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華人記錄抗疫:1.5米社交距離里的溫情

南方plus客戶端 發佈 2020-05-25T00:15:17+00:00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後,澳大利亞突然藏起了往日的生動:人們不再往沙灘一躺,一曬就是好幾個小時;「To be or not to be?

新冠病毒席捲全球後,澳大利亞突然藏起了往日的生動:人們不再往沙灘一躺,一曬就是好幾個小時;碧海一片沉寂,看不到勇士踏上衝浪板而激起的浪花;周末市集不像以往那樣人頭攢動,攤位上擺滿各種新奇的小玩意;城市上方也不再響起釋放熱情的街頭音樂……

三月,澳大利亞疫情暴發,當地居民在各種禁令中感受到疫情的洶湧。到了五月份,澳大利亞迎來疫情拐點,社交禁令上也開始寬鬆。當過記者的李桃在澳洲住了十餘年,她本能地記錄下這段生活,想讓這些故事被更多人看到。

主動逃學

李桃在國內曾為《南方都市報》童書專版撰稿,還發布過詩作與散文。2002年,李桃移民到澳洲,記錄的習慣也延續了下來。

「從來沒想過,『抗疫』這個詞,會跟我如此接近。如果說,上半場我們還只是隔岸觀火;那麼下半場,我們已成劇中人。」李桃在日記里寫下。

三月以來,澳大利亞新州、維州、昆州的確診數據每天都以兩位數遞增,但李桃女兒所在的學校仍然開放。女生們親密地圍在一起聊天,男孩們在教室門口追逐嬉鬧,送完孩子的母親們站在操場旁聊天,有工作的家長則把孩子交給老師後匆匆離開。澳大利亞人的生活如常,沒人關注日增確診病例給生活帶來的「小波瀾」。

當眼看著快要陷入漩渦的時候,總會有人進行「自救」。李桃非常擔心自己女兒的安全,只能反覆叮囑她勤洗手和保持距離。

「To be or not to be?關校,還是不關?這些都是政客們費勁衡量的事情,只是不要用孩子們的健康來作賭注就好。」李桃在日記中曾寫下自己的顧慮。

面對確診數據激增和學校的「不關閉」方案,後來,她決定說服丈夫和女兒——「主動逃學」。3月19日,李桃到女兒的學校,向班主任說明來意,申請兩周假期。

李桃女兒的學校。

打破社交距離1.5米禁令,給鄰居送去溫暖

3月19日,澳大利亞總理莫里森宣布20日起正式封國:對所有非澳大利亞公民和非永久居民執行旅行禁令。此外,澳政府還呼籲居民遵守「社交疏遠規定」,保持約1.5米的社交距離。

李桃原本打算減少非必要外出,拒絕訪客。但是,她的「封居計劃」並不成功。

李桃對面鄰居養的貓被柵欄夾住腿,送往寵物醫院治療,幾天後收到通知貓被截掉整條腿的消息。鄰居找到李桃,坦承無法獨自面對這一境況。李桃家人沒有猶豫,她的丈夫立即陪同鄰居去醫院處理相關事宜。

「疫情之下,我們每天都要作出很多選擇。這些選擇,有的基於理性,有的基於常識,還有的,基於本能。」

晚飯時候,鄰居因害怕獨自面對受傷的貓,來到李桃家裡吃飯。留客吃飯原本是「增添碗筷的事」,而此刻還添染了些人情味。

鄰居家的貓。

「我會堅持記錄到疫情結束」

李桃網絡平台上以筆名「小園半畝」發表的抗疫日記,截至目前已經寫了11篇。

在抗疫前奏篇中,李桃記錄了澳洲的搶購潮:擦拭購物車的消毒濕巾沒了、廁紙告荒、日常用品限購漲價……

昔日的生活也按下了暫停鍵,常光顧的壽司店緊閉著,咖啡店僅可外賣,幾家政府特許開放的理髮店也關門了,而書店仍在開放,沒有多少讀者光顧。

超市裡間隔距離的地板貼。

李桃認為,澳洲目前的良好秩序並非僅靠「封鎖」,它更依賴每位國民的自律與克制。超市地板貼上醒目的1.5米社交距離標記、工作人員擦拭每一個購物冰櫃、超市收銀處增加高高的防護板、一次性消費金額為兩百澳元以下不需按銀行卡密碼……

「我那天雖然沒戴口罩,但是在超市里親身感受到的這種公民秩序,都給了我滿滿的安全感,這甚至比全民戴口罩還重要。」

除了買菜,去森林公園徒步也是李桃一家與自然接觸的機會。樹林尚存兩月前山火肆虐的痕跡,但是燒焦的樹幹周圍長出了新綠樹苗,一種殘敗與新生的對比,映照出黑暗前的黎明與希望。

李桃登到山頂,望著遠處的山與寧靜的湖,「對於一個移民國家,你可以不認同它的體制、文化。不過,對於這片不加修飾的遼闊土地,你卻無法不從心底里熱愛它。」她在日記寫下自己對腳下這片土地的感受。

如今,澳大利亞正在慢慢復甦,李桃不知這場戰役會持續多久,「但我會一直記錄到疫情結束」,她選擇用文字繼續感知澳洲、和澳洲一起等待與堅守。

【統籌】張蜀梅

【記者】曹嬡嬡 實習生 康韻怡

【作者】 曹嬡嬡

【來源】 一面南方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