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建築也好色

設計癖 發佈 2020-05-29T03:44:25+00:00

巴西藝術家及作家Israel Pedrosa曾於他的《Da Cor à Cor Inexistente》中寫道:「顏色沒有物質性存在:它只是某些神經組織在光的作用下所產生的感覺,更確切地說,是光在視覺器官上的作用所引起的一種活動。

建築也多彩。

文章轉載自:卷宗Wallpaper
ID:wallpaper_china
編輯:darlene7

顏色是構成這個世界不可或缺的元素,它們不僅存在於自然環境中,也存在於人造建築環境中。大腦在客觀和主觀的基礎上處理和判斷它所感知的事物,因而環境和它的顏色得以被感知。

瑞典建築師Sune Lindström曾說過:「對於每一個特定的建築產品,自發的情感反應對於我們來說尤為重要」。

對於建築的顏色,我們盡能有各種想像與理解——人際溝通、心理影響以及大腦對信息的處理構成了我們感知、判斷過程的各個方面。穿行於城市建築中,我們對周遭環境的印象逐漸形成定式——泛著光的玻璃幕牆、澆鑄而成的混凝土、各式中性色彩的外立面……然而事實上,建築或許也能在建築師的「調色」下擁有各異的外表——建築空間的色彩呈現亦遠不只是局限於裝飾:那些色彩與質感能夠令建築不再冰冷、疏離,從而擁有屬於自己的性格與情緒。

01

紅色

特徵:

紅色作為最具有顯性特徵和動感的顏色,需要人眼自行調整焦點以適應它,因為紅色的自然焦點位於視網膜的後方。因此,紅色的物體看起來要比實際距離更近一些。

關鍵詞:

帶有刺激性,熱情活躍、令人興奮;

醒目(與周圍綠色植物形成強烈對比)

談及紅色的建築,紅磚或許是人們最為熟悉的建材。東西方諸多留存至今的古典主義建築都運用了紅磚元素,而在當代,例如北京的紅磚美術館,或是泰國湄南河畔著名的撒拉城府酒店,紅磚這一材質亦並不少見。紅磚的使用最早最常見於南美、東南亞等熱帶地區,通透的性質令其成為了炎熱地區的在地性元素。然而,紅磚種類繁多,特點亦不盡相同。其中較為特殊的種類之一,包括由著名面磚製造商 Vande Moortel 採用手工技術製造的Nature 10紅磚。

這種紅磚的材質本身是純天然的,由來自比利時斯海爾德河(Scheldt)山谷的第四紀沖積土製成,在至少1150攝氏度高溫下由粘土燒制的無砂模具中成型。它的整體是實心的且結構均勻,同時不摻雜任何的石灰或是其他物質。受到1950年代的粗野主義建築影響,位於東倫敦哈克尼(Hackney)地區的住宅樓Hoxton Press Towers其中的一棟便是由這種紅磚製成。仔細觀察便會發現每塊紅磚上所特有的燒痕——那是因燒制過程中工人將煤炭灑在磚面上而形成的。這種特殊的手工藝使得這些磚面擁有粗糙的輪廓和微弱的條紋肌理。

同樣是紅磚建築,馬爾默當代藝術博物館(Moderna Museet Malmö)的改造案例或許是一個異類——作為斯德哥爾摩現代藝術館的分館,位於瑞典南部的馬爾默當代藝術博物館原本由紅磚的古老電廠改建而成,但在2008年,斯德哥爾摩建築事務所Tham&Videgård Arkitekter接受委託為其設計了一座新的附屬建築,作為博物館自身歷史建築在當代的延伸。由橙紅色穿孔鋁板建成的巨大「金屬盒子」,籠罩著這座新建築,令它從周遭的古老建築中跳脫出來,無論是色彩還是造型,雖醒目卻並不突兀,既契合了美術館的「當代性」,也給這座老城增添了一些前衛的意味。

帶有鏤空的橙紅色「網狀」外立面既保持著與原有磚結構老式建築的連結,所營造出的新空間同時又為整個社區引入了現代元素。穿孔的外立面結合一層內部的落地玻璃,給觀者帶來了一種視覺上的縱深,而因光線穿過所產生的陰影變化則為整體建築賦予了更多動感。

位於阿姆斯特丹東部的IJburg網球俱樂部在建造過程中亦充分利用了紅色的特性。俱樂部擁有10個紅土網球場和一所網球學校,新的俱樂部大樓則為所有活動的中心。整個網球俱樂部的最大亮點便是場地中的紅色階梯狀座位區,由荷蘭建築事務所MVRDV操刀設計。俱樂部的整個屋頂南側向下傾斜,北側則提升至7米的高度,創造出一個具有流線型輪廓的看台,以及一個平台區,用以眺望附近的水景。整棟建築由紅色的聚氨酯漆覆蓋,大片的火熱紅色刺激著人們的視覺,MVRDV聯合創始人Winy Maas亦曾在採訪中表示,「整棟建築的本質就是刺激人們健身的慾望,以對抗肥胖和缺乏運動的狀態」。

02

藍色

特徵:藍色是冷色調中最冷的顏色。它似乎是透明的,潮濕的,涼爽的。與紅色相反,藍色令人平靜,會降低一個人的血壓和脈搏頻率。

關鍵詞:放鬆、冷靜、清醒

希臘的聖托里尼、摩洛哥的舍夫沙萬和印度的焦特布爾一度被譽為「世界三大藍城」,政治、宗教或是神話傳說等等催生了這些被藍色包圍的古老城池。藍色在這裡意味著天空、海洋、泉水……然而跳脫出政治與宗教語境以及山石與天然塗料這些古老材質,當代建築中的藍色或許並不多見,但其背後的喻義往往同樣與這些意象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由法國Moussafir建築事務所設計的「螢火蟲」音樂廳(La Luciole Concert Hall,其中「luciole」在法語中有「螢火蟲」之意)位於法國諾曼第的阿朗松地區,其外立面設計中的藍色便象徵著天空。

音樂廳建築由兩個巨大的圓柱體相交而成,分別意味著「觀眾」與「舞台」,在兩個圓柱體相交處出現的拱形門,則標誌著舞台和觀眾之間的邊界。整個建築最初的外觀設計傾向於運用亞光和拋光的不鏽鋼材質混搭,以映照出天空及飄過的雲彩;而最終設計採用的則是波紋鋼製牆板——藍白色塊的排列組合抽象地代表了像素化後的「天空碎片」,呈現了建築師腦海中諾曼第的天空。於此同時,仔細觀察便會發現,兩個圓柱體結構銜接處的藍色色彩更深,人們可以將其想像成從地表噴射出的泉水,連接著地面與天空。

同樣,在法國南部的阿爾勒,藍色也意味著普羅旺斯深邃的天空——建築師Henri Ciriani曾於1995年寫道。在位於南法的阿爾勒考古博物館(Musée de l』arles Antique)項目中,他運用深藍色的反光金屬面板覆蓋了建築主體的大部分表面,令其與周圍羅納河(the Rhône River)的藍綠色河水相呼應。他稱「這種叫』L』Emalit bleu』的藍色為光賦予了一種更冷的色調」,而這種材質與色彩在一些較為早期的項目中也出現過,如烏拉圭建築師Carlos Ott在1980年代所設計的巴士底歌劇院(Opéra Bastille)項目。

同樣可以作為藍色建築典型的還有位於首爾西北部坡州市郊的Nefs啤酒廠,與阿爾勒考古博物館光滑的外立面不同,其外立面則運用藍色混凝土打造出一種獨特的粗糙肌理。該啤酒廠由韓國YKH建築事務所設計,集合制酒廠、酒吧、倉庫及辦公室等區域,以展示啤酒的製造流程,同時為相應的社交活動提供了場所。

完工後的建築整體呈現出一個巨大的長方體外輪廓,以一種相對簡約的形式融入了周邊的自然環境。建築的外牆運用了無機混凝土與有機材料共同組成的一種混合材料,並以松木樹皮嵌入其中而鑄造出粗糙的條狀肌理,其中蘊含的自然、有機之感恰好與周遭的草木及山石質感相契合。同時,在色彩上,建築師採用鈷藍色顏料對於混凝土進行了染色處理,這種方式相較於外部的塗刷而言更有利於確保顏色的穩定性,青灰相間之中也呈現出一種理性與沉靜。

建築師亦表示,希望通過建築外立面的陰影變化,使來訪者得以感知並觀測到一天之中的時間流逝。而當太陽下山,建築所處四周就會變得一片漆黑,此時外部牆底邊緣所設計的獨特採光技術,就足以照亮並反射牆面的紋理。

03

綠色

特徵:與紅色相反,當人們看見綠色時,眼睛恰好聚焦於視網膜上,這使得綠色成為令眼睛最舒適的顏色。

關鍵詞:自然、寧靜、新鮮、生機

葡萄牙米尼奧大學(Universidade do Minho)Azurem校區的生物可持續性科學與創新研究所,由建築師Claudio Vilarinho設計,淺綠色外立面上布滿了不規則形狀的鏤空穿孔,其靈感來自於形成太陽能電池板的鈦納米管形狀。Vilarinho在接受採訪時曾表示,鈦納米管可重複使用並從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生產成本,其自身的可持續性特質與研究所的科研核心方向相符,所以成為了研究所建築設計的靈感來源。

組成教學樓建築外立面的預製面板由水泥基複合材料澆鑄而成,其中加入了微纖維以增加材料強度,同時還加入了塗料,以形成這種柔和的淺綠色調——綠色在這裡同樣也與「可持續性」相關聯。除了堅固耐用之外,這種複合材料還具有抗腐蝕性和塑料一般的延展性。

外部的面板中和了研究所原本簡單而略顯僵硬的幾何造型,而面板上的鏤空部分就像不規則的畫框一般,框出了建筑前的樹木景色,並允許適當的外界光線進入室內。

同樣採用了與這種低飽和度的「牛油果綠」所相近的色調,位於英格蘭中部諾丁漢郡的諾丁漢當代藝術中心(Nottingham Contemporary)由Caruso St John建築事務所設計,由於坐落在城市的蕾絲市場區域(the Lace Market,諾丁漢曾經是英國乃至全世界的蕾絲生產中心),其建築外立面的銅綠色預製混凝土則覆蓋著澆鑄出的傳統諾丁漢蕾絲圖案。出生於十九世紀的諾丁漢蕾絲製造商Richard Birkin最初設計了這些帶有櫻花的精緻圖案,而在建造過程中經過掃描、二維到三維的轉換、模具製作與倒模,這些圖案最終呈現了在建築外立面上。

蕾絲市場這一區域的歷史和建築形式與十九世紀中期紐約Soho的「鑄鐵區」有著諸多相似之處,這也使該藝術中心與其周圍環境始終保持著一種歷史文化上的聯繫,猶如一顆「時間膠囊」。

在環保與可持續性等概念之外,當然,綠色也與植物、河流等生態有著自然而然的關聯。位於倫敦Wandsworth地區的「藍綠色」住宅樓Mapleton Crescent便是一個案例。在這棟由Metropolitan Workshop為小型住宅開發商Pocket Living所設計的27層住宅樓中,藍綠色的釉面瓷板組成了整棟建築的外立面,時而在不同的光線條件下變換著顏色,就如「變色龍」一般。陶藝家Loraine Rutt創作了這些帶有褶皺的藍綠色瓷磚,並表示,這其中的色彩是為了呼應周邊River Wandle的河水以及那些生長在河流中的植物的顏色。

「這種材料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其不斷變化的外觀。當你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來到這裡,這棟建築看起來會完全不同。」Metropolitan Workshop的副總監Tom Mitchell曾於採訪中表示。從南面來看,陽光照射下的外立面時常呈現出一種銅綠色;但從北面看來,外立面的顏色似乎更加偏藍一些。

04

黃色

特徵:當達到一定純度的時候,黃色是眾多色彩中最歡樂、溫暖的顏色,充滿了希望和活力。

關鍵詞:溫暖、希望、靈感、能量、陽光

走出鹿特丹的Blaak車站,便會看到街對面一整排造型奇異如魔方一般的明黃色方塊建築,占據了廣場的一側——當地著名的「方塊屋」Kubuswoningen(英文為Cube Houses)作為地標式的實驗性建築群,由荷蘭建築大師Piet Blom所設計,包括共38座立方體房子,於1984年建造完工。

建築整體由傾斜的木纖維板所製成的立方體組成,每一個均站立在六角形的混凝土核心支架上。Blom模擬了居住在樹上的體驗——在這個「魔方森林」中,每一個方塊屋象徵著一棵抽象的樹,所有的方塊屋結合在一起就像是一片森林。受到柯布西耶的啟發,這樣的結構亦能夠將下方的公共空間實現最大化。

Piet Blom曾表示,在鹿特丹這個工業城市裡,人們從早到晚忙於工作,城市之中缺乏活力和生活氣息,因此他要建造一個「趣味性很強的建築,為城市增添一點生氣」。或許是正因如此,他才選擇了鮮艷而充滿生機的明黃色。

說到明黃色,不得不提及的還有洛杉磯Second Home辦公空間的明黃色屋頂。最初起步於東倫敦,Second Home的辦公理念是將辦公室整體劃分成若干單元,出租給不同的公司,而這處位於洛杉磯東好萊塢街區的最新辦公園區,則由60個單層的橢圓形獨立辦公空間連接組成,可供250家公司使用。「自由與開放」是西班牙建築事務所SelgasCano的核心理念,鮮亮的色彩與充滿曲線的設計也是他們一貫的標誌性風格。橢圓的黃色屋頂覆蓋了每一個工作空間,從高處俯瞰,就像是一個個大小不一的黃色「細胞」;工作室的牆壁則由透明亞克力製成,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光和室外景觀。

「我們可以自由使用任何所需的材料,在顏色上也是一樣,」身為創始人之一的Jose Selgas在接受採訪時說道,「我們並不過多關注顏色,但是我們可以使用任何我們想用的顏色。當我們突然想到使用黃色的時候,我們也注意到這是很不尋常的。對於一切事物都保持開放的自由是我們工作室的主要理念。」

黃色同樣也是新加坡Sunray木業集團的「企業代表色」,所以在其由DP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總部辦公大樓的建築中,運用了三種不同色調的黃色,旨在向公司的企業文化致敬。

建築物整體的「堆疊式木盒」設計呈現了一系列相互關聯的體塊,而這些體塊則與其內部的不同空間功能相對應。生產車間與倉庫空間的外牆被橫向的黃色鋁製百葉窗覆蓋,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自然通風和外界光線,同時得以遮陽和防雨;辦公空間與員工宿舍的外牆則覆蓋了間隔緊密的垂直鋁製百葉窗,在遮蔽室內空間的同時,亦保持了對外的視野。此外,百葉窗縱橫方向的設計與不同的色調也產生了一種堆砌木材的抽象效果。

05

黑色

特徵:

黑色基本上可以定義為沒有任何可見光進入視覺範圍,人們時常會將其與壓抑、黑暗與未知聯繫在一起。在建築中,它經常被用以使一些物體在空間中顯得縮小或是向後方收縮。

關鍵詞:

壓抑、神秘、虛無、中性;

技術(人類痕跡最重的顏色)

Asif Khan建築事務所設計的韓國平昌冬季奧運會展館,一度被譽為「世界上最黑暗的建築」。建築師Asif Khan運用了一種名為Vantablack VBx2的噴漆,令這棟長寬各為35米、高達10米的建築被深不可測的黑色包裹(Vantablack VBx2為Vantablack顏料的噴霧版本,英國藝術家Anish Kapoor在2016年獲得了改顏料的專有權)。Vantablack VBx2可以吸收99%以上投射在自身表面的光線並縮減其延展性,在白天的環境中創造出一種「黑洞」般的黑暗感覺。

同時,展館四個外立面的拋物曲面均裝置著數千個棒狀微型光源,散發著微弱的白光,就像黑暗宇宙中閃爍的點點星光。Asif Khan曾表示,自己渴望「創造一個能夠切入太空的窗戶形象」,「以更好地了解我們置身於宇宙中作為人類存在的意義」。模擬了宇宙的狀態與觀感,外牆表面的這些「星光」則代表著宇宙中的化學元素。由於Vantablack VBx2的特殊性質,人眼在一定距離之下幾乎無法感知被其塗抹之物的形狀。「它看起來僅僅是一個黑暗的表面,像一個虛無的空間,一無所有」,Asif Khan曾於採訪中如此形容這種材質。

在高科技材料之外,傳統技法同樣得以為建築外牆營造出所需色彩。譬如,愛爾蘭建築師Kieran Donnellan 與學生們在黎巴嫩比布魯斯城堡(Byblos Castle)附近的懸崖上建造了一座純黑色的非宗教教堂——「滑動教堂」(Sliding Chapel)。

整座教堂的設計令其看起來就像正從懸崖一側滑入下面的大海一般。建築的外立面材料來自於再生木材製成的運輸箱,這些木材被日本傳統的燒杉板技法(shou-sugi-ban,焼き杉)處理——三塊長達4米的木板被捆綁在一起,形成一個煙囪的形狀,並在底部點火。在烈火燃燒之後,這些木板便成為了顏色純粹且堅固的黑色「燒杉板」。

燒杉板的處理方法將木材中的半纖維素殺死,在抑制腐朽菌生長的同時亦破壞了木材中的營養物質,因而對蟲蟻而言喪失了吸引力,木材的物理性能急劇增加。因此,面朝地中海,教堂里經過烘烤處理之後的木材具有更強的防潮、防腐與防蟲蟻等性能。此外,該地區的歷史受到廣泛的文化影響,「與宗教無關」(non-denominational)的特性對於這座教堂來說亦至關重要,而黑色所傳達出的「中立性」似乎也與之相契合。

巴西藝術家及作家Israel Pedrosa曾於他的《Da Cor à Cor Inexistente》中寫道:「顏色沒有物質性存在:它只是某些神經組織在光的作用下所產生的感覺,更確切地說,是光在視覺器官上的作用所引起的一種活動。」

據相關研究顯示,即便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關於顏色的隱喻及其與情緒的之間的關聯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無論是從個人到個人,還是從群體到群體,顏色始終是一種能夠被所有人理解的國際視覺語言。

注意:本文含有投票,請到設計癖官網(shejipi.com)參加投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