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中少婦為何不知愁?

黃猛銅仁報道 發佈 2020-05-29T08:01:23+00:00

唐·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注釋:「閨中少婦不知愁」常來形容少婦的逍遙快樂,沉醉在幸福的生活中,而沒有一絲愁苦,又可用來諷刺女子的不知天高地厚,世事之艱難險阻。

唐·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注釋:「閨中少婦不知愁」常來形容少婦的逍遙快樂,沉醉在幸福的生活中,而沒有一絲愁苦,又可用來諷刺女子的不知天高地厚,世事之艱難險阻。



鑑賞:這首詩寫的是一個貴婦,看到陌頭的柳色青蔥,盎然春意,才意識到自己精神生活的空虛,覺得再打扮也沒有意思,只剩下自己孤零零地沒有一點快樂了。 「悔」為詩眼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曾愁」,似乎故意違反題面。其實,作者這樣寫,正是為了表現這位閨中少婦從曾愁到悔的心理變化過程。



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當青春年少,還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較優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於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成為當時人們「覓封侯」的一條重要途徑。「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條生活道路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甚至還可能對她的夫婿「覓封侯」的行動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