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史||林語堂曾指定郁達夫翻譯《京華煙雲》,為此還支付了1千元美金

翻譯教學與研究 發佈 2020-05-26T11:36:05+00:00

《瞬息京華》是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英文書名《MomentinPeking》,林氏自定中文譯名為《瞬息京華》。

本文來源:《杭州文史叢編》

轉自:杭州文史

文章原名《郁達夫與林語堂》,內容有刪減

《瞬息京華》(又譯)是林語堂先生用英文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英文書名《MomentinPeking》,林氏自定中文譯名為《瞬息京華》。1939年9月4日,林語堂從美國紐約寫信給當時在新加坡的郁達夫:「得亢德手札,知吾兄允就所請,肯將弟所著小說譯成中文,於弟可無憾矣。計此書自去年3月計劃,歷五閱月,至8月8日起稿,今年8月8日完篇。紀念全國在前線為國犧牲之勇男兒,非無所為而作也。」之後,林語堂費了很大的氣力,在美國紐約約翰·黛公司出版的兩冊英文本《瞬息京華》上,將原著所引用的出典,及人名地名,以及中國成語,註解得詳詳細細寄給郁達夫。其中一本注了前半部,另一本注後半部,這是林語堂想讓郁達夫儘早開譯而想的辦法,並且還兩次寄來美金,共1000元。當時年已十一二歲的郁飛,和父親一起住在新加坡,經常聽父親談起此事,印象頗深。

林語堂

可是,郁達夫因婚變,「弄得頭昏腦脹,心境惡劣到了極點;所以雖則也開始動了手,但終為環境所壓迫,進行不能順利」。1941年上半年,經李小瑛女士向新加坡當局推薦,郁達夫兼任《華僑周報》主編,兩人經常商談編務。郁飛便從旁建議父親著手翻譯林語堂的小說,在周報上連載,於是從創刊號起,周報每期都有字數不等的《瞬息京華》的譯文。然而,太平洋戰爭的硝煙迫使郁達夫撤往蘇門答臘,臨離開新加坡前,他丟下自己大量的珍貴藏書,而將林語堂加注的兩本小說帶在身邊。

《華僑周報》

至此,距離商定翻譯的1939年9月已過去了兩年多,住在美國的林語堂自然很心焦。而且國內已經有了一本由鄭陀、應元傑兩人合譯的《京華煙雲》,在「孤島」上海由春秋社出版。對鄭應譯本,林語堂不滿意。他於1941年元旦在洛杉磯寫了《談鄭譯〈瞬息京華〉》一文說:「故此書非由作者於難譯處,細注原文供譯者參考,必有乖謬未當之處,所以特請達夫譯中文。一則本人忙於英文創作,無暇於此,又京話未敢自信;二則達夫英文精,中文熟,老於此道;三,達夫文字無現行假摩登之歐化句子,免我讀時頭痛;四,我曾把原書籤注3000餘條寄交達夫參考。如此辦法,當然可望有一完善譯本問世。今達夫不知是病是慵,是詩魔,是酒癖,音信杳然,海天隔絕,徒勞翹望而已。」

《京華煙雲》

受人之託的郁達夫當然也很心焦。據和郁達夫一起撤出新加坡的王任叔回憶,還在新加坡時,「達夫一談到此事,美金用去了,而譯文尚未出來,便覺得非常負疚似的。他因之感嘆工作繁重,而金錢終不夠用,不斷自叫『糟糕』」。又據和郁達夫同在蘇門答臘島住了兩年之久的包思井回憶,日本投降前3個月,郁達夫在沙果山上辦了個小農場作避難用。一天,他將一隻木箱帶上山收藏起來。郁達夫失蹤後,木箱被打開,原來裡面裝有林語堂加注的兩冊《瞬息京華》英文本。林語堂的注和郁達夫批的譯語都很小心,這從書中寫的字上可以看出來。

郁達夫

因此,直到犧牲前,對於林語堂的囑託,郁達夫還始終牽掛於心。可惜物在人亡,林語堂加注的兩冊英文本《瞬息京華》雖從新加坡被帶到蘇門答臘,免遭戰火劫難,但帶著這兩冊書流亡的主人卻已倒在日本憲兵的屠刀之下。

郁達夫撤離新加坡前夕,曾託人將郁飛帶回國內,當時郁飛大約十三四歲。20世紀50年代初期郁飛畢業於浙江大學外文系,後從事編輯、翻譯工作多年,曾翻譯過《拿破崙傳》、《變性人自述》等著作。20世紀80年代初他經20年冤獄之後定居杭州,遂萌生重新翻譯《瞬息京華》的念頭,想替父親償還這筆拖欠了40年的文債。遠在美國的堂兄郁興民為郁飛找來了林語堂的英文原著,當時住在香港的林語堂的女婿黎明則將台灣出版的兩種譯本寄贈郁飛。於是,從1986年正式開譯,中間又因事時斷時續,直到1990年末才全部完稿。

圖片源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