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病中經絡與中臟腑的辨證分型治療--腦血管疾病的中醫治療

健康醫學苑 發佈 2020-05-29T06:54:54+00:00

中風病急性期標實症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清化痰熱、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

本病多見於中老年人。四季皆可發病,但以冬春兩季最為多見。

中風病嚴重危害著人類健康,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居1994年我國城市人口死因的首位,為已開發國家人口前三位死因之一。#哆咖醫生超能團# #健康科普排位賽#

中風病急性期標實症狀突出,急則治其標,治療當以祛邪為主,常用平肝熄風、清化痰熱、化痰通腑、活血通絡、醒神開竅等治療方法。閉、脫二證當分別治以祛邪開竅醒神和扶正固脫、救陰回陽。內閉外脫則醒神開竅與扶正固本可以兼用。在恢復期及後遺症期,多為虛實夾雜,邪實未清而正虛已現,治宜扶正祛邪,常用育陰熄風、益氣活血等法。


中風病屬危急重病,臨床極為常見。其病因以積損正衰為主,病位在腦,常涉及心、肝、腎、脾,其病機多由氣血逆亂,導致腦脈痹阻或血溢腦脈之外。臨床按腦髓神機受損的程度與有無神識昏蒙分為中經絡與中臟腑兩大類。論其病性,多為本虛標實,在本為肝腎陰虛,氣血衰少;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濕壅盛,瘀血阻滯,氣血逆亂。治療方面,結合病類(中經絡、中臟腑的不同)、病期(急性期、恢復期、後遺症期的不同)及證候特點,而採用活血化瘀、化痰通絡、平肝熄風、清化痰熱、通腑化痰、益氣活血、育陰熄風、醒神開竅、回陽固脫等法。中風病的治療,宜採用綜合療法,注意康復訓練。本病在未發之前,如有中風先兆,必須積極防治。

一、中風病的辨證分型治療

中經絡

1.風痰瘀血,痹阻脈絡

症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弦滑。

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

方藥:桃紅四物湯合滌痰湯。

方中桃紅四物湯活血化瘀通絡;滌痰湯滌痰開竅。瘀血症狀突出,舌質紫暗或有瘀斑,可加重桃仁、紅花等藥物劑量,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舌苔黃膩,煩躁不安等有熱象者,加黃芩、山梔以清熱瀉火。頭暈、頭痛加菊花、夏枯草以平肝熄風。若大便不通,可加大黃通腑瀉熱涼血,大黃用量宜輕,以滌除痰熱積滯為度,不可過量。本型也可選用現代經驗方化痰通絡湯,方中半夏、茯苓、白朮健脾化濕;膽南星、天竺黃清化痰熱;天麻平肝熄風;香附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助脾運化;配丹參活血化瘀;大黃通腑瀉熱涼血。

2.肝陽暴亢,風火上擾

症狀:半身不遂,偏身麻木,舌強言謇或不語,或口舌歪斜,眩暈頭痛,面紅目赤,口苦咽干,心煩易怒,尿赤便干,舌質紅或紅絳,脈弦有力。

治法:平肝熄風,清熱活血,補益肝腎。

方藥:天麻鉤藤飲。

方中天麻、鉤藤平肝熄風;生石決明鎮肝潛陽;黃芩、梔子清熱瀉火;川牛膝引血下行;益母草活血利水;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伴頭暈、頭痛加菊花、桑葉,疏風清熱;心煩易怒加丹皮、鬱金,涼血開郁;便干便秘加生大黃。若症見神識恍惚,迷濛者,為風火擾清竅,由中經絡向中臟腑轉化,可配合灌服牛黃清心丸或安宮牛黃丸以開竅醒神。

3.痰熱腑實,風痰上擾

症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腹脹便干便秘,頭暈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質暗紅或暗淡,·苔黃或黃膩,脈弦滑或偏癱側脈弦滑而大。

治法:通腑化痰。

方藥:大承氣湯加味。

方中生大黃蕩滌腸胃,通腑泄熱;芒硝咸寒軟堅;枳實泄痞;厚朴寬滿。可加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加丹參活血通絡。熱象明顯者,加山梔、黃芩;年老體弱津虧者,加生地、麥冬、玄參。本型也可選用現代經驗方星蔞承氣湯,方中大黃、芒硝蕩滌腸胃,通腑泄熱;瓜蔞、膽南星清熱化痰。

若大便多日未解,痰熱積滯較甚而出現躁擾不寧,時清時寐,譫妄者,此為濁氣不降,攜氣血上逆,犯於腦竅而為中臟腑證,按中臟腑的痰熱內閉清竅論治。

對本證腑氣不通,而採用化痰通腑法,一可通暢腑氣,祛瘀達絡,敷布氣血,使半身不遂等症進一步好轉;二可清除阻滯於胃腸的痰熱積滯,使濁邪不得上擾神明,氣血逆亂得以糾正,達到防閉防脫之目的;三可急下存陰,以防陰劫於內,陽脫於外。

4.氣虛血瘀

症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口角流涎,言語謇澀或不語,偏身麻木,面色觥白,氣短乏力,心悸,自汗,便溏,手足腫脹,舌質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膩,脈沉細、細緩或細弦。

治法:益氣活血,扶正祛邪。

方藥:補陽還五湯。

本方重用黃芪補氣,配當歸養血,合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以活血化瘀通絡。

中風病恢復期和後遺症期多以氣虛血瘀為基本病機,故此方亦常用於恢復期和後遺症期的治療。氣虛明顯者,加黨參、太子參以益氣通絡;言語不利,加遠志、石菖蒲、鬱金以祛痰利竅;心悸、喘息,加桂枝、炙甘草以溫經通陽;肢體麻木加木瓜、伸筋草、防己以舒筋活絡;上肢偏廢者,加桂枝以通絡;下肢癱軟無力者,加川斷、桑寄生、杜仲、牛膝以強壯筋骨;小便失禁加桑螵蛸、益智仁以溫腎固澀;血瘀重者,加莪術、水蛭、鬼箭羽、雞血藤等破血通絡之品。

5.肝陽上亢

症狀: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強言謇或不語,偏身麻木,煩躁失眠,眩暈耳鳴,手足心熱,舌質紅絳或暗紅,少苔或無苔,脈細弦或細弦數。

治法:滋養肝腎,潛陽熄風。

方藥:鎮肝熄風湯。

方中懷牛膝補肝腎,並引血下行;龍骨、牡蠣、代赭石鎮肝潛陽;龜板、白芍、玄參、天冬滋養陰液,以制亢陽;茵陳、麥芽、川棟子清泄肝陽,條達肝氣;甘草、麥芽和胃調中。並可配以鉤藤、菊花熄風清熱。挾有痰熱者,加天竺黃、竹瀝、川貝母以清化痰熱;心煩失眠者,加黃芩、梔子以清心除煩,加夜交藤、珍珠母以鎮心安神;頭痛重者,加生石決明、夏枯草以清肝熄風。



中腑臟;

1.·痰熱內閉清竅(陽閉)

症狀:起病驟急,神昏或昏憒,半身不遂,鼻鼾痰鳴,肢體強痙拘急,項背身熱,躁擾不寧,甚則手足厥冷,頻繁抽搐,偶見嘔血,舌質紅絳,舌苔黃膩或干膩,脈弦滑數。

治法:清熱化痰,醒神開竅。

方藥:羚角鉤藤湯配合灌服或鼻飼安宮牛黃丸。

羚羊角為清肝熄風主藥;桑葉疏風清熱;鉤藤、菊花平肝熄風;生地清熱涼血;白芍柔肝養血;川貝母、竹茹清熱化痰;茯神養心安神;甘草調和諸藥。安宮牛黃丸可辛涼透竅。

若痰熱內盛,喉間有痰聲,可加服竹瀝水以豁痰鎮痙。肝火旺盛,面紅目赤,脈弦有力者,可加龍膽草、梔子以清肝瀉火;腑實熱結,腹脹便秘,苔黃厚者,削口生大黃、枳實、芒硝以通腑導滯。

2.痰濕蒙塞心神(陰閉)

症狀:素體陽虛,突發神昏,半身不遂,肢體鬆懈,癱軟不溫,甚則四肢逆冷,面白唇暗,痰涎壅盛,舌質暗淡,舌苔白膩,脈沉滑或沉緩。

治法:溫陽化痰,醒神開竅。

方藥:滌痰湯配合灌服或鼻飼蘇合香丸。

方中半夏、陳皮、茯苓健脾燥濕化痰;膽南星、竹茹清化痰熱;石菖蒲化痰開竅;人參扶助正氣。蘇合香丸芳香化濁,開竅醒神。寒象明顯,加桂枝溫陽化飲;兼有風象者,加天麻、鉤藤平肝熄風。

3.元氣敗脫,神明散亂(脫證)

症狀:突然神昏或昏憒,肢體癱軟,手撤肢冷汗多,重則周身濕冷,二便失禁,舌痿,舌質紫暗,苔白膩,脈沉緩、沉微。

治法:益氣回陽固脫。

方藥:參附湯。

方中人參大補元氣,附子溫腎壯陽,二藥合用以奏益氣回陽固脫之功。汗出不止加山萸肉、黃芪、龍骨、牡蠣以斂汗固脫;兼有瘀象者,加丹參。


此證即為辨證要點中所提之脫證。

中風病屬內科急症,其發病急,變化快,急性發作期尤其是中臟腑的閉證與脫證要以開閉、固脫為要,可配合以下治法,病情嚴重者應積極配合西醫救治。後遺症期可配合下列外治法,以促進康復。

1.陽閉可用清開靈注射液靜滴,每日2次。可配合灌服牛黃清心丸,每次1-2丸,每日3-4次。痰多化熱者用穿琥寧靜滴治療。缺血性中風病可辨證選用脈絡寧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丹參注射液治療。

2.脫症可用生脈注射液、參附註射液滴注。

3.治手足攣縮外洗方:槐枝、柳枝、楮枝、茄枝、白艾,煎水3桶,浸泡手足至腕踝以上,每次15-20分鐘,每日1次。

轉歸預後

中風病的病死率與病殘率均高,其轉歸預後與體質的強弱、正氣的盛衰、邪氣的淺深、病情的輕重及治療的正確及時與否、調養是否得當等關係密切。

中經絡無神志障礙,而以半身不遂為主,病情輕者,3-5日即可穩定並進入恢復期,半月左右可望痊癒;病情重者,如調治得當,約於2周後進入恢復期,預後較好。在做好一般護理的基礎上,要根據各證候的病機特點重視辨證施護。但有少數中經絡重症,可在3-7天內惡化,不僅偏癱加重,甚至出現神志不清而成中臟腑之證。中臟腑者神志一直昏迷,一般預後不佳。中臟腑之閉證,經搶救治療而神志轉清,預後較好。如由閉證轉為脫證,是病情惡化之象,尤其在出現呃逆、抽搐、戴陽、嘔血、便血、四肢厥逆等變證時,預後更為惡劣。中風後遺症多屬本虛標實,往往恢復較慢且難於完全恢復。若偏癱肢體由鬆弛轉為拘攣,伴舌強語謇,或時時抽搐,甚或神志失常,多屬正氣虛乏,邪氣日盛,病勢轉重。若時有頭痛、眩暈、肢體麻木,則有復中的危險,應注意預防。

預防與調養

中風病的預防,在於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慎起居,是生活要有規律,注意勞逸適度,重視進行適宜的體育鍛鍊。節飲食是指避免過食肥甘厚味、菸酒及辛辣刺激食品。遠房幃是指節制性生活。調情志是指經常保持心情舒暢,穩定情緒,避免七情傷害。

重視先兆症的觀察,並積極進行治療是預防中風病發生的關鍵。加強護理是提高臨床治癒率、減少合併症、降低死亡率和病殘率的重要環節。急性期病人宜臥床休息,尤其是中臟腑患者要密切觀察病情,重點注意神志、瞳神、氣息、脈象等情況,以了解閉、脫的轉化。

保持呼吸道通暢和腸道的通暢。防止肺部、口腔、皮膚、會陰等部位感染。語言不利者,宜加強語言訓練,循序漸進。病情穩定後,可配合推拿及功能訓練,並指導病人自我鍛鍊,促進患肢功能的恢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