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吃文化:設「四司六局」,專管官府或權貴之家吃喝

蕭家老大 發佈 2020-05-27T08:14:49+00:00

隨著宋朝飲食業的發展,便催生了宋朝服務業的興起,譬如,「四司六局」,便是專門為官府或權貴之家負責飲食招待設立的,其分工精細,職責明確:帳設司負責桌幃、搭席、簾幕、屏風、繡額、書畫等場面布置;

宋朝吃文化:設「四司六局」,專管官府或權貴之家吃喝

隨著宋朝飲食業的發展,便催生了宋朝服務業的興起,譬如,「四司六局」,便是專門為官府或權貴之家負責飲食招待設立的,其分工精細,職責明確:帳設司負責桌幃、搭席、簾幕、屏風、繡額、書畫等場面布置;廚司負責備料、烹飪;茶酒司負責賓客茶水、盪篩酒、招呼客人入席、迎來送往;台盤司負責端盤子、勸酒、收桌;果子局負責裝果盤、上果品,兼勸酒;蜜煎局負責糖蜜花果、咸酸勸酒;菜蔬局負責器皿和菜蔬的採購準備;油燭局負責燈火照耀、立台剪燭、壁燈燭籠、裝香簇炭;香藥局負責藥碟、香球、火箱、香餅及醒酒湯藥;排辦局負責掛畫、插花、掃灑、打渲、拭抹等。一切有條不紊,井然有序。

此外,還有專門為富貴人家操辦酒席的生意,服務快捷,熱情周到。如有人家裡請客,來了十幾位親友,須一二十道菜餚,這裡頃刻便可備齊。北宋宰相晏殊幾乎無一天不在家中設宴,飯菜卻從來不提前置辦,而是到飯店中叫,一會兒,一大桌子菜就齊了。

這些為飲食而生的服務業,既擴大了百姓的就業,又反過來促進了飲食業的進一步繁榮。不過說到老百姓的飲食,則更多地體現在市場上,熱鬧的街市中,有著數不清的針對尋常百姓的飯店、小吃和茶館。彼時的茶館不只賣茶,還兼營吃食,類似今天的茶餐廳,熙來攘往,每每爆棚。

夜市和早市是宋朝的一大特色。汴京的御街鋪店「聞鍾而起」,大約四更天,便開始張羅各種早點,一直到早飯前才能稍作歇息。清涼的早上,店家們生起紅彤彤的灶火,各種熱騰騰、香噴噴的美味擺上桌案,趕早的人們,三五成群,吃得渾身冒汗,攢足了精氣神兒,又開始了一天的忙碌。

夜幕降臨時,這些人又三倆相聚,用一份可口鐘意的美餐,驅散一天的疲倦。

汴京的夜市非常熱鬧,子夜時分,還能聽見水果販子的叫賣聲,各種小吃、從食應有盡有,任人挑選,且價格便宜。據《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說,一個壯漢在瓦舍的熟食豬肉店裡,只須花三十八文錢便可吃飽吃好。一隻熟鵪鶉才賣兩文錢,一些時鮮的水果也不過十文錢一斤,像鵝、鴨、雞、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等,均不超過十五文錢。此外還有煎羊白腸、鮓脯、抹髒紅絲、批切羊頭、辣角子、姜辣蘿蔔、夏月麻腐雞皮、麻飲細粉、素簽、沙糖冰雪冷元子、水晶角兒、生淹水木瓜、藥木瓜、甘草冰雪、冬月盤兔、旋炙豬皮肉、野鴨肉、滴酥水晶、鱠煎角子、豬髒之類,價錢都在老百姓可承受範圍之內。

臨安的早晨,賣蔬菜的商販站滿街市,用各種方言、方式叫賣,此起彼伏,呈現一派熱鬧的景象。宋朝的蔬菜醃漬加工技術也很了得,像辣腳子姜,辣蘿蔔,鹹菜,辣瓜兒、姜油多、糟黃芽、糟瓜齏、淡鹽齏、醋姜、脂麻辣菜、拌生菜、諸般糟淹、鹽芥等製作精良的蔬菜美味,在市場上均有出售。

臨安的夜市,更是大行其道,尤以清河坊、三橋址、眾安橋、觀橋、官巷口一帶最為熱鬧。《夢粱錄》上說:「杭城大街,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鐘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已是一種應接不暇的熱鬧景觀。

宋朝人鍾情飲食,還特別注意飲食衛生,食品全用「新潔精巧」的器皿盛裝,不敢馬虎大意。那些走賣吃食的,車子裝典「奇巧可愛」,會讓人眼前一亮,增添了購物樂趣。臨安的生意人和經紀人每天在城市中穿梭往來,為的是獲取一份養活全家的收入,是沒有時間回家吃飯,或找個館子細細品嘗味美食的,他們一日三餐全在市面上買著吃。

值得一提的是,宋時已有藥物飲食,如決明子有清熱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宋人用它來做五羹決明、決明四鮮羹等,既可吃又可保健治病。又如栝樓有潤肺祛痰、利氣寬胸作用,做成栝樓煎,再調以清粥,可治小兒咳嗽。瓜蔞清熱生津,主治熱病,可做瓜萎煎。

湯在宋代很普及,大多都有藥物功效,其種類繁多,有二陳湯、棗湯、生薑湯、荔枝圓眼湯、薄荷湯、木星湯、無塵湯、木香湯、香蘇湯、鹽豉湯、干木瓜湯、縮砂湯、濕木瓜湯、白梅湯、烏梅湯、桂花湯、豆蔻湯、破氣湯、玉真湯、益智湯、檀湯、杏霜湯、胡椒湯、紫蘇湯、洞庭湯等。二陳湯主治頭眩心悸、寒熱、嘔吐噁心,以及因食生冷引發的脾胃不和等症,每天早上喝上一盞,大有提神養身之效。

華麗的宋朝,在各種美食和美味的點綴中,富態雍容、盡顯奢華,英國史學家湯因比就曾無比嚮往地說:「如果讓我選擇,我願意活在中國的宋朝。」遺憾的是,這種奢華並未維持多久,美食的香味四處飄搖,在北疆遼闊的草原上空逗留,引來諸多遊牧民族的饞涎,他們精神抖擻地騎上戰馬,揮刀南下。在美食享受中養尊處優的宋人驚慌失措,再也顧不上飲食的講究了。

高宗趙構剛剛稱帝不久,金軍大舉進攻臨安,趙構只得入海暫避,一漂就是四個月。由於衣食物資無法正常供給,將士們飢餓難當,趙構也餓得夠嗆,便冒險下令停船靠岸,步行前往一家寺院索食。僧人因無準備,只好先以五個炊餅進獻,趙構一口氣吃了三個半,咀嚼有力、吞咽有聲,似乎這幾隻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炊餅,勝過以往吃過的任何珍饈美味。

後來,趙構再次入海,某日,君臣萎靡之際,突然發現遠處有兩艘海船,經盤問得知是販橘子的商船,趙構精神一震,即刻下令將橘子悉數買下,分給屬下吃。其時正值正月十五,當天夜裡風息浪靜,水波不興,趙構讓將士們把火油灌到橘子皮里,點燃了放到海上,一時「數萬點火珠,熒熒出沒滄溟間」,景象甚是壯觀。這種根植於骨子裡的美食享受,已然是一種強顏歡笑般的落寞。

宋朝的美食,以及因美食而生的美食文化,終究在蒙古旋風的肆虐中趨於暗淡,那些被打碎了的華麗的食盒器具,盛裝的不再是精緻的食物,而是沉甸甸的民族憂傷。或許,彼時落魄的皇室貴族們也早已深有感悟:食物再美,也終究托不起民族的脊骨,只有國家的獨立、自強,才能真正讓那些美食流光溢彩。

(本篇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