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末年諸侯割據,撿漏王劉備促三國鼎立,曹操卻為他人做嫁衣

資深人士說文史 發佈 2020-05-30T14:47:29+00:00

漢中的張魯倒是有雄心壯志,但可惜自己是黃巾軍餘孽,根本沒辦法網羅人才,而西涼馬騰雖然是名將之後,可惜涼州那個地方,地緣政治惡劣,實在無法一統天下,徐州的陶謙、青州的孔融都是安分守己的州牧。

東漢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王朝,同時東漢也是一個皇權式微的王朝;其實整個東漢王朝的皇帝們並非都是庸人、墮才;只不過是在幾個關鍵節點時期,剛好出現的皇帝要麼就是短命,要麼就是精力沒放在治理國家之上,這才導致的東漢末期外戚和宦官輪番干政的狀況。

其根源就是皇權不夠強勢威信,而外權(外戚和宦官干政)反而鑽了空子一步步地架空了皇權;不過到了東漢末期,這種局面已經由外戚和宦官之爭,變成了割據諸侯之爭,而天下早就不再是東漢集權的模式,而改變成為了諸侯獨立狀態。

東漢末期,諸侯割據狀況

董卓之亂之後,東漢的局勢變化極為迅猛,兗州地區的曹操挾持漢獻帝,幽州的公孫瓚虎視眈眈盯著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而冀州的袁紹四世三公,卻是一個胸無大志的統治者,淮南地區的袁術下的一盤好棋,卻被稱帝付出了代價,而東南部的孫策還在與江東諸侯作戰,荊州的劉表專心的經營荊州,益州的劉焉年事已大,沒有什麼盼頭了。

漢中的張魯倒是有雄心壯志,但可惜自己是黃巾軍餘孽,根本沒辦法網羅人才,而西涼馬騰雖然是名將之後,可惜涼州那個地方,地緣政治惡劣,實在無法一統天下,徐州的陶謙、青州的孔融都是安分守己的州牧。

因此,東漢末期董卓之亂之後,整個東漢土地陷入了常年的諸侯相爭的階段;而這時候,大家千萬別覺得曹操已經有了雄心壯志了,這時候的曹操夾在四戰之地,心裡想的就是生存,挾持漢獻帝只是為了給自己弄個擋箭牌(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尊王攘夷)。

董卓之亂後,北方中原局勢

東漢末年諸侯,此消彼長,並非是實力和策略影響,而是時局的影響;你認為孫策帶著幾千兵馬就能平定了江東?你認為曹操的策略十分的厲害,就能夠一統北方?你認為劉備是皇叔的身份,天下士族就會承認?如果大家真的這麼認為,那麼《三國志》這部歷史的鑽研就太簡單了。我們先分析一下天下諸侯在董卓之亂之後的形式如何?

  • 袁紹與公孫瓚在北方爭霸,袁紹一家獨大

首先,東漢板塊最北方是兩雄爭霸,幽州的公孫瓚靠著鮮卑幫助,也曾一度稱霸北方。不過,袁紹就靠著自己的身份,整個冀州的士族都支持他,再加上冀州是當時的天下糧倉,很明顯袁紹是占盡了優勢,再加上後來青州也被袁紹給占領了,袁紹的軍隊也一度達到了十幾萬之多,公孫瓚的滅亡是勢在必得的。

所以,爭霸天下需要具備的條件,袁紹已經大致擁有了;黃河以北,在公孫瓚滅亡之後,袁紹一家獨大;接著看中原地區,中原局勢極為複雜,司隸地區和雍州地區還處於混亂,誰都不想去染指,而司隸之東就是曹操的老巢,但是呢?

曹操周圍的敵人很強大,還好北方敵人袁紹是他童年時候的夥伴,就扶持他,袁紹想的是讓曹操幫自己先收拾其他敵人,然後自己坐收漁翁之利;曹操的強大是離不開袁紹的支持,曹操的西邊董卓已經掛掉了,剩下的殘餘勢力實在不夠看,而東邊就是陶謙的徐州,徐州說白了沒啥戰鬥力,光有上萬的守兵,這根本不夠曹操打的。

陶謙在曹操的威脅下,將徐州讓給劉備

但曹操找不出理由打他,再說旁邊還有個袁術看著自己,袁術可是盯著自己地盤很久了。不過,陶謙不小心把曹操的親人給殺了,這就給了曹操出兵的理由,於是乎陶謙也是一個軟柿子,看曹操來,索性就把徐州給了劉備。

其實陶謙讓徐州並不是他自己的意願,而是徐州大量的士族的意願,畢竟陶謙不是正統的皇室血脈,而劉備就是皇室血脈,在身份上,劉備有了足夠的軟實力;事實證明的確如此,劉備拿到了徐州後,曹操就沒有理由打了。

後來在發展中,呂布來徐州,把整個徐州給占了,劉備窩囊的跑去小沛;呂布作死,自己招惹曹操和袁術,於是呂布也被滅了,自此開始,曹操在這時候已經有染指天下的想法了。

南方袁術被滅,曹操正​式統一北方

那麼中原、北方打得火熱,南方為啥沒動靜。當然不是,東南地區也打的火熱,袁術的想法和袁紹一模一樣,他扶持孫策,想讓孫策和江東的那幾個太守打的兩敗俱傷,然後,自己坐收漁人之利。

不過這個夢還是破碎了,袁術還沒有等到孫策一統江東,自己就糊裡糊塗稱帝了,這下孫策有理由反叛袁術了,沒過多長時間,袁術就被曹操給滅掉了;所以發展到現在,東漢的局勢呈現一超多強。

超級諸侯就是袁紹,錢、糧、將領、謀臣和軍隊都有,但這廝就是傻乎乎的要等待時機,這下曹操笑得咧開了嘴,當袁紹醒悟過來去打曹操,曹操這時候已經有一戰之力了,於是乎,袁紹也被滅了,曹操正式的一統北方。

曹操先後解決涼州之亂,迫降荊州

江東的孫策掛掉了,孫權繼位,並且慢慢地統一了袁術的一些地盤和南方的一些土地,吳國版圖大致形成藍圖了。地處中心的劉表呢?其實到目前為止,曹操心腹之敵主要就是西涼的馬騰和荊州的劉表,其他的敵人壓根看不上。

東漢末年的強勢諸侯,其實就是察覺時機準確才能夠不斷壯大,曹操就是這樣的人,如果發兵攻打荊州,劉表在的時候,那麼曹操勝算會低一些,並且孫權和馬騰都還在威脅自己,後來解決了馬騰,馬超差點殺了曹操,又歷經很久解決了涼州之亂。

到了這時候,曹操還等了幾年,他就是為了等劉表掛掉,後來劉表真的掛了,整個荊州都陷入分裂的局面,劉表的舊將跟著劉琦分掉了江夏,而士族跟著劉琮分掉了大部分荊州。於是曹操看準時機,一舉動用了幾十萬大軍,看著陣勢,劉琮根本都不敢對抗,於是直接投降了。

其實也不是劉琮不想打,他可沒有三國演義說得那麼「媽寶男」,他也是有點東西的,荊州當時的軍隊三分之一都被劉琦拿走了,剩下的根本抵抗不住曹操,與其魚死網破,還不如保護荊州一方安定,劉琮就這樣獻上了荊州。

赤壁之戰曹操失敗,撿漏王劉備占領荊州

那麼解決了涼州和荊州,曹操可以說已經沒有任何威脅了,到了這時候,驕傲自大也害了他;剛長途奔襲還沒怎麼修整,曹操就帶兵去打孫權,於是赤壁上的一把邪火燒掉了曹操大半生的積蓄,曹操為此元氣大傷,而曹軍剛退,劉備這個「撿漏王」迅速地通過劉琦的號令一統了荊州,這波操作讓孫權和周瑜目瞪口呆。

大家看的沒錯,歷史中孫權和周瑜,並非那種無利不起早的人,因為他們是主力,剛打完曹操,也元氣受損嚴重,這時候和劉備開戰不實際,劉備在道義上還是實力上,其實也不比孫權弱。

這時候就講究誰捷足先登了,劉備逃跑速度驚人,搶地盤的速度也是極快的;那麼到了這時候東漢末期的局勢已經明朗了,北方就剩下曹操和公孫越,而南方是劉備、孫權二強相立,旁邊的益州和漢中還在對掐中。

魏蜀吳三國鼎立,魏國才是正統

後來劉備統一了漢中益州,曹丕讓獻帝禪讓,於是三國徹底建立;這就是歷史的「魏、蜀、吳」,不過大家要記住的一點就是,魏、蜀、吳不算是正統的王朝,也不算是正統的王國政權,比如劉備的「漢」,自稱是東漢皇族,但魏國和吳國都不承認,歷史家業不承認其正統性。

因此,劉備的「漢」只是割據型政權,並非正統國家;而孫權的「吳」是因為他的老爹和哥哥是「吳侯」,於是他稱為「吳王」,這一點史學家也是不會贊同其正統性的,畢竟正統的國家就是東漢。

但東漢禪讓給了曹氏,也就是魏國,魏國才是名副其實的正統國家,這也是為什麼劉備的「漢」被稱為蜀漢,孫權的「吳」,被稱為東吳,而曹丕的「魏」則是單名「魏」的主要原因,歸根結底就是東漢末期的統治者漢獻帝劉協才是正統的帝王,他禪讓帝位給曹丕,曹丕就是正統的君王,蜀漢和東吳只能算是割據勢力。

小結

因為蜀漢、東吳在法理上不具備正統性,這也是後期為何蜀漢和東吳人才凋零的一個原因,因為但凡講究正統的文人都跑到魏去當官了,沒有哪個會去兩個不正統的國家當官,在那當官是無法青史留名的。

三國局勢的確立,也意味著中原文明陷入了分裂的境地,雖說三個統治者都是中原人,但其分裂的統治也給中原人民帶來了極為深重的毀滅和影響。首先就是人口的銳減,東漢末年的人口相比較三國時期的人口,硬生生的銳減了40%,可見戰爭對國民生產是造成極大的影響。

而三家最終歸晉,這也是時代的必然趨勢,三國的確立,魏國爭取到了正統,就靠正統的名號,魏國所擁有的正統性將是未來決勝天下的核心,可惜的是正統的果實最終被司馬家給竊取,曹操辛苦一輩子,打下的江山,卻為司馬家做了嫁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