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天台上的昆蟲記

廣州日報 發佈 2020-05-27T09:04:31+00:00

從我家天台望出去,是密密麻麻的房子和川流不息的車輛,然而這天台上,又何嘗不是熙熙攘攘——這裡是我的寶藏樂園。

從我家天台望出去,是密密麻麻的房子和川流不息的車輛,然而這天台上,又何嘗不是熙熙攘攘——這裡是我的寶藏樂園。

家人喜歡種樹,沒有土地,就用一個個大花盆把泥土搬到天台上,在每一個花盆裡栽下各種各樣的果樹。因為栽種的時間太久了,不少花盆都被日漸長大的樹木撐破,裸露出許多泥土在空氣中,這些泥土上長滿了各種植物,甚至布滿青苔,成了一片迷你森林,引來各種小生命安家。這些小住客們,白天不愛拋頭露臉,直到夜裡才出來狂歡。

每當夜幕降臨,我就會拿著手電筒溜進天台,挨著花盆蹲下,慢慢撥開草叢,尋找那些漫步在土壤表面的小精靈。

霍氏繞馬陸·土蝽·跳蟲

霍氏繞馬陸是最常見的住客。它們偏愛腐爛的食物,每個花盆裡面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大概是因為土壤表面濕潤的腐葉土是它們最愛的食物吧。

很多人看見這種腳腳特別多的蟲子,一股來自內心深處的恐懼就會油然而生。不過,馬陸其實是友善的傢伙,首先它們不會咬人,也不會主動攻擊我們,唯有那身體上的臭腺可以釋放出化學攻擊,分泌出難聞的液體。所以當我們用手把它抓起來把玩過後,要記得洗手,不然那味道將久久揮之不去。

霍氏繞馬陸的體色一般是鮮艷的橘紅色,但是在觀察過程中,我發現一些個體的體色比較黯淡,不知道是先天的個體差異,還是與後天的環境因素有關。

土蝽同樣也是土壤里常見的住客。作為一種土棲性昆蟲,它們一般活躍在土壤下,依靠蝽類那尖尖的刺吸式口器吸食植物根莖的汁液,不過它們有時候也會上來土壤表面遛彎。這種黑不溜秋的小蟲子很好辨認,大小不足5毫米的小黑點身上有一抹土黃,那其實是它的前翅膜片。

有時候我們可以在土壤表面看到一些幾毫米大小的白點在走動,其實那是跳蟲。作為一種存在感極低的小動物,跳蟲雖然不是土壤裡面最顯眼的,但應該是數量最多的。我家天台上的跳蟲擁有一對長長的觸角,因此它們應該屬於長角跳蟲科,而且,跳蟲其實並不屬於昆蟲。

蝸牛·潛蠊

活躍在土壤表面的小動物還有蝸牛,目前在我家天台可以觀察到兩種形態的蝸牛:一種是比較常見的堅螺科巴蝸牛屬,另一種的蝸牛殼則比較細長,可能是煙管螺科。

這些蝸牛白天一般都躲在瓦片底下,只有到了晚上或雨天才出來活動,土壤上的苔蘚、落葉、雜草等都是它們的食物。

除了觀察土壤表面的生物,翻瓦片也是一個讓人收穫驚喜的方法。屏住呼吸,調好手電,小心翼翼地掀開一塊又一塊覆蓋在泥土表面的瓦片,每一塊瓦片下都可能藏著一個奇妙的小世界。

這裡面體積最大的當屬潛蠊。這是一種屬於碩蠊科潛蠊屬的土棲性蟑螂。當你翻開瓦片看到它們的時候,它們馬上就會挖土潛往更深的土層。這種蟑螂很好辨認,若蟲外觀很特別,上半身是黑色的光滑面,下半身則變成了粗糙的磨砂質感。

目前我在花盆土壤裡面只觀察到無翅的若蟲。我蹲了很久,還是沒有觀察到有潛蠊成蟲的出現。有資料說到潛蠊屬的蘇利南潛蠊可以孤雌生殖。既然這樣,有沒有可能它們像雌光螢一樣,成體雌性外形也會一直維持在幼體階段呢?

船形蟲·卷殼蟲·多足類

鼠婦同樣也是翻瓦片經常可以看見的常客。目前在我家天台觀察到有兩種鼠婦,分別是氣肢蟲科的船形蟲屬和某種卷殼蟲科。其中,船形蟲是分布最廣泛、數量最多的,它們的外形比較扁平,很多人覺得它像一隻小船?但我覺得它們更像鞋底。

說起來鼠婦的蛻皮很有趣,與尋常的昆蟲蛻皮不一樣,它們不是把整套衣物脫下,而是先脫「褲子」,再脫「衣服」,因此有時候就會看見一隻鼠婦身體不同顏色的現象。

天台上的另一種鼠婦是卷殼蟲。卷殼蟲的背部高高隆起,體型比船形蟲略大,整體看起來比船形蟲更加呆萌可愛。不過它們數量不算太多,只在幾個花盆裡面有零星發現。

顧名思義,卷殼蟲是可以捲成一個球的。一般情況下,遇到危險它們會選擇拚命逃竄。當不幸被抓住的時候,它們則會把身體蜷縮在一起,變成一個圓球的形狀,以此來保護自己。

有時候翻瓦片也會翻出一些多足類動物,比如石蜈蚣。石蜈蚣的體型很小,身材扁平纖細,行動能力很迅速,通常見到我的手電光就會馬上溜走,因此一直未能拍出相對清晰的照片。

除此之外,我還在天台的花盆土壤里翻出過一種較為少見的多足類動物,它們屬於綜合綱的么蚰科。它們的體型更加小,通體是透明白色,一般就在土壤表面慢吞吞地爬行。一開始看見它們的時候,我還以為是某種馬陸的幼體,後來經過請教才得知是綜合綱的物種。這個綱因具有多足類和昆蟲類的綜合特徵而得名。

除了上述這些小生命外,我還在天台花盆裡挖出過蚯蚓、蠐螬等生活在土壤下的生物。

雖身處城市,可對我而言,天台上的生物多樣性也是十分豐富,單單土壤里就是一個奇妙的夜間動物園,每一次夜遊天台都是一次絕對的探險。 (小句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