其大如席,一片一片地飄落在軒轅台上。

幽州思婦十二月, 停歌罷笑雙蛾摧。

在這冰天雪地的十二月里,幽州的一個思婦在家中不歌不笑,愁眉緊鎖。

倚門望行人, 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她倚著大門凝望著來往的行人,盼望她到長城打仗的丈夫回來,長城可是一個苦寒要命的地方啊。

別時提劍救邊去, 遺此虎文金鞞靫(bǐng chá)。

丈夫臨別時手提寶劍,救邊而去,在家中僅留下了一個虎皮金柄的箭袋。

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

裡面裝著一雙白羽箭,一直掛在堵上。上面結滿了蜘蛛網,沾滿了塵埃。

箭空在, 人今戰死不復還(huán)。

如今其箭雖在,可是人卻永遠回不來了他已戰死在邊城了啊!

不忍見此物, 焚之已成灰。

人之不存,我何忍見此舊物乎?於是將其焚之為灰矣。

黃河捧土尚可塞(sāi), 北風雨(yù)雪恨難裁。

黃河雖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離死別之恨,如同這漫漫的北風雨雪一樣鋪天蓋地,無邊無垠。


【注釋】

北風行:樂府舊題,屬《雜曲歌辭》,內容多寫北風雨雪、行人不歸的傷感之情。


燭龍: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龍。人面龍身而無足,居住在不見太陽的極北的寒門,睜眼為晝,閉眼為夜。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興。這裡指當時安祿山統治北方,一片黑暗。號怒:呼嘯狂暴。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側。軒轅台:乃黃帝軒轅氏與蚩尤戰於涿鹿之處,紀念黃帝的建築物,故址在今河北懷來縣喬山上。這兩句用誇張的語氣描寫北方大雪紛飛、氣候嚴寒的景象。

雙蛾摧:雙眉緊鎖,形容悲傷、愁悶的樣子。雙蛾,女子的雙眉。

長城:古詩中常藉以泛指北方前線。良:實在。

鞞(bǐng)靫(chá):箭袋。虎文鞞靫,繪有虎紋圖案的箭袋。

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

裡面裝著一雙白羽箭,一直掛在堵上。上面結滿了蜘蛛網,沾滿了塵埃。

白羽箭:似白色羽毛裝飾的箭。

已成:一作「以為」。

「黃河捧土尚可塞(sāi/se):《後漢書·朱馮虞鄭周列傳》:「此猶河濱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見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謂黃河之水不足道,可用捧土加以阻塞。

北風雨(yù)雪:這是化用《詩經·國風·邶風·北風》中的「北風其涼,雨雪其霧」句意,原意是指國家的危機將至而氣象愁慘,這裡藉以襯托思婦悲慘的遭遇和淒涼的心情。裁:消除。一作「哉」。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一載(公元752年,李白52歲)秋天(一說冬天),當時李白游幽州(今北京、天津與遼寧朝陽一帶)。王琦註:「鮑照有《北風行》,傷北風雨雪,行人不歸,李白擬之而作。」(《李太白全集》)

【賞析】

《北風行》是樂府舊題,南北朝的時候鮑照等詩人都寫過,一般就是寫北風雨雪,行人難歸的哀傷之情。這首《北風行》是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古詩,但李白推陳出新,不拘泥於舊樂府詩的限制,開掘出控訴戰爭罪惡,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題,從而賦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義。

除了推陳出現,這首詩最成功的地方是運用了誇張的手法。葉燮的《原詩》說,誇張是「決不能有其事,實為情至之語」,而這首詩中「燕山雪花大如席」和「黃河捧土尚可塞」,說的都是生活中決不可能發生的事,但讀者從中感到的是作者強烈真實的感情,其事雖「決不能有」,卻變得真實而可以理解,並且收到比寫實強烈得多的藝術效果。

「燭龍棲寒門, 光曜猶旦開。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台。」

這六句話寫北國的風雪苦寒。此詩一起先照應題目,從北方苦寒著筆。這正是古樂府通常使用的手法,這樣的開頭有時甚至與主題無關,只是作為起興。但這首《北風行》還略有不同,它對北風雨雪的著力渲染,倒不只為了起興,也有著借景抒情,烘托主題的作用。

「燭龍棲寒門, 光曜(yào)猶旦開。」引用了《淮南子·墬形訓》中的故事:燭龍棲息在極北的地方,那裡終年不見陽光,只以燭龍的視瞑呼吸區分晝夜和四季,代替太陽的不過是燭龍銜燭發出的微光。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常常藉助於神話傳說,在這裡李白用這個神話就是「」起興「,也就是借物言情,以此引彼。故而引出了下面幾句。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 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這個地方無論是太陽還是月亮都照耀不到,只有北風怒號從天而來。這幾句意境壯闊,氣象雄渾,強調了氣候的寒冷。「號怒」寫風聲,「天上來」寫風勢,此句極盡北風凜冽,所渲染出的境況比燭龍所呆的寒門還要恐怖,還要嚴酷!其實,怪誕離奇的神話雖不足憑信,但它所展現的幽冷嚴寒的境界卻藉助於讀者的聯想成為真實可感的藝術形象。

「燕山雪花大如席, 片片吹落軒轅台。」這兩句對雪的描寫真是精彩絕妙,它不像梨花,不是「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它不像柳絮,不是「未若柳絮因風起」;它不像梅花,不是「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絕」;它不像塵土,不是「才見嶺頭雲似蓋,已驚岩下雪如塵」;它也不像飛花,不是「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在李白的筆下,在這首《北風行》中,它大如「席」,它大的要蓋住天,蓋住地,大的讓人恐懼,它一片片,一張張,墜落在軒轅台上,何等誇張,何等壯闊!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的景物描寫的背後一定是感情的傳達,這兩句也一樣。這兩句詩不單寫景,而是寓情於景。李白另有兩句詩:「瑤台雪花數千點,片片吹落春風香」,同樣寫雪,同樣使用了誇張,在讀者心中引起的感受卻全然不同,一個喚起了濃郁的春意,一個渲染了嚴冬的淫威,不同的藝術效果皆因作者的情思不同。同時,這兩句詩點出「燕山」和「軒轅台」,就由開頭泛指廣大北方具體到幽燕地區,引出下面的「幽州思婦」。

「幽州思婦十二月, 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 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作者用「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等一連串的動作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了一個憂心忡忡、愁腸百結的思婦的形象。她為何愁苦?皆因「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這位思婦正是由眼前過往的行人,想到遠行未歸的丈夫;由此時此地的苦寒景象,引起對遠在長城的丈夫的擔心。詩中沒有對長城作具體描寫,但「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一句可以使人想到,幽州城尚且如此寒冷,那丈夫戍邊的長城在幽州城的北方,意思那個比幽州更苦寒更悽苦啊!而幽州苦寒已被作者在前面六句寫到極致,則長城的寒冷、徵人的困境便不言自明。北宋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說「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平蕪」已經需要極目遠眺了,可是「平蕪盡處」還有「春山」,「春山」已經遠在天邊了,可是「行人」卻還在「春山」以外。和李白這裡的寫法如出一轍!

「別時提劍救邊去, 遺此虎文金鞞靫(bǐng chá)。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箭空在, 人今戰死不復還(huán)。不忍見此物, 焚之已成灰。」

「別時提劍救邊去,遺此虎文金鞞靫」寫思婦憂念丈夫,只得用丈夫留下的虎紋箭袋寄託情思。「提劍」一詞,刻畫了丈夫為國慷慨從戎的英武形象,那箭袋為何一定是「虎紋」的?我們說過李白筆下無「粗糙」,箭袋的華美,代表著箭袋主人品質的高尚。所以,無論是「提劍」的決絕,還是品德的高尚,都為別人對他他後來不幸戰死更生同情。

「中有一雙白羽箭, 蜘蛛結網生塵埃。」丈夫離家日久,白羽箭上已蛛網塵結。睹物思人,已是黯然神傷,更那堪「箭空在,人今戰死不復回」,物在人亡,倍覺傷情。「不忍見此物,焚之已成灰」一筆,入木三分地刻畫了思婦將種種離愁別恨、憂思懸想統統化為極端痛苦的絕望心情。

詩到此似乎可以結束了,但詩人並不止筆,他用驚心動魄的詩句傾瀉出滿腔的悲憤:「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黃河捧土」是用典,見於《後漢書·朱浮傳》,是說黃河邊孟津渡口不可塞,那麼,「奔流到海不復回」的滔滔黃河當更不可塞。這裡卻說即使黃河捧土可塞,思婦之恨也難裁,這就極其鮮明地反襯出思婦愁恨的深廣和她悲憤得不能自已的強烈感情。北風怒號,飛雪漫天,滿目淒涼的景象更加濃重地烘托出悲劇的氣氛,它不僅又一次照應了題目,使首尾呼應,結構更趨完整;更重要的是使景與情極為和諧地交融在一起,使人幾乎分辨不清哪是寫景,哪是抒情。所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這既是冬日幽州城的寫照,更是思婦內心的寫照,思婦的愁怨多麼像那無盡無休的北風雨雪,真是「此恨綿綿無絕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