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越吼,孩子越不聽話!聰明的父母都懂得這一點

月來悅好國際月子會所 發佈 2020-05-26T18:18:23+00:00

昨天晚上跟表姐聊天的時候,說起了這麼一件事。表姐常年在外務工,兒子是跟著表姐的母親和奶奶長大的,今年5歲。這一天,孩子的外婆帶著他去買草莓。買完草莓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名熟人,孩子的外婆停下來跟熟人攀談了起來,也讓小男孩問候長輩。

昨天晚上跟表姐聊天的時候,說起了這麼一件事。


表姐常年在外務工,兒子是跟著表姐的母親和奶奶長大的,今年5歲。


這一天,孩子的外婆帶著他去買草莓。買完草莓回來的路上遇到了一名熟人,孩子的外婆停下來跟熟人攀談了起來,也讓小男孩問候長輩。


小男孩卻拒絕了外婆的要求:


「我又不認識她,我幹嘛要喊她,臭奶奶。」


這下外婆的面子上掛不住了,應付熟人幾句回到家之後,不給小男孩吃最喜歡的草莓,讓他自己反省反省錯在哪了。


小男孩在客廳里放聲大哭,鬧了起來卻不認錯。



這下小男孩的太奶奶看不過眼,就開始護短了。老人覺得孩子太小,實在沒必要這樣,給他吃幾個草莓這件事兒就過去了。


但孩子的外婆不同意,就是堅持要給孩子立規矩。


兩位長輩就這麼吵了起來,一發不可收拾。遠在千里外的孩子他媽只能幹著急,家裡起火了卻束手無策。


表姐問,如果這事發生在蛋蛋身上,我該怎麼辦?


其實,關於孩子教育衝突的問題特別常見:


孩子鬧騰,怎麼說也不聽;


長輩或者丈夫也跟著摻和,教育孩子的意見不一致;


事兒越來越亂……


要怎麼處理這一團亂麻呢?其實也並不難。


//

教育孩子的邊界感

//


首先,我們來談談——當教育理念不同的時候,該聽誰的?


落到上面的事件當中,好像爭執的長輩雙方都有一定的道理:


一方認為,孩子還小的時候就應該給他立上講文明的規矩,不然長大了還得了;


另一方卻認為,孩子還可以慢慢教,這麼上綱上線沒有必要,差不多就可以了。


而更多的家庭里,爭吵多了之後連家庭成員的關係都會受到影響。


那麼怎麼解決呢?蛋蛋媽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 明確家長管理的範疇,在單獨的事件上以某個人來主導話語權。


其實,如果這件事情太奶奶不插手,也許孩子反省反省就能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這事也就過去了。


因為本來就是外婆帶孩子、教育孩子懂禮貌的道理,一旦插手了,孩子會迷茫起來,不能分辨誰對誰錯。


孩子的認知,是建立在家長處事的結果上的。


著名育兒專家蘭海也在某個節目中也說過:「在隔代教育中,一定要確認一個話語權。」



否則,這次聽你的,下次聽他的,孩子還能分辨得清誰對誰錯嗎?


  • 另外一點,教育孩子的時候,家長不要帶著情緒去做。


家長之間越是爭吵,孩子也會被帶入到家長的情緒當中。


家長吵,孩子哭,家庭陷入了情緒化的漩渦,又怎麼能解決問題呢?


今年4月份,浙江寧波就有這麼一對夫妻。兩人在機場吵架後,父親和母親各自離開,機場只剩下孤零零的2歲兒子被留在了原地。



兒童教育家孫敬修說過:「孩子的眼睛是錄像機,孩子的耳朵是錄音機。」


難以想像孩子在目睹了父母吵架、經歷自己被遺棄的過程,會對小孩子的心理產生多大的傷害!


吵架和冷暴力不僅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一生的陰影。


在育兒出現分歧時,即使當時有了情緒,事後在孩子面前也一定要心平氣和地給出一個答案。


這才是對孩子的正確教導。


//

立規矩的邊界感

//


再來說說,給孩子立規矩這件事。我們必須明確幾個點:


為什麼要給孩子立這個規矩?它合理嗎?孩子能夠理解嗎?孩子的情緒可以接受嗎?


我們要清晰地知道設立規矩的目的,而非把它作為個人的情緒發泄出口。


比方說前文的「不跟長輩打招呼,就不能吃草莓」,就是一種不清晰的規矩,孩子是不能理解的,自然會崩潰大哭。


相應的,還有「不彈鋼琴就不能玩iPad」「不做作業就不能看電視」種種,它已經不是一種純粹的規則,而是存在隱形的交易。


相應的,孩子的心中也會形成這樣的錯誤認知:


沒有什麼相應的規則,只要討好家長就會得到自己想要的。


孩子不會發自內心去遵守設定好的規則,他們的行為更多地會去趨向自己的利益。


這就違背了我們給孩子立規矩的初衷。



張居正有句話說: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而難於言之必效。


設立規則其實不難,難的是孩子對規則的認可和遵循。


我們家長要做的,則是跟他們一起用小小的手掌,築立起一道約束行為的圍牆。


//

執行規則要溫柔且堅定

//


制定好了規則,家長在執行的時候必須堅持去執行。


比方說,跟孩子約定好睡前不能吃糖,孩子反悔想吃、長輩偷偷給著吃,這些行為都不要縱容。


尤其是孩子如果從中嘗到了甜頭,後面更加會拿這個對付你。


《媽媽是超人》中馬雅舒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


前腳剛說要給孩子立規矩,後腳孩子一哭又是老樣子妥協。



孩子總是能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家長破壞規則,又怎麼能指望孩子去自行遵守呢?


答應了9點必須睡覺,就不能再接著讀下一個故事;

答應了每天只吃1個冰淇淋,就不能再吃第2個。


根據立下的規則去執行,無論孩子哭鬧或者外力的干涉,都不要因此而動搖。


但並不是說我們就得對孩子冷漠以對,孩子的情緒也要照顧到。


規則要堅持,態度要柔和。


等孩子平靜下來,試著這樣跟ta溝通:


「跟媽媽約定好的事情,怎麼可以毀約呢?」

「把眼淚擦擦乾,我們只能明天再讀故事/吃冰淇淋啦~」


以這樣柔和的方式替代冷暴力,讓孩子具有充分的安全感,又能明白你的堅持。


把握好這個邊界,才能更好的樹立孩子的規則意識。


- END -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