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十六:東西兩派教會的大分裂

麟劍的人類史 發佈 2020-05-26T13:16:21+00:00

東西方教會由於地理、政治、尤其是文化傳統方面的種種差異,逐漸在歷史的沿革中形成了兩派,這兩派長期以來圍繞著教會的最高統治權不斷發生衝突,使雙方的裂痕一次次加深,終於導致1054年雙方徹底決裂。


基督教之十六:東西兩派教會的大分裂


  


(1)基督教會首席之爭


  東西方教會由於地理、政治、尤其是文化傳統方面的種種差異,逐漸在歷史的沿革中形成了兩派,這兩派長期以來圍繞著教會的最高統治權不斷發生衝突,使雙方的裂痕一次次加深,終於導致1054年雙方徹底決裂。


  從公元325 年尼西亞主教公會議以後,東西兩派之間的爭執和仇恨雖然表現形式不同,但一直圍繞著一個中心問題,即" 誰是基督教會的首腦。"451年查爾西頓公會議提出,君士坦丁堡主教與羅馬主教具有同等地位,對此,羅馬教會拒絕接受。長期以來,羅馬教會自認為聖徒彼得所創,以正統地位自居,並提出"彼得優越論" 來論證羅馬主教是普世教會的當然領袖。482 年因《赫諾肯提諭》公案而導致" 阿卡西烏分裂" ,東西方斷絕往來達36年之久。6 世紀末羅馬教皇格列高利一世取得羅馬城的統治權,與世俗君主分庭抗禮,自尊為" 上帝眾仆之仆" ,位在眾主教之上。726 年東羅馬帝國皇帝利奧三世發動聖像破壞運動,羅馬教皇堅決反對,並進而支持皇帝的敵人。為此,皇帝剝奪了羅馬教皇對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的管轄權,導致教皇與皇帝的決裂,轉而尋求法蘭克人的支持。9 世紀西派教會偽造《伊西多爾教會集》,向東方教會提出種種要求。東西兩派在" 和子" 句糾紛案中互相譴責,互相攻擊,使矛盾更加尖銳。


  


(2)君士坦丁堡佛提烏牧首案


  圍繞著君士坦丁堡牧首問題,東西雙方又展開了一場激烈混戰。842 年年幼的拜占庭皇帝米歇爾三世(842-867 在位)即位,皇太后狄奧多拉攝政。為擺脫母親控制,長大後的皇帝於858 年廢黜了其母任命的君士坦丁堡牧首伊格納提烏斯,任命平信徒佛提烏。為了使沒有神品的佛提烏的牧首地位合法化,米歇爾三世寫信邀請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派特使來參加宗教會議。861 年教皇使節帶著教皇親筆信參加了會議。教皇在信中再次強調羅馬教皇在整個基督教會中的首腦地位,並以歸還西西里等教區作為同意佛提烏擔任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的合法性的條件。會後,教皇發現拜占庭帝國根本無意交還西西里等教區,便於863 年召開羅馬宗教會議進行報復,開除了佛提烏教籍,承認伊格納提烏斯為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東西雙方互相玩弄權術,勾心鬥角,翻雲覆雨,使鬥爭越演越烈。


  


(3)新教區爭奪案


  為爭奪摩拉維亞國和保加利亞國新教區的控制權,東西兩派進行了長期鬥爭,這一時期鬥爭也達到白熱化程度。摩拉維亞國君主為抵制德意志封建主和教會勢力的侵入,希望得到拜占庭帝國的支持,拜占庭帝國對此求之不得。自從失去了安提阿、亞歷山大里亞和耶路撒冷三大教區以後,拜占庭帝國試圖向西面巴爾幹半島發展自己的勢力。因此,863 年便派遣修道士西里爾和美多迪烏兩兄弟前往傳教,他們以希臘字母為基礎,創造了斯拉夫字母,把傳教書籍也譯成斯拉夫文,對當時的傳教事業和當地的斯拉夫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此,德意志封建主於870 年策動政變,推翻了摩拉維亞親拜占庭君主,將拜占庭帝國的傳教士關進監獄並繼而驅逐出境,由德意志教會控制了摩拉維亞教會。這場爭奪勢力範圍的鬥爭以西派勝利告終,隨後雙方為爭奪保加利亞國又展開了激烈衝突。


  拜占庭帝國利用" 和親" 和武力兩種手段,使保加利亞國承認拜占庭帝國的宗主權。當時的保加利亞國王波里斯也想利用基督教統一各部族,因此便下令全國皈依了基督教。但拜占庭帝國得寸進尺的要求,促使保加利亞國企圖擺脫其控制。一直窺探事態發展的羅馬教皇趁機開始了策反工作。866 年波里斯國王為擺脫拜占庭帝國和東派教會的控制,決定承認羅馬教皇在基督教會中享有至高無上的首席地位。君士坦丁堡牧首佛提烏(810-895)大怒,立刻指責羅馬教會犯有6 項異端罪行,如在《信經》中加入" 和子" 句,星期六齋戒、大齋期喝牛奶、吃奶油和乳酪、要求神職人員獨身,只准主教行使堅振禮等。867 年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歇爾三世在佛提烏鼓動下,召開君士坦丁堡宗教會議,開除羅馬教皇尼古拉一世(858-867 在位)的教籍。868 年佛提烏被新任皇帝巴塞爾一世撤去牧首職務,伊格納提烏斯(799-877)重任牧首。羅馬教皇約翰八世要挾他將保加利亞教會劃歸羅馬教會管轄,否則撤其牧首教職。伊格納提烏斯在皇帝支持下斷然拒絕,東西矛盾更加尖銳。870 年教皇拒絕保加利亞國王波里斯提出的在保加利亞設置大主教座堂的要求,使波里斯絕斷與西派教會的往來,再次同拜占庭帝國恢復關係。877 年伊格納提烏斯去世,佛提烏再任君士坦丁堡教會牧首。教皇乘機再次提出對保加利亞教會的要求,遭到拜占庭皇帝和佛提烏的拒絕。因此羅馬教會於881 年再次詛咒佛提烏。884 年波里斯在君士坦丁堡教會中做修士的兒子西緬即位,把東派教會的組織制度在全國推廣。東西兩派幾經較量,終以東派勝利而告終。至此兩派的裂痕已無法彌合。


  963 年羅馬教皇為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加冕,稱"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這引起東方的憤怒。拜占庭帝國一直自居為正統的羅馬帝國,而羅馬教皇竟然將日爾曼人的國家及其君主稱為" 神聖羅馬帝國" 及其皇帝,這令東方忍無可忍,對此堅決拒絕承認。東西之間的刻骨仇恨終於一步步迎來了兩派教會的大分裂。


  


(4)最後的分裂


  11世紀,羅馬教皇聯合諾曼人和日爾曼人,並引諾曼人進入義大利南部,企圖擠掉拜占庭帝國在這一地區的勢力。於是任命羅馬教會教士為義大利南部西西里島主教,並慫恿諾曼人禁止該地東派教區行使希臘禮儀。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米歇爾.色路拉里烏斯(1043-1058 在職)大怒,一方面也往那裡派遣主教與之對峙,下令拜占庭帝國境內所有行使拉丁禮儀的教會一律採用希臘禮儀;另一方面於1053年寫信給羅馬教皇利奧九世,譴責了羅馬教會的種種異端罪行,如在聖餐中食用無酵餅、吃動物的血等等。教皇寫信予以回擊,指責君士坦丁堡牧首區牧首濫用" 普世牧首" 稱號和在拜占庭帝國境內對待西派所屬教會的種種做法,再次強調羅馬教會及其主教高於一切教會及其主教。1054年教皇利奧九世派霍姆伯特和洛林的弗里德里希二位使節攜信前往君士坦丁堡,遭到米歇爾.色路拉里烏斯拒絕。於是,使節把絕罰色路拉里烏斯的" 教皇通諭" 放在索菲婭大教堂的聖壇上以示決裂。色路拉里烏斯即刻召開宗教會議予以反擊,宣布羅馬教皇及其使節是瀆神的人,他們象野豬一樣從黑暗的西方來到聖城誣衊真理,並革除了利奧九世的教籍。至此,基督教東西兩派終於正式徹底分裂。


  1054年東西教會的大分裂形成了基督教的兩大派別:東正教和羅馬公教。東部教會認為西方基督教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已受異族沾污,標榜自己的" 正統性" ,故稱" 東正教" ,又由於東部教區採用希臘語言和禮儀,因而也稱" 希臘正教"。西部採用拉丁語言和拉丁禮儀的羅馬拉丁教會則強調自己的" 普世性" ,因此自稱為" 羅馬公教" ,漢語譯做" 天主教"。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後來宗教改革中產生的基督新教(漢譯基督教)並列為基督教的三大派別。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