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知識大全,太全了,值得收藏

心電圖劉醫生 發佈 2020-06-04T07:35:33+00:00

發生心室撲動和顫動後心室失去了規則的收縮活動,其結果是患者意識喪失、抽搞、呼吸停止,若不能及時終止,結果是導致患者的死亡。

什麼是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

室性撲動與動為致命性心律失常。發生心室撲動和顫動後心室失去了規則的收縮活動,其結果是患者意識喪失、抽搞、呼吸停止,若不能及時終止,結果是導致患者的死亡。通常心室撲動和顫動的發生突然,無先兆症狀。體格檢查發現意識喪失,不能聞及心音,不能捫及脈搏,不能測出血壓,並出現發紺和瞳孔散大。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的病因有哪些?

(1)冠心病,尤其是發生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和(或)室壁瘤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後6個月內的患者。

(2)原發性擴張型和肥厚型心肌病。

(3)瓣膜病,尤其是主動脈瓣獨窄或關閉不全合併心絞痛或心功能不全的患者。

(4)原發性和繼發性QT間期延長綜合徵,後者大多由藥物作用或電解質親亂引起。

(5)病竇綜合徵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所致嚴重心動過緩。

(6)電擊或雷擊。

(7)低溫。

(8)洋地黃腎上腺素類藥物過量。

(9)少數預激綜合徵。

(10)少數二尖瓣脫垂綜合徵。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的臨床表現有哪些?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時,患者意識喪失抽搞、心音消失頸動脈等 大動脈搏動不能觸及,血壓測不到、呼吸不規則或停止及腰孔散大等。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的心電圖有什麼特點?

(1)心室撲動的心電圖特徵:

心電圖呈正弦圖形,波幅大而規則 頻率為250-300次/分。

(2)心室動的心電圖特徵:QRS-T波完全消失,出現大小不等極不勻齊的低小波,頻率200-500次/分。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與其他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如何鑑別?

(1)室性心動過速發作之前或剛終止之後的心電圖上,如有QT間期延長和U波的存在,相對長的聯律間期,或典型的誘發順序(長短周長)等,則支持尖端扭轉型室性心動過速(TDP)。

(2)室性心動過速發生時的臨床情況對鑑別診斷有幫助。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如何實施基本生命支持?

實施基礎生命支持採用ABC方法。ABC應在心室撲動、心室順動發生後1-4分鐘內開始如5分鐘後才實施則腦復甦的可能性很小

A:開放氣道,清除呼吸道異物維持呼吸道通暢。

B:進行人工呼吸,16-20次/分,建立有效呼吸。

C:進行心前區拳擊按壓心臟100次/分,建立有效循環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如何實施進一步生命支持?

儘早進行進一步生命支持,如在8分鐘內開始,其復甦成功率可達40%左右。方法如下。

(1)非同步直流電擊除顫復律:每延遲1分鐘除顫,復甦的生存率即下降7%-10%。初次復律採用200J爭取次成功。如未能復律,重複電擊可增至300-360J,兩次間隔一般為30-60秒。但也有主張連續3次電擊200J、300J、360J。現多主張首次即能量雙相波200J或單相波360』電擊。

(2)儘早氣管插管:應用呼吸機維持呼吸。

(3)開通靜脈通路:進行心電監護。

(4)藥物復律:對電擊復律療效不佳者或心室顫動為細顫波型,應用以腎上腺素為主的復甦藥物。腎上腺素以1mg靜脈注射開始(必須 要以彈丸式注射),必要時每3-5分鐘重複1次,劑量可逐漸加大。其他常用復甦藥物有利多卡因、胺碘酮、溴苄胺、硫酸鎂、普魯卡因胺等。對於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休克、心室肥大而發生的心室撲動或心室顫動的患者宜首選胺碘酮,早期補鉀、補鎂,使血鉀維持在4.5mm/L,血鎂維持在1.2mo/L左右,以提高復律成功率。復甦藥常與直流電復律交替使用,如電擊(360J)藥物電擊藥物。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繼續延長生命支持技術有哪些臨床意義?

繼續延長生命支持又稱三期復甦(或後期復甦)治療。多年來許多學者致力於尋找心室顫動的先兆,以期做好預防或心臟復甦的準備,但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公認的有效措施,有以下一些比較一致的看法:

(1)預激綜合徵合併心房顫動者:應及時採用射頻消融術等方法阻斷房室旁路使快速心房顫動或心房撲動不能下傳心室消除了產生心室顫動的病理基礎。

(2)受體拮抗藥: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發病後4-28日,用索他洛爾或普菱洛爾等β受體揸抗藥,可以明顯減少猝死的發生率。

(3)RonT型室性期前收縮:在急性心肌梗死時由RmT室性期前收縮促發為室性心動過速與心室顫動分別僅占11%和6%,但也應高度重視及早用藥物消除。此外,在病理性陣發性室性心動過速、長Qr間期綜合徵、極短聯律間期型多形性室性心動過速、Bnda綜合徵等惡性心律失常時均為RmT室性期前收縮所促發,在發作間歇別時也可見到,應及早消除。

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如何預防?

(1)一期預防:

第一步是危險性評定。首先是用相對簡單的檢查方法排除低危險性的患者。流行病學資料是最為有價值的區分低危和高危患者的方法。如冠心病患者有心肌梗死史是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最常見的病因。要對該患者發生心室撲動和心室顫動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心室肌的易損性取決於三個方面的相互作用,即殘留的心肌缺血、左心室功能受損、心電不穩定。每個因素間的關係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是雙向的改變其中任何一個因素,可改變其他兩個因素。用不同的檢查方法發現這三方面的危險性。一旦完成危險性評定被區分出的高危患者必須接受進一步的治療如B受體拈抗藥阿司匹林和介入性治療。必須強調,進一步的治療並不能特異地針對心室撲動和顫動的預防,但能降低總體心臟性病死率。

(2)二期預防:

有20%-25%心室撲動和顫動的患者能存活。對存活者的臨床處理是一項複雜的過程,包括多方面的臨床評定和處理。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