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一哭,整個娛樂圈都得給她讓路

海棠顏值圈 發佈 2020-05-28T04:17:52+00:00

在《拜託了冰箱》中,把自己的作為演員的職業操守丟棄,還引以為傲。她非常明白,知道一直處於輿論中心,有話題有熱度,她的片酬就會水漲船高。

每隔一段時間,鄭爽總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讓觀眾瞠目結舌。


在某不知名的綜藝節目中,無端cue前男友;在《拜託了冰箱》中,把自己的作為演員的職業操守丟棄,還引以為傲。

「真性情」的鄭爽,立著講真話的人設,越發令人生厭。


誰在慣著這快30歲的「巨嬰」?


有一件很有意思的話——


大人都羨慕孩子的天真無邪,而孩子總是羨慕大人無所不能。


所以,我們總是聽到大人說「年齡小就是好啊,什麼都不懂」。


而恨不得快點長大的小屁孩卻總會說「我小時候才會尿床」、「我小時候才喜歡看這麼幼稚的東西」。


一般小屁孩說這句話,大人總會鬨堂一笑,當做童言童語。


小孩子為什麼喜歡說「我小時候」,因為現在的、在她覺得已經長大的自己要和以前幼稚的自己做個切割。


看完了鄭爽那期的《拜託了,冰箱》,我發現鄭爽就是這樣一個「裝大人的大人」。

何炅問她,「如果讓你演《還珠格格》,你會選哪個角色?」,她的回答是「我小時候……」


問她對於情緒表達的看法,她的回答也是「我小時候完全不表達……」


她口中的「小時候」不一定是少年、童年期的回憶,很多是最近幾年的事情。


28歲「佯裝大人的大人」,空有年齡增長,但在情緒控制、舉止行為都像十幾歲的小孩。

情緒化是她最顯著的一個特徵。


誰都會有情緒失控的時候,但是對於一個已經適應社會規則的成年人來說,這種情緒化失控的次數會隨著閱歷的增長逐漸減少。


對於明星來說更是如此,他們一舉一動都處於鎂光燈之下,會被不斷放大甚至歪曲,所以「戒情緒」是很多明星的必備技能之一。


鄭爽不是。她情緒失控的例子非常多。


參加《演員的誕生》和演員任嘉倫排練,心情不好了就靠在牆上完全拒絕溝通。

去《這就是戰甲》央視節目,因為自己的戰隊受到不公平待遇,當場發飆。

哭、憤怒、拒絕溝通,鄭爽的情緒像是隨時隨地都會在某個臨界點爆發。


你發現沒有,她處理事情的很多方法都是哭,包括這一次,她自己說的,不想拍了導演又不放人,「那就哭」。

只有小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無法解決問題的時候,才會用「哭」來解決問題。


極端情緒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極端行為


拍著戲不想拍了就不拍了;拍著雜誌下午可能就不見人影。


她一直說要忠於自我,做真實的自己,和我們經常說的做自己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大家嘴裡的「做自己」是被生活逼迫後,不想再為「五斗米折腰」想挺直腰板的反抗。


但鄭爽的「做自己」呢,只考慮自己的情緒和喜好,不顧大局不顧整體極其自私的行為。


她覺得當下的情緒不適合再拍戲,她就離開了。她是真性情,是敢言敢語敢行動,但是這種「做自己」是犧牲一劇組的人為她一個人的情緒買單。


鄭爽,28歲了,她還是像十幾歲時那個在易碎玻璃罩里的「裝大人的大人」。


她從不曾長大。


當然,現在觀眾也不慣著她了。


擰巴的鄭爽,值得同情嗎?


鄭爽出道的前五年,她的履歷相當豐富。


16歲考上北電,18歲演第一部電視劇《一起來看流星雨》爆紅,參演電影《畫壁》入選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女配提名。


一路順風順水,但她大火的命,卻敗給了擰巴的性格。


她在不同的場合都曾經表示,她並沒有那麼熱愛表演,「攢夠了錢就退出娛樂圈」。

但是,另一方面呢,新戲播出她牟足了力氣宣傳,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一天N條動態,甚至為了展現自己的演技當眾自扇耳光。


她的矛盾在於,過度強調自我感受,卻對外在世界有不現實的希冀。


對待演藝事業,她天生就有這樣的演戲天賦,但沒有為藝術付出的決心又渴望得到肯定和表演。


一旦外界不能給予她正向反饋,她就用完全不在乎或激烈的情緒反抗。

這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常常讓她陷入自我矛盾中。


北京電影學院的劉天池老師就曾評價她,「她從自己人格當中分裂出來一個」。

年少成名,家庭條件優渥,外形條件在百花競放的娛樂圈也不會泯然眾人。


鄭爽有張揚不受控、想神隱就神隱的資本。


但是,她身上完全沒有優渥家庭條件出來的自信大方,反而相當敏感、扭捏。


於是,她在拍戲、綜藝中有很多戒不掉的小動作。

擰巴、矛盾,造就了一個在別人看起來「不正常」的鄭爽。


這種越來越出格、不受控的性格,也在一次次的緋聞、熱搜當眾磨滅了觀眾好感。


鄭爽,求求你放過娛樂圈吧!


鄭爽,其實挺可憐的。


她父母為了彌補自己沒有當演員的遺憾,從小就把鄭爽按照明星的方式培養。


「小學連跳級,文化藝術兩手抓,獎狀一大把。5歲登台演出,12歲就遠離瀋陽的家,獨自一人去成都學舞蹈。」


12歲從北方到南方學舞蹈,沒有父母陪在身邊。被同學叫「東北來的小鄉巴佬」,也分不清這句話有沒有惡意。

16歲,被媽媽拉著去了北電考場,成為當年班上年紀最小的新生。


鄭爽媽媽在採訪時曾驕傲地說,「培養她,就是為了實現我的夢想嘛。」

縱觀她的成長軌跡,重大的人生節點中完全沒有鄭爽本人的自我意志。


鄭爽的敏感多疑、自卑不自信,在童年南下求學被欺凌中形成,而她父母的強勢,又造成了她本人的隨波逐流。


前老闆天娛集團總裁龍丹妮曾評價她:「鄭爽是一個個性非常強,但沒太多慾望的孩子。」


沒有太多名和利的慾望,但是個性極強,這種矛盾出現同一個人身上時,只會形成一種結果——


自我和外界的不斷撕扯。


鄭爽在很多的場合,她都在強調做真實的自己。

可是,她所謂的真實的自己,僅僅是在社交平台上、媒體採訪中、綜藝節目中,不按照別人的既定規則和路線,想說什麼說什麼,這種最表層的做自己而已。


小時候沒有能力自我選擇,長大後有能力了,她已經別無選擇。


她擰巴、敏感,只能藉助自我情緒表達這種不安。

她的文字和訪談中,處處透露著「喪」,前一句還是一點都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後一句又變成了「我不好看」、「觀眾不喜歡我了怎麼辦」。


每一次,她都像一鼓作氣膨脹的氣球,「嘭」地破了,便長久地蔫著癱在地上。


「爆發」那一刻是對外界的宣告,蔫著的「喪」就是她縮在角落裡自卑的自己。


就像她自己說的,除了她自己走出這種「情緒漩渦」別無它法。

今年開年,她出道十年第一次認證了自己的實名微博,言行也沒有像在自己APP中那麼出格和情緒化。


逐漸「正常化」後的鄭爽,重拾了事業心,上綜藝、拍雜誌、接代言。


炒話題,搞熱度是她的「事業」,拍戲變成她可以想不拍就不拍的「副業」。


她非常明白,知道一直處於輿論中心,有話題有熱度,她的片酬就會水漲船高。


她也樂於用這種最快捷方便的方式坐享其成。


本末倒置的鄭爽,用「殺雞取卵」的熱度,消耗她自己的路人緣,磨滅了業界對她僅有的期待。


娛樂圈的影視寒冬,這個市場愈發需要演技和敬業的演藝人員。


在這個大背景下,留給鄭爽的時間真的不多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