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同奏「文物曲」讓巴蜀文物活在當下

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 發佈 2020-06-04T15:22:51+00:00

川渝同奏「文物曲」 讓巴蜀文物活在當下。出版研究文集《在歷史與文化之間》、詩集《王川平詩選》,主編《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重慶卷》《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等。

來源:重慶日報網

原標題:

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

川渝同奏「文物曲」 讓巴蜀文物活在當下

人物名片:王川平

王川平,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重慶市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文物局專家庫專家。出版研究文集《在歷史與文化之間》、詩集《王川平詩選》,主編《中國地域文化通覽·重慶卷》《重慶庫區考古報告集》等。

記者 齊嵐森 攝/視覺重慶

最近,重慶和四川文旅部門簽訂《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文物保護利用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巴蜀考古、石窟文物保護展示等11個方面聯動協作,一起奏好「文物曲」,共同唱好「雙城記」。

「巴蜀山水相連,地理堅實;巴蜀文化源深流長,學理紮實;巴蜀人民親如一家,情理厚實。」6月2日,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以下簡稱三峽博物館)名譽館長王川平接受重慶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巴蜀文化是中華文化中一朵源遠流長而又瑰麗多彩的奇葩,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兩地應攜手挖掘巴蜀人文資源,助力打造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研究巴文化一定要走出重慶」

「潼南位於巴蜀交界的地方,它就是一座『巴蜀之橋』啊!」

「潼南受到巴、蜀兩種文化的深刻影響,也可以說它是一隻『巴蜀之舟』。」

4月17日,潼南一座閒置糧庫內,王川平和重慶巴文化研究會會長劉豫川熱烈討論著潼南的文化源流。兩位文博專家分別用「舟」和「橋」評價潼南在巴蜀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建議潼南利用閒置糧庫建設博物館,展示巴蜀交流歷史。

「歷史上,巴、蜀兩國大部分時間都友好相處,兩國之間幾乎沒有明顯的國界線。」王川平說。從考古成果中,也能看到巴蜀之間的緊密聯繫。

如,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昭化(今屬廣元市)寶輪院和重慶巴縣冬筍壩(今屬九龍坡區)巴文化遺址中發現大批船棺葬,其時代為秦滅巴、蜀前後到漢初。王川平稱,船棺葬最初被認為是巴文化的喪葬習俗,後來,川西平原也發現了大量船棺葬,這讓學界認識到蜀文化也有同樣傳統。

「除了喪葬習俗外,在語言、風俗習慣、巴蜀墓葬出土器物的形制與紋飾等方面,我們都能看到『巴中有蜀,蜀中有巴』的現象。」王川平說,這提醒重慶學者,研究巴文化一定要走出重慶,這樣才能把巴文化的源流與發展研究透徹。

王川平表示,如今,包含巴文化在內的重慶文化,可以用「巴渝文化」來統稱。巴渝文化西連巴蜀文化,東接巴楚文化,這體現出重慶的區位優勢,說明重慶自古以來就是堅韌頑強、開放包容之地。

共同講好巴蜀文物故事

6月2日,三峽博物館「漢代雕塑藝術」展廳,暖黃色的燈光下,出土於成都的「羊子山漢墓車騎出行·宴樂雜技畫像石」十分精美,雕刻的出行場景聲勢浩大,引人入勝。

這讓不少觀眾感到好奇:重慶為何會收藏成都等地出土的文物呢?

這要從上世紀50年代說起。1950年6月15日,成渝鐵路正式開工。工程開工後,專門成立了文物調查徵集小組,在資陽發現了轟動世界的「資陽人頭骨」化石。

後來,中共中央西南局為推動西南地區文物保護和文博事業發展,於1951年3月8日在重慶成立西南博物院(三峽博物館等博物館前身)。

西南博物院成立後,組織實施了成渝鐵路、寶成鐵路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主持成都羊子山漢墓等重要墓葬的發掘工作,同時搜集和搶救了大量流散於西南地區的珍貴文物。1951年國慶,西南博物院首個展覽「西南區文物展覽」開展,成渝鐵路出土文物亮相展覽。

「西南博物院的收藏古今並舉,而且沒有局限於川渝地區。」王川平告訴記者,上世紀50年代,老一輩文物工作者將修築成渝鐵路時使用的鋼軌、瀘定橋上的鐵索、1952年上甘嶺戰役後遺留的樹樁,以及一大批西南民族民俗藏品收藏入館。這些藏品成為三峽博物館等博物館的藏品基礎。

同樣,一些成都的文博單位,也收藏了出土自重慶的文物。例如,巫山大溪遺址出土的「大溪文化玉人面紋佩」、涪陵小田溪遺址出土的「戰國填漆雲紋銅方壺」等珍寶就被收藏在四川博物院。

「近年來,川渝文博單位之間的交流合作愈加頻繁,共同講好了巴蜀文物故事。」王川平說。

建議制定川渝文旅發展規劃

川渝如何讓「文物曲」更加動聽呢?

王川平說,川渝同奏「文物曲」,必須規劃先行,共同制定具有科學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文旅發展規劃,共同推動重要硬體設施建設和重點項目進展,讓巴蜀文物活在當下服務當代,助推川渝成為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具體來看,川渝地區是全國石窟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地區,是全國石窟造像藝術晚期發展的典範。但是,川渝石窟保護研究工作與北方幾大石窟相比相對滯後。王川平表示,作為國家文物局選定的首批川渝石窟保護示範項目之一,大足石刻臥佛、小佛灣造像已於去年啟動修繕,示範項目成果可以引領川渝石窟的保護與利用。

在學術研究等方面,川渝文博單位也有很大的合作空間。如,「大足學」研究涵蓋巴蜀石窟,需要更多學者參與其中,為巴蜀石窟的保護、研究與利用出謀劃策。

「自古以來,川渝歷史同脈、文化同源、地理同域、經濟同體、人緣相親,這在其他城市群是少有的。」王川平說,川渝有著美好的發展前途和充足的發展動力,期待巴蜀兒女續寫巴蜀共生共榮的新篇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