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倭寇之亂,真正根源是什麼?張居正啟用戚繼光根除百年大患​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5-29T09:20:28+00:00

大明王朝是中華歷史上具備海洋作戰能力的帝國,然而,在其他缺乏海洋作戰能力的朝代都很少有倭寇、海盜之亂,反而到了明朝時期,帝國「海洋軍隊」強大,卻反倒遇到大規模的倭寇侵略。

大明王朝是中華歷史上具備海洋作戰能力的帝國,然而,在其他缺乏海洋作戰能力的朝代都很少有倭寇、海盜之亂,反而到了明朝時期,帝國「海洋軍隊」強大,卻反倒遇到大規模的倭寇侵略。那麼明代的倭寇之亂真正的根源到底是什麼呢?本篇文章來揭露一下明代倭寇海患之謎。​​​​​​

「倭寇」一般指代日本國內失落的武士、士兵以及中國內陸一些商戶和海盜;並且在明代時期,倭寇之亂主要是因為一些中日勾結的海盜行為,在第一次第二次掠奪成功,並且明朝防守力量薄弱,並未嚴厲追繳,這就慢慢的壯大了倭寇的膽子。

明朝倭寇之亂,產生於嚴厲的海禁之後

明代時期的倭寇之亂,其實比北方少數民族還具威脅,這也是因為我國沿海地區一直都是支撐起明朝經濟支柱的作用;並且海上貿易也是在明代不斷發展起來;原本明朝和日本未實行海禁政策時,兩國的商人彼此貿易各取所需;日本用黃金白銀換取中國的絲綢、糧食,並且中國商品在日本國內流通是十分受歡迎的,並且日本商業工業開始發展,但是國內資源缺乏,這就急需中國的資源材料輸入。

當海禁沒有實施時,兩國商人的貿易豐富了兩國友誼,而當日本和明朝均實行海禁時,這就使得日本國內商業產品的造價急劇提高,缺乏廉價的材料導致的市場物價上漲,也使得許多貴族和商人紛紛宣告破產。

明朝之初,防禦重心在北方

大明王朝在朱元璋、朱棣執政年間,主要威脅是北方的大元殘餘勢力,因此目光和重心都盯向北方,雖然施行了海禁,但海禁政策並沒有那麼嚴厲,日本商人來到中國私自採購也是常有的事情,嘗到了甜頭的日本商人,逐漸對海上貿易有了依賴性。

但隨著明朝皇帝開始重視海禁制度,明朝沿海的軍人嚴厲審查任何船隻,這杜絕了中國商人出海的機會;而明朝的這一制度是損害了一些利用中日海上貿易而發家的地方富翁;而日本國內物價一天天的上漲,而國內武裝矛盾越來越尖銳。

到了14世紀,日本就成為了南北分裂階段,諸侯彼此攻伐,占據領土,而在這場戰爭中失敗的諸侯,為了積蓄力量和生存下來,就占據了一些日本國外的小島,並開始組織一些武士商人去掠奪中國沿海,這就是外來倭寇之亂。

本土倭寇和官員與日本倭寇勾結

其實倭寇之亂,如果沒有內部人帶路,日本倭寇是起不了氣候的,然而,就是那些發海上貿易財的無良商人們,開始和日本倭寇進行合作;從最開始的無目的性的隨意掠奪,到最後形成規模性的入侵進攻。

如果說倭寇中日本人作為戰鬥力的主體,那麼那些我國倭寇就充當他們的智囊;就在這種相輔相成的作用下,日本倭寇開始了大規模的侵略掠奪,而幾次大規模的侵略,雖然並未占據明朝領土,但是卻帶給了明朝極大的經濟打擊,浙江、山東、江蘇、福建、廣東一帶的經濟被倭寇直接給打崩了。

「爭貢事件」,日本諸侯內鬥殃及池魚

而倭寇最為嚴重的時期,就是嘉靖皇帝時期,因為朝廷朝綱腐敗,管控力度的缺失,海軍建設的停擺,這就帶給了倭寇極大的便利;而嘉靖皇帝對海禁制度明顯是偏袒的,其緣由就是1523年的日本「爭貢事件」,這個事件發生是在日本兩個大明細川氏和大內氏之間的角斗,而將戰火延伸到了中國沿海。

兩個大名派人來大明朝進行貿易,但這兩路人分不清誰才是日本國的代表,明朝方面就是賞給最先到來的一方,然而,這卻激怒了後來的一方,後來的一方代表團直接就和另一方火拚,並且還順帶把明朝的寧波給掠奪了,殺傷無數,掠奪了很多民脂民膏。

這次事件讓整個大明都震驚了,而當地的「備倭兵」(防備倭寇的准軍隊)雖然軍隊規模較大,但因為常年的和平,軍備鬆弛,上萬大軍竟然打不過不到千人的倭寇,這次事件之後,嘉靖皇帝下定決心關閉除廣東一帶的所有海上貿易通道,而這個舉動也徹底把日本國內經濟帶崩,也讓日本國內矛盾升級。

  • 海禁後的安穩日子,不過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海禁的施行的確有幾年的安穩日子,寧波「爭貢事件」也慢慢的沉寂下來;然而,暴風雨前寧靜往往是波瀾不驚的,當山東一帶的沿海居民勞作時,海面上的戰船映入眼眶,日本倭寇開始了長達多年的倭寇之亂,也開始了大明可歌可泣的抗倭英雄傳。

明朝皇帝多次通告日本執政者管控好國內一些暴徒,然而,日本國內的大名自顧不暇,根本無力去管控其他的諸侯;日本諸侯們為了增加實力,派遣出大量的倭寇擾華,而在明朝本土倭寇的帶領下,日本倭寇搞清了沿海各地的海防,哪裡的海防有漏洞就掠奪哪裡。

明帝國被倭寇侵擾的次數,由最開始的每年兩次,慢慢發展到了每年近百次;倭寇們利用靈活的戰船,掠奪完一個地方迅速的轉戰下一個地方,這讓明朝沿海的「備倭兵」十分困擾。面對倭寇之亂,明朝統治者最開始是積極的派兵鎮壓,但是隨著效果收穫不佳,反而更激化了倭寇侵略頻率,明朝索性力度就沒那麼大了。

  • 嘉靖皇帝遏制住日本倭寇,本土倭寇趁機壯大

而敵人在暗,我們在明,倭寇的遊走速度極快,光是從山東一地的掠奪金額,就占了山東地區賦稅的一大半;而明朝真正開始抗倭運動也來源於嘉靖一代,倭寇的肆虐如果不得到徹底的解決,那麼後患無窮。

嘉靖的手段也一定程度遏制住了日本倭寇,但這只是遏制住了日本倭寇,本土倭寇的禍患從一開始就一直得不到處理,大海盜汪直在明軍注意力偏向日本倭寇的時候,自己的勢力開始得到了快速發展,並且不斷的成長為大集團作戰。

當明朝看清沿海倭寇形式後,就開始主動和汪直進行合作,利用他來擺平其他倭寇的侵擾。而付出的代價就是,汪直成為了明帝國唯一擁有自由貿易權力的大商人,這段時期汪直也幫助明朝搞定了大多數的倭寇之亂。

不過當俞大猷的到來之後,這個沿海梟雄的好日子也就到頭了,因為俞大猷極為反感汪直的投機主義,這也導致了明朝和汪直集團的合作關係徹底崩塌;而汪直就直接派遣自己所有的艦隊大肆的掠奪明朝沿海,這也是規模極為龐大的一次。

後來,明朝用招撫的方式對汪直進行勸降,以答應他互市的條件換取汪直的信任,後來汪直來官府,直接就被扣押處死了,汪直的死也徹底激怒了他手下的倭寇集團,這些集團有的開始聯合日本倭寇,有的單打獨鬥,因此,「倭寇之亂」徹底控制不住了。

張居正啟用戚繼光,聯合俞大猷根除百年倭寇之亂

「倭寇之亂」,最厲害的程度是什麼樣?最厲害的程度是,倭寇直接打到了南京城下,這對明朝是赤裸裸的威脅;而當時的明朝內閣首輔張居正上位,這位賢相深知倭寇之亂如果不除,大明帝國經濟將被帶崩。

張居正一直在物色能夠平定倭寇之亂的人才,正在山東地區防守的戚繼光,走進他的眼睛裡,戚繼光所防守的地域,基本沒有倭寇能夠進來掠奪;張居正利用自己的權力讓戚繼光升遷如青雲直上一樣,戚繼光搖身一變成為了抗倭的主要力量。

戚繼光和俞大猷的聯合讓倭寇勢頭得到了遏制,也歷經了四年抗倭生涯,戚繼光帶領戚家軍成功的根除了困擾明朝百年的倭寇之亂。而日本倭寇歷經失敗,在日本國內勢力也逐漸被統治者根除,日本倭寇再也成不了氣候。

歷經倭寇之亂後,明帝國皇帝逐漸看到海禁的弊端所在,索性就重開海禁;海禁的開放讓明朝沿海的經濟整個又活了起來,明朝沿海的商人通過自己的努力,將海外大量的黃金白銀流入明朝市場,也成功的刺激了沿海的經濟發展。

小結

表面上看,「倭寇之亂」一定程度上根源,在於海禁政策,因為如果把一個資源匱乏的海島民族給逼到過不下去,那麼這個民族肯定為了生存會不惜鋌而走險,這就是日本的現狀。而海禁同時也損害了一些專心海上貿易的商人,原本這些商人是可以帶動明朝沿海經濟,然而,海禁的頒布等於斷了他們的財路。​

明代沿海官員也是倭寇之亂的根源,海禁之前,沿海城市經濟極為活躍,發展十分迅猛。海禁之後,沿海城市經濟也陷入了低迷,一些官員為了盤活經濟,只能對私自貿易的一些商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這些私自貿易的商人也是能夠帶給當地官員和當地經濟極大的推動作用。

此外,明朝外部環境的改變也是倭寇之亂猖獗的原因之一,當葡萄牙殖民者將我國東南沿海島嶼占據後,與日本倭寇勾結,對東南沿海地區大肆掠奪,草菅人命,使得我國沿海地區滿目瘡痍,對明朝剛剛萌發的資本主義經濟造成嚴重的破壞。

後記

當日本結束了百年的戰國之亂,豐臣秀吉成為了實際幕府統治者,豐臣秀吉針對倭寇也制定了八幡船禁止令,這個政令就是嚴厲禁止帝國一些人進行海盜行為;雖然明朝再也沒受到倭寇侵擾,但隔壁的朝鮮則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歷史。

日本國把目光盯向了隔壁的朝鮮王國,而到了後來,明朝和朝鮮的聯合也擊退了日本侵略。中國曆朝歷代都施行海禁政策,海禁的頒布是為了保護國內經濟,初衷是好的,但實施起來卻弊端無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