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載著古代人民航天夢的飛行器——風箏

閃電侯爵 發佈 2020-05-26T09:30:33+00:00

天空總是讓人充滿幻想,尤其是在那個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雲層上面的世界在人們的心中總是那麼的神聖、美好,很多人都夢想著能像鳥一樣肋生雙翼,振翅飛天,一探究竟。

風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對於現今大多數人來講,有風箏存在的時光總是歡快的,它承載著兒時的美好的回憶,又可作為工作之餘放鬆心情的一種娛樂用具。我們時常在節假日的一些娛樂活動中見到風箏的身影,看著那些帶著五顏六色,各種形狀的風箏奔跑的人們,歡笑始終伴隨著他們。的確,在緊張快節奏的日常工作生活中,難有這樣愜意的時光。

但在古代,風箏的意義可不只在娛樂,在那個沒有飛機和熱氣球的時代,風箏可是少有的能一飛沖天的人造工具。天空總是讓人充滿幻想,尤其是在那個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年代,雲層上面的世界在人們的心中總是那麼的神聖、美好,很多人都夢想著能像鳥一樣肋生雙翼,振翅飛天,一探究竟。於是用風箏來實現飛天夢的想法便出現了,下面我們來以一則用風箏實現航天夢的故事來開啟本文的序幕。

萬戶飛天

曾經有這樣一則故事,說的是明代有一個名叫萬戶的人,出身富貴人家,飽讀詩書卻不願考取功名,一心希望有朝一日能飛向藍天。為了實現自己的航天夢,經過多年的計劃準備,最後設計了一個方案,準備一張座椅,周圍裝上了四十七支火箭,他本人手持兩隻大風箏,利用火箭的推力升空,在火箭燃盡後,通過風箏在空中滑翔,最後安全著陸。一切準備完畢,萬戶讓他的僕人點燃火箭,準備上天。可是僕人們卻雙手顫抖,遲遲不肯點火,連連說道:「少爺,我們不敢啊,一旦失敗,你可就回不來了!」,萬戶卻不屑一顧,笑著說:「飛天是我的夙願,我努力計劃試驗多年就是為了今日能夠實現追求,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經不住他的催促,僕人們最後點燃了座椅上的火箭,只見一道火光之後,萬戶手持風箏騰空而起,一飛沖天,正當地面上的人群為之歡呼雀躍時,火箭卻發生了爆炸,萬戶的座椅成了一團火,他本人從座椅上跌落,手中還緊緊握著兩隻風箏,也許是想滑翔降落吧,可是最終沒能成功,萬戶摔死在了萬家山上。

真的是理想很豐滿,現實不只是骨感啊,不知大家怎麼看萬戶的行為,到底算是對理想的追求還是大腦的一時短路,但是不管怎麼說,萬戶成為了航天第一人,為了紀念他,20世紀70年代,國際天文聯合會將月球背面一座環形山命名為「萬戶」。這也許會給九泉之下的萬戶帶來些許安慰吧。

風箏的起源

講完了上面那個悲壯又略帶搞笑的故事,我們來談談風箏真正的起源。

風箏相傳是春秋時期墨家學派的鼻祖墨翟所創,最初用木製骨架,研製三年而成。墨翟的學生魯班也曾製作過木質風箏,但後來改用竹子作為風箏的骨架,直至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之後,用紙做成的風箏出現,成為了現代風箏的雛形,但那個時候這種工具的名字叫「紙鳶」。之所以稱它為工具是因為風箏最初不是用來娛樂的,據《劉氏鴻書》記載

「公輸班制木鳶以窺宋城。」

一句話道破了發明風箏的真正意圖,它是用於軍事上通信和偵察的一種工具。另據史書記載,楚漢戰爭的最後決戰——垓下之戰,西楚霸王項羽的軍隊被漢王劉邦包圍,韓信用牛皮作風箏,上面綁上竹笛,迎風作響,漢軍配合笛聲,唱起楚歌,使得楚軍士氣瓦解。而在南朝史卷八十《侯景傳》中也有風箏的記載,梁武帝時,侯景率兵所亂包圍了都城建康,城內守軍將皇帝令各方兵馬入援的詔命系在風箏上,想用這種方式來召集城外援軍,可惜風箏被叛軍用弓箭射落,目的沒有達到。

以上兩則記載都具體的說明了早期的風箏在戰爭中的應用。由於當時的技術和製造工藝的限制,風箏在軍事航天中的應用僅僅局限於此。

風箏的興起

風箏的真正興起要從它成為民間的娛樂用具開始。唐朝前期,國泰民安,開國百年間,經濟發展迅速,人民的生活逐漸富足,城市逐漸變得繁榮,每逢傳統佳節,各種娛樂活動遍布民間各處,而由於造紙業的發展,風箏已經不像以往那樣稀奇,隨著傳統節日清明的興起,風箏走入了娛樂行業。唐代詩人唐採在《紙鳶賦》中記載:

「代有游童,樂事末工。飾素紙以成鳥,像飛鳶之戾空;翻兮將度振沙之鷺,杳兮空光漸陸之鴻,抑之則有限,縱之則無窮,動息乎絲綸之際,行藏乎掌揮之中……」


在對風箏的讚嘆之餘,也道出風箏此時已成為了民間孩童的嬉戲娛樂的玩具。

之後到了宋代,有關風箏的娛樂活動更為繁多,風箏的種類形態也逐漸豐富,並逐漸發展成為文人雅士相互饋贈的一種禮品,有了文人騷客的參與,風箏在扎制和裝飾上都有了很大的發展,製作風箏也逐漸成為了一種專門的職業。

風箏應用的發展

經過了民間的豐富發展,風箏的製造工藝日漸成熟,並被重新應用到與航天有關的軍事和科研活動當中。明朝時發明了一件著名的火器——神火飛鴉,就是利用風箏的原理製造的。

根據《火龍神器陣法》一書記載,這種武器外形酷似烏鴉,用竹篾編制而成,擁有雙翼,體內填充火藥,尾部裝有催火筒,使用時點燃引信,藉助火藥的推力和雙翼的升力,使得神火飛鴉能夠遠距離飛躍進攻敵軍,是攻城破寨的利器。另外,《經略復國要編》一書還記載了神火飛鴉的具體用法。在攻打倭寇占領的城池時,在城的四面八方布置神火飛鴉,然後同時向城中發射,引燃大火,待倭寇逃出房屋後,再用大炮來擊殺他們,以達到集中攻擊的效果。也有用神火飛鴉攜帶毒氣攻擊敵軍的,待引起敵軍不適,再趁勢攻擊。由此可見,神火飛鴉主要用於擾亂敵軍,雖然它也攜帶火藥,但重量有限,不能實現大規模擊殺敵軍。神火飛鴉的射程要依賴當日的風力大小,這與風箏的原理近似。

另外,據明代王逵在《蠡海集》一書中也有對風箏的記載

春之風,自下而升上;夏之風,橫行於空中。即紙鳶以觀之,春則能起,交夏則不能起矣。秋之風,自上而降下,木葉因之而隕落;冬之風,著土而行,是以吼地而生寒也。


這裡主要說的是當時為了區分四季的變化,以風來作為參考的標準,並用風箏為工具來做測風的實驗

以上是風箏在中國航天領域中的應用而在西方,自馬可波羅一行人返回歐洲後,帶回了很多中國特有的技術和工具,製作風箏的技術也在這個時候傳到了歐洲,並在與航天相關的領域得到發揚光大。

1749年,美國哥拉斯葛大學一位名叫亞歷山大·威爾遜的天文學教授,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具空中試驗儀。具體說是用六隻風箏作為運載工具,把一些天文儀器吊到三千英尺高空進行科學研究,達到了不錯的觀測效果。

另外在十九世紀中葉,俄國海軍軍官莫扎伊斯基設計了一隻大風箏,把自己捆在風箏上,風箏的繩子系在一輛飛奔著的馬車上,馬車奔跑產生的風力讓風箏飛起,並把他帶到空中滑翔。

近代飛機的發明也與風箏有關,1899年,賴特兄弟做了一隻雙身的風箏,用來觀察其在空中的翻滾動作及如何利用風力在空中上升下降的,並由此發明了襟翼,最終於1903年12月17日發明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飛機。

風箏在海外實現了中國人萬戶用風箏載人飛天的夢想,更成為了飛機發明的技術來源,可見風箏在世界航空工業的發展上起到的巨大作用,而這一貢獻源自於我們中國人聰明才智,值得國人為之自豪。

風箏的價值

隨著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風箏作為飛行器的應用早已成為歷史,但它對推動世界航空業的發展所做的貢獻得到了國際的認可。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里就掛著一隻中國風箏,上面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而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一書中,更把風箏列為中華民族向歐洲傳播的重大科學發明之一。可見,西方對於風箏的發明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而在風箏的故鄉中國,風箏更多時候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徵,人們用它來祈福,用它來娛樂,此時風箏帶給人間的更多的是快樂與幸福,人們將自己心愿化作圖案,加在風箏的身上,看著天空中迎風起飛的風箏,手中不斷的釋放牽線,心中的願望也隨著風箏越飛越高,這足以讓人們暫時從繁重的工作壓力中解脫出來,不再為奔波勞碌苦惱,而是安心享受此刻的歡愉和幸福,樂哉悠哉,怡然自得。

且隨著東西方風箏文化的發展,有關風箏的國際活動也越來越多,如在中國,每年都會舉辦著名的濰坊國際風箏節,許多國家和個人都會以各種方式參與其中,此時,風箏不再是一種軍事偵察和通信的工具,更不是攻城破寨的利器,而是成為一種文化將各國人民聯繫一起,打破原有的藩籬和阻隔,為人們帶來的是安逸祥和,此刻的世界也因為風箏而重歸和平與美好。

參考文獻

1.風箏歷史,人民網

2.風箏與娛樂,中國網

3.《蠡海集》,王逵

4.《經略復國要編》,宋應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