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的「烏托邦」,朱元璋不僅僅是個皇帝,還是個大村莊裡的村長

十點烏托邦 發佈 2020-05-25T09:01:49+00:00

談及朱元璋,有人會說他是個暴君,在位31年里誅殺的人數以萬計;朱元璋有這樣的想法,也確實這樣去做,他把「明禮儀,正人心,厚風俗」作為治國根本,大力推行教化之道,從日常生活、思想文化、禮節、服飾等方面來規範百姓的生活,打一個循禮守儉的社會風氣,創造了一個農民「烏托邦」,人人都可安居

談及朱元璋,有人會說他是個暴君,在位31年里誅殺的人數以萬計;但是,也有人說他是「治隆唐宋」的好君王,建立了太平治世,盛過唐宋……其實,朱元璋有功也有過,但他的功勞不應該被抹掉。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憑藉著自身的努力的才能,卻擊敗了競爭者陳友諒、張士誠等人,推翻了元朝廷,開創了近300年的大明王朝。

這一場戰爭是歷史上少有的,自南向北征討,而且成功了;這也是自陸遊寫下「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後,漢人時隔百年再次掌權,重新獲得自信……

其次,朱元璋也是「西漢以來得位最正」的皇帝,還有一位就是漢高祖劉邦。在其統治期間,全國統一,四海安定,應是古代百姓最幸福的年代,民風也最為淳樸,甚至躍邁唐宋!這有一定的誇大成分,但是明初的百姓確實挺幸福的,有地可耕、基本的溫飽問題都可以解決。

不管如何,朱元璋確實是一個有作為的皇帝,軍政能力一流,也是一代梟雄。但是,有人也提出問題,與其說朱元璋是個皇帝,不如說他是個大村莊的村長。

為什麼說朱元璋是個村長呢?這得從朱元璋建立明朝後所推行的政策說起,從朱元璋想憑藉一己之力改變整個社會,造就一個「烏托邦」說起。

夢回明朝,朱元璋的「烏托邦」

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國號大明,開始了他長達31年的皇帝生涯,也開始繪製他的雄偉藍圖。

朱元璋出生於農民家庭,早年嘗遍了人間疾苦,也看透了人性,更是深知百姓的窮苦。所以,朱元璋從未忘記過他的出身、他的「烏托邦」夢,他要建立一個衣食無憂的小農社會,人人有飯吃、有衣穿,有地耕,不再為生計而發愁。

所謂「烏托邦」,就是這個國度里沒有苛捐雜稅、苦難和偷盜,人們崇尚自由、平等和博愛,社會實行按需分配、自給自足的原則,每個人都能吃飽穿暖,擁有幸福美滿的生活。

朱元璋有這樣的想法,也確實這樣去做,他把「明禮儀,正人心,厚風俗」作為治國根本,大力推行教化之道,從日常生活、思想文化、禮節、服飾等方面來規範百姓的生活,打一個循禮守儉的社會風氣,創造了一個農民「烏托邦」,人人都可安居樂業。

假如,真的可以穿越,夢回明朝,你將會看到一副副「井井有條」的小農社會景象!

比如,在明初的農村,你們可以看到統一規模和顏色(黑白)的房屋,從規模布局、裝飾、塗刷等等,無一不同。在村前,還可以看到一座申明亭(也就是布告亭),用於張貼《教民榜文》、判決公告、上級通知之類的,百姓可以從這裡得知朝廷的策略。

在申明亭旁邊,還置著一面大鼓,只要這個大鼓一響,百姓就必須下地幹活,否則就會遭到村長的一頓「修理」。同時,還有三五個「木鐸老人」在房屋小巷之間來回走動,邊走邊拿著木鐸在搖著,提醒著村中的人們該準備新一天的工作。

在農耕時節,百姓基本是三點一線的生活,早出晚歸,每個村莊都是如此。但是,百姓也並非沒有娛樂,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的這天,地方上就會舉行「鄉飲酒禮」,有百姓籌資舉行宴席,可以飽餐一頓。

在其他方面,朱元璋為了解決百姓的生活問題,還推行「養老政策」,年滿八十以上的百姓可以得到爵祿,對於沒有人奉養的老人,朝廷會全權負責,承擔贍養的義務,為老人提供相應的服務。

凡民年八十、九十而鄉黨稱善者,有司以時存問。若貧無產業年八十以上者,月給米五斗、肉五斤、酒三斗;九十以上者,歲加賜帛一匹、絮一斤。其有田產能瞻者,止給酒、肉、絮、帛。」

難怪有人感嘆道:

明朝初年的老百姓,應該挺幸福的。

除「養老政策」之外,朱元璋還設置了預備倉,濟農倉(接濟農民)、常平倉(穩定物價)、漏澤園(類似於現在的太平間,遇到因為家貧死後無處埋葬的人,會把他葬入漏澤園)、養濟院(收留沒有生活出路的人,按月供給糧食)、社學、府學……

明初,朱元璋通過建立起一系列的措施,讓百姓們的生活得到保障,社會也井井有條,福利還不錯!早在《烏托邦》概念提出之時,朱元璋就在明初創造了一個沒有苛捐雜稅、苦難,自給自足的農民「烏托邦」。

可是,要想改變一個社會風氣,形成一個這樣的烏托邦,談何容易!也只有朱元璋一個人敢這樣做,而且成功了。但是,朱元璋是如何克服錯綜複雜的形勢和勢力,建立起一個「烏托邦」的呢?主要是三方面,一是簡化國家機制,讓皇權到達基層;二是限制流民;三是教化於民。

明初,無論是多麼基層的地方,朱元璋都可以觸及到

在中國歷史上,有了皇帝就有了宰相,皇帝與宰相一直都是個矛盾共同體。皇帝的權力大了,宰相就如同虛設;宰相的權力大了,皇帝就可能大權旁落,任人擺弄。所以,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他知道丞相制度的弊端,也為了一攬大權,於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胡惟庸案為契機,他廢除了傳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

廢除丞相後,朱元璋把丞相主管的中書省的政務分給了六部,而皇帝直接管理六部,集政務、軍事於一身,皇權到達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掌管中央權力後,朱元璋轉身就去處理地方上的權力。元朝時,朝廷上下實行的行省制度,就相當於在地方上設置一個「中書省」的分部,而行省中的丞相掌管全省的軍政大權,「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之」可以說一個「土皇帝」,極易造成地方割據局面,元末明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朱元璋作為一個過來人,深知行省制度的利弊,地方上的行政必須改革!洪武九年(1376年),朱元璋廢除了行省制度,把行省改為布政使司(承宣布政使司),主管政務;不久,又設置了一個與布政使司同一級別的機構,按察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管一省的行政和司法事務。同時,各省管理軍隊的機構定名為都指揮使司

朱元璋在體制上用「地方三司」取代了「行省制」,形成了「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相互牽制的局面,行政、軍隊、和司法分立,相互牽制,分散了地方的權力鞏固了皇權。

在實行「地方三司」時,朱元璋還專門挑選一大批由新朝培養的年輕監生,任命他們為布政使,讓他們作為中央與地方的溝通樞紐,以此保證忠於朝廷!而在州縣,朱元璋則用一些經驗豐富的人,有利於解決百姓的需求,確保基層的穩定。

而在鄉裡間,朱元璋還設立了眾多的皇權代言人,如「老人」、糧長、里長(每年朱元璋都會親自召見這些基層的人員,了解基層的情況,皇權能到這樣的地步,歷史上少見的)等等,賦予他們權力,讓他們確保基層的穩定,基層穩定了,中央政權也就穩定了。

經過這一系列的操作,朱元璋簡化了國家制度,重新織起一片橫七豎八的新網,而朱元璋就如同位於這蜘蛛網中心,通過這個網操控著整個國家,每個地方都可以觸及。有了權力,後面辦的事就容易得多了,也沒有人阻攔,這也為朱元璋建立「烏托邦」提供了操作的必要基礎。

魚鱗圖冊

在歷史上,王朝都是有一定的壽命,短的二世而亡,長的就十幾世,而導致王朝不斷更替的原因,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土地兼并」日益嚴重,土地掌握在地主階級的手中,底層百姓無地可耕,成為流民。最終,官逼民反,百姓不得已而起來反抗,推翻了一個又一個王朝。

底層出身的朱元璋,自然是深知這個道理,他的王朝不能出現流民,土地不能掌握在大地主、大官僚的手中,百姓要有地可耕,生活要得到保障!

於是,朱元璋下了一道白話聖旨:「說與戶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只是戶口不明白哩。教中書省置下天下戶口的勘合文簿戶貼,你每戶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將他所管的應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寫看他家人口多少,寫得真,著與那百姓一個戶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來了。我這大軍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縣裡下著繞地里去點戶比勘合,比著的,便是好百姓,比不著的,便拿來做軍。比到其間,有司官吏隱瞞了的,將那有司官吏處斬,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過,拿來做軍。欽此。」

自此,朱元璋開始了明朝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前後花費了近十年的時間,編制了戶貼,後編成黃冊。

洪武二十二年(1389),朱元璋又派出了一大批國子監生到全國各地審核糧區,丈量土地,按照字號編製成冊,寫上戶主及土地的情況,畫成圖冊。一塊塊的地,畫得跟魚鱗似的,所以又叫「魚鱗圖冊」。

魚鱗冊,又稱魚鱗圖冊、魚鱗圖、魚鱗圖籍、魚鱗簿、丈量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土地登記簿冊,將房屋、山林、池塘、田地按照次序排列連接地繪製,表明相應的名稱,是民間田地之總冊。由於田圖狀似魚鱗,因以為名。

自此,朝廷就以黃冊為依據,審核賦稅,有效地防止貪污漏稅的情況。後來,十年一造黃冊,也就成為了明朝的一個傳統。

魚鱗圖冊的出現,不僅讓老百姓有地可耕,穩定了基層,減少了百姓的流動,還有效地防止地主們兼并土地,對百姓、對朝廷造成嚴重的傷害。

教化之道

在解決土地兼并問題,百姓可以得到基本的溫飽後,朱元璋就著手於精神文明的教育,大力推行教化之道。就如上文所說的鄉飲酒禮,其實也是一種教化活動,是朱元璋宣傳思想和法律的重要途徑。

在活動里,除了美味佳肴外,朱元璋還設置了很多條條框框,如「鄉飲酒禮,本以序長幼、別賢否,乃厚風俗之良法。已令民間遵行。今在申明,務要依頒降法式行之。長幼序坐,賢否異席。如此日久,豈不皆向善避惡,風俗淳厚,各為太平之良民。」

朱元璋以此來劃分善惡,來改變民風,打造「良民」,為烏托邦提供思想的支持。

除了思想的教化,朱元璋還通過衣、食、住、行,人文禮儀各個方面,潛移默化間改變民風,教化百姓。

比如,服飾是最能顯示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身份等級的,朱元璋在禮臣們的協助下,訂出一套極其繁瑣的服飾標準,從皇帝、后妃、親王、公主、官員以至士庶人等,其冠服的式樣、圖案、顏色有著很大。

按照規定:玄、黃、紫三種顏色以及龍風圖案屬於皇室專用其他人等,不論官吏、軍民、僧道,一律不得穿著;官僚們的日常服裝可以使用雜色纊絲、綾羅、彩繡,而庶民則只能穿用綢、絹、紗、布;庶民的首飾、釧、鐲只能用銀,而不得用金、玉、珠、翠製作,也不得用金、玉、瑪瑙、珊瑚、琥珀製作巾環。

其次,在住宅方面,朱元璋也做出了瑣細而嚴格的規定,從規模、裝飾、塗刷全方位的進行規範。比如,像公、侯這樣的最高等級的勛貴家庭的住宅,應有前廳、中堂和後堂,其中前廳面闊七間或五間、兩廈九架,中堂七間九架,後堂七間七架;門屋三間五架,大門可以用金漆塗刷,並使用獸面錫環。

至於一般老百姓居住的房舍,則不能超過三間五架,也不許使用斗拱,不能使用彩色裝飾。再有,朝廷對形形色色的人所用的車、轎的裝飾、傘蓋、被褥、帳幔等等做出了詳細的限定,以此來區分上下等級,形成貴賤有別的社會。

最為重要的是,朱元璋這些政策都不是「一紙空文」,或者口頭上說說罷了,而是有嚴苛的法制來支撐的,違反相關規定的人會受到嚴厲的懲罰。

自從,朱元璋如同畫了一個圈,又織起了一片大網,從方方面面改變天下人的生活方式,也改變了明初的社會風氣,以一己之力創造了一個「烏托邦」。

十點烏托邦說:

皇帝出現以來,從來沒有一個皇帝有如此大的權力,權力能夠到達任何一個的地方,而且他還不顧各方的勢力,憑藉一己之力來改變一個國家。

也正如黃仁宇先生所說:「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帶有很大的烏托邦色彩。整個王朝看起來更像一座大村莊,而不是一個國家。中央集權能夠達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組織與結構都已經簡化,一個地跨數百萬英畝土地的國家已經被整肅成為一個嚴密而又均勻的體制。」

明初,國家的機制簡化了,君權達到了巔峰,整個國家看起來像一個大村莊,朱元璋看起來更像一個村長,一人獨攬全國的大大小小的事,上到國家大事,下到鄉里的雞毛蒜皮。可是,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權力,權力能觸及到任何一處,朱元璋才創造出了一個農民「烏托邦」,百姓有飯吃,有地耕。

但是,也正因為朱元璋的一人獨治,很多時候個人思想的局限性,也出現了不少的問題,百姓雖然有飯可吃,但不一定幸福美滿!比如,朱元璋有時會矯枉過正,大興文字獄,這限制了文化思想的發展,導致明初的詩文壇更是一片寂靜,就是一個例子。


【小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