罵人的最高境界是誇人,杜甫的這首諷刺詩,被多少人用來誇人

精細化育兒 發佈 2020-05-26T21:32:18+00:00

唐朝是個包容的朝代,也使得詩歌在此間大放異彩,唐代可以說是詩歌的盛世。像王楊盧駱、七絕聖手王昌齡、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文學史上著名的文人,也大多集中在唐代。

唐朝是個包容的朝代,也使得詩歌在此間大放異彩,唐代可以說是詩歌的盛世。像王楊盧駱、七絕聖手王昌齡、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文學史上著名的文人,也大多集中在唐代。

上面所列舉的這些文人,也都寫過很多諷刺朝政、抨擊時局的詩詞,且都成為了經典,讓他們的名字永遠鐫刻在了史冊之上。

說到諷刺的是,其實是分很多種的。有的直抒胸臆、破口大罵,這種是諷刺詩的下乘之選;有的諷刺詩就比較高級了,罵一個人的時候,被罵的人聽不出來,仔細琢磨後才知其用意。

比如,"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這一句詩廣為流傳,通常被我們用來讚美歌聲或演奏的樂曲動聽。其實,它出自杜甫的一首絕佳諷刺詩《贈花卿》。

《贈花卿》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

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意思大概是說:美妙悠揚的樂曲,整日地飄散在錦城上空,輕輕的蕩漾在錦江波上,悠悠地升騰進白雲之間。如此美妙音樂,只應神仙享用,世間的平民百姓,一生能聽幾回?

耐人尋味的是,它表面上看是在讚美樂曲,實際上卻含諷刺,勸誡的意味。

「花卿」乍一看以為是歌姬的名字,其實從他的另一首詩《戲作花卿歌》:"成都猛將有花卿,學語小兒知姓名。"可以看出來,這裡的「花卿」指的是唐朝武將花敬定。

花敬定是成都尹崔光遠的部將,安史之亂後,唐朝式微,藩鎮節度使和一些地方將領開始肆無忌憚了起來。而曾經跟隨崔光遠一起,平定段子璋叛亂,有斬首之功。後又恃功自傲,奢靡享樂。

在封建社會中,禮樂制度森嚴,從天子到百姓都有相對應的禮樂制度,如有違背,便是紊亂綱常。而花敬定,卻擅自使用天子才能使用的樂隊規格和音樂,屬於僭越行為。

所以杜甫用這首詩來委婉的諷刺,音樂是真的好聽,但身為臣子也是真失職。杜甫用委婉表達自己對於花卿的不滿,顯得優雅得體,免於粗陋無禮。而這首詩所用的諷刺手段在之後的各朝各代都被人稱讚

杜甫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文學作家,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與李白合稱「大李杜」。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

他寫了很多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的作品,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

杜甫晚年創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的一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3句句句蟬聯而下,構成了鏗鏘有力的節奏和奔騰前進的氣勢。

「床頭屋漏無干處」的貧苦中迸發出火熱的希望

有人說,即便是這樣的辭賦水平,也很難承載得起杜甫的憂國情思。這種深情,經得起時間的考量,不會被時間遺忘。

我每次捧起《杜甫集》,每次讀到他那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都不禁潸然淚下。

杜甫即使身處從「床頭屋漏無干處」、「長夜沾濕何由徹」的痛苦生活體驗中也能迸發出「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奔放的激情和火熱的希望,更是表現了他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

他的坎坷一生,他的壯志難酬,他在生活的泥潭裡苦苦掙扎的樣子,都被塵封在這本書里。即使已經過去了幾百年,依舊能夠在他的詩裡面,與他遙遠而又寂寥的悲情惺惺相惜。

除此之外,還有《孟浩然集》《李商隱集》。

他們都是可以讓我們在浮躁的社會中,感受寧靜的一縷清泉,在迷茫和煩躁的時候,隨便翻開一本,就能夠讓你的心平靜下來,整理好心情重新出發,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3本書,只需要69元,一頓飯的錢,就可以讀到3位詩人的名作,感悟古人的智慧,何樂而不為?

有喜歡的朋友點擊以下連結購買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