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百變「妝糕人」:老行當的新傳承

福州新聞網 發佈 2020-05-25T09:56:10+00:00

泉州洛江區雙陽鎮前洋社區張厝村,原全村131戶人家,人口457人,家家戶戶都做「妝糕人」,是名符其實的「糕人村」。

各種色彩的麵糰材料,在他手上經過一番揉、捏、搓,幾分鐘後就幻化出栩栩如生的孫悟空、豬八戒、姜太公等「妝糕人」形象。他就是泉州妝糕人製作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明鐵,他憑著「妝糕人」手藝,走出國門,向全世界展示泉州的特色文化。

泉州「妝糕人」源於古代中原地區的「捏麵人」,是以糧食為主要創作原料的民間傳統藝術。「捏麵人」始出古代禮俗,是增添節慶歡樂氣氛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製品。「『捏麵人 』在中國流傳很廣,因各地製作原料(麥、米)不同,泉州、台灣等地又叫『妝糕人』『米稞雕』『糯米尬仔』。 展廳里的這些『妝糕人』作品包含了古裝人物、卡通人物等,其中製作難度最大的是惠安女……」5月8日,在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館非遺展廳里,63歲的張明鐵邊聊著妝糕人製作技藝,邊憧憬著能快點回到校園為孩子們授課。

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明鐵在製作「妝糕人」。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很多民俗節日活動取消了,也影響了妝糕人的售賣。但在這期間,我也沒閒著,不斷琢磨著孩子們的喜好,製作了不少新作品。復工復產後,我每周都有幾天在泉州各地售賣。現在,學校已經陸續復學,相信不久後,我也可以再次回到校園,為孩子們傳授妝糕人製作技藝了。」張明鐵說。

承父親衣缽 堅守老行當近50年

泉州洛江區雙陽鎮前洋社區張厝村,原全村131戶人家,人口457人,家家戶戶都做「妝糕人」,是名符其實的「糕人村」。 由於雙陽鎮距離泉州中心城區很近,來往行走方便,故每逢傳統的節慶日或農曆7-8月的普渡,張氏後裔便奔走於泉州的城鎮鄉村,經營「妝糕人」小買賣,形成了「妝糕人」民俗民間文化生長和傳承的特殊地理環境。

張明鐵祖輩代代也以「妝糕人」為生計,他的父親張麗水是「泉州妝糕人製作技藝」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張明鐵從16歲左右開始跟著父親挑擔走街串巷。

「傳統妝糕人」是泉州百姓傳統節慶期間祭祀神明的一種祭品,同時又是增添節慶歡樂氣氛的一種傳統手工藝製品,是泉州老百姓節慶期間不可或缺的物品。

製作「妝糕人」所用的麵粉團。東南網記者 陳培源 攝

那時,無論颳風下雨,每逢哪個村子有「佛生日」等民俗節日,張明鐵和父親都會前往擺攤。每次,他們都是在凌晨挑著裝有製作「妝糕人」所需的材料和工具的大木箱,帶上椅子、水和乾糧等出發了。

擺攤的過程,就是張明鐵學習妝糕人手藝的時候。「基本上靠自學,父親沒有跟我講解過理論知識,只做了個成品讓我參照,每次做完後,都要跟父親的作品比較下,如果覺得不像,就揉捏成團,重新做一次,如此反覆不斷練習,直至熟能生巧。」張明鐵說。

「因為全靠步行,因此凌晨三四點就要起床趕路,直到天黑了才能收攤回家,當時一尊妝糕人才賣幾分錢到幾毛錢。」張明鐵說,那時的擺攤謀生確實很辛苦,但因為當時玩具少,「妝糕人」備受小孩子喜愛。現場製作時,簡單的造型只需要幾分鐘就做好了,但比較複雜的造型,比如「三國」人物等,因為很多細節要做得更為精細,耗費的時間很長,有時候做一尊要二十幾分鐘,但小孩子會聚精會神地看他製作,有些人因此成了他多年的「忠實粉絲」。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妝糕人」曾經是最受孩童追捧的玩具,但隨著玩具市場的日漸繁榮,「妝糕人」對孩童的吸引力已經大不如前,因為微薄的收入無法維持家庭生活,很多藝人只能放棄祖傳手工藝,另謀出路。雖然時代在變化,但張明鐵卻始終堅守這個老行當,並身體力行將其傳承下去。

新材料新形象 妝糕人轉型為藝術品

「妝糕人」在孩童玩具市場的失寵,反而讓其回歸到它最初的功能,成為民間吉慶活動不可或缺的裝飾品。有一些「妝糕人」則專用於特定的喜慶場合,如「騎龍鳳」的組合就專用於裝飾婚禮「擔盤」中的「花包」。 「除了擺攤外,我還承包了插花包等訂單,有人家裡有喜事,會整批訂購,最多的一次訂了四五千尊妝糕人。 」 張明鐵笑著說。

「捏麵人」製作原料是麥面,泉州地區早時麥面稀缺珍貴,「妝糕人」改用大米粉和糯米粉混搭,從而讓這一民間藝術在閩南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和以前的妝糕人相比,泉州的妝糕人在製作原料上進行了改進。」張明鐵說,對於原料米糰的製作,現在是將米和糯米以一定比例拌在一起,磨成粉狀,加入防腐、防霉、防裂的材料以及各種顏料和水做成米糰,然後要把米糰揉到不粘手時才放入鍋中蒸煮,蒸上一段時間後取出。

現場製作完成的「關公」。東南網記者 陳培源 攝

為了迎合孩子們的喜好,張明鐵也不斷學習製作新的「妝糕人」形象。「雖然我擅長做關公、孫悟空、荷仙姑、姜太公等古裝人物,我也研究製作了惠安女、南音、拍胸舞、等泉州本土傳統文化形象的作品以及各種卡通人物形象。」張明鐵說,現在只要看一下圖片就能做出對應的「妝糕人」形象。

在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館非遺展廳里,收藏了很多張明鐵的作品。東南網記者 潘賢利 攝

對於「妝糕人」這一傳統技藝,除了張明鐵等老藝人的堅守外,當地政府部門也非常重視這項製作技藝的傳承發展。2004年以來,泉州市政府實施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妝糕人民間藝術得到各級政府的重視,進入復甦期。

據了解,為保護和傳承妝糕人手工藝,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經常組織「妝糕人」手藝人積極參加政府舉辦的各種文化活動、旅遊推介活動,逐步增加了社會影響力和社會價值,為妝糕人製作技藝的進一步傳承注入新動力。近年來,妝糕人製作技藝先後被列入區級、市級和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如今,雖然同樣採用糯米、大米、色素等基本原材料,但經過科學的研製和配方,新妝糕人在質感、外觀、造型、保存期上已明顯區別於傳統的妝糕人,保存期已從原來的最多一個月變為可以保存多年,其外觀造型已從傳統、粗獷形的手工製品轉型為精緻、細膩、惟妙惟肖的手工藝術品,「妝糕人」已成為閩南地區所特有的藝術精品。

手藝進校園 為傳承埋下希望種子

近年來,張明鐵先後被評為泉州妝糕人製作技藝區級和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還多次代表省、市、區非遺傳承人,赴澳大利亞、菲律賓、印尼等地進行文化交流。「前年我與相關部門去了保加利亞、黑山等國家,去年則去了澳大利亞,在國外現場製作『妝糕人』時,常應外國小朋友的要求,製作一些KITTY貓等卡通形象的作品,還製作了一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十二生肖的作品,引起了外國小朋友的極大興趣,這讓我很自豪。我做到父親口中所說的『走出國門』,讓泉州妝糕人藝術傳播更遠。」張明鐵說。

張明鐵在傳習所內為孩子們授課。 洛江區文體旅遊局供圖

除了「走出國門」對外交流外,「妝糕人」也走進了校園。此外,位於洛江區的「妝糕人」傳習所也成為泉州市首批非遺傳習所,不斷有愛好者到這裡接受培訓。

「我怎麼也想不到,這門手藝竟然讓我獲得了很多榮譽。」張明鐵說,因為有了非遺傳承人的身份,他覺得自己也肩負了一份責任。除了把手藝教給兒子與兒媳婦,他還辦了妝糕人興趣培訓班。「目前我的學生已經遍布全市各地。有學生在我的教學下,還獲得過『妝糕人』比賽一等獎。」

泉州市洛江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相關負責人說,自2015年起,張明鐵每年都會被邀請到泉州市洛江區中心小學生綜合實踐基地給孩子們上「妝糕人」製作課,讓孩子們在課堂上認識「妝糕人」,學習製作技藝,為妝糕人製作技藝傳承種下「希望的種子」。

為了進一步擴大「妝糕人製作技藝」在青少年群體里的影響力,讓更多的青少年認識並喜愛「妝糕人」。近兩年,妝糕人製作技藝的發源地——雙陽中心幼兒園、雙陽第二中心小學兩個學校也分別開設了相關課程,並邀請張明鐵到校給孩子們授課。

「到學校授課,我和孩子們講講『妝糕人』的歷史由來,大家聽得津津有味,學習積極性也很高。而孩子們所捏制的『妝糕人』也夾帶了很多流行元素,孩子們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想像力,塑造出小豬佩奇、海綿寶寶、皮卡丘等各種各樣造型的妝糕人,孩子們的創新能力為這一傳統手藝增添了活力和希望。」張明鐵說,手藝傳承需要時間,更需要靠年輕一代。他將繼續長期與泉州市幾十所中小學、幼兒園等教育單位合作,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定期給小學生們上課,讓更多的孩子愛上「妝糕人」,讓這一民間工藝傳承下去。(記者 潘賢利 陳培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