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普照》:有人得不到陽光照耀,有人找不到陰影躲藏

枕貓 發佈 2020-06-04T20:26:01+00:00

電影的英語名叫《A SUN》,在這裡導演利用了一個諧音《A SON》——只有一個兒子,在父親最後在上山同母親的那段催淚獨白中,他們也可以窺探到,他從只承認一個兒子,到只有一個兒子,他的生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非黑即白的世界裡,終於有了灰色,他不是一個鐵石心腸的男人,他只是一個

電影《陽光普照》是導演鍾孟宏2019年的作品,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具有悲劇性色彩的家庭,不被認可的小兒子被送去輔育院改造,擁有優等生光環的大兒子卻無法承受家庭所給予過於強烈的寄託從而選擇了自殺的故事。

這是一個很鬆散的故事,人物繁雜,像網一樣的交織,充分的體現了故事的普適性,電影獲得了第56屆台灣電影金馬獎的最佳劇情長片。

電影雖然講述的是一個殘忍的故事,而背後所要探討的,卻是靈魂中的陰暗角落,也揭露烈日當空無所閉藏的難耐,不僅探討了原生家庭對於孩子時間觀的構建,還讓人認真思考了在苦難與平靜生活的交界點,在陽光與陰影的臨界點,我們該如何面對。

黑白交織的世界,黑白分明的原生家庭

侯孝賢說,電影戲劇性的底色來源於生活。

有些電影驚心動魄是在提醒你它是部電影,而有些電影平平淡淡是在告訴你這是生活。

電影《陽光普照》正好就在兩者之間,這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世界,卻總有人下著非黑即白的判斷。

電影中的父親老陳就是一個這樣的人,他頑固,偏執,卻又不善言辭,像極了中國式家庭中典型的「嚴父」形象,他是一個割裂的人,他對著世界有著割裂的決斷。

小兒子一事無成,他就從不承認那個不優秀的小兒子是自己的孩子,將小兒子置於永遠的陰霾;

而大兒子懂事優秀,成績優異,是全家的驕傲,他就將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大兒子身上。

誠如阿豪的遺言,每個人和動物都可以找到一個有陰影的角落,但是只有他沒有。他沒有水缸,沒有暗處,只有陽光。24小時從不間斷,明亮溫暖,陽光普照。

電影的英語名叫《A SUN》,在這裡導演利用了一個諧音《A SON》——只有一個兒子,在父親最後在上山同母親的那段催淚獨白中,他們也可以窺探到,他從只承認一個兒子,到只有一個兒子,他的生活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非黑即白的世界裡,終於有了灰色,他不是一個鐵石心腸的男人,他只是一個素束手無策的父親。

這也是中國的原生家庭普遍存在的問題,父母永遠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們從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他們以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卻永遠不問他們需不需要。

電影有個令人揪心的細節,就是父親總把「把握時間,掌握方向」奉為圭臬,可是在山頂,父親再說出這句話的話的時候,得到的卻是母親的嘲笑,父親把這句話奉為箴言,其餘人都將其淪為笑柄,同樣的,他把每年印有這句話的本子送給自己的大兒子,可是母親和小兒子在最後整理大兒子遺物的時候,卻發現大兒子一本也沒有用過。

導演在這種缺失的安插上,也彰顯其功力。在弟弟開庭審理期間,父親還跑去學校找哥哥,只為了給他那本本子只口不提弟弟,大兒子又怎麼會不知道此時此刻真是弟弟的案子在審理的時候呢?

可是如此關頭來一趟偏偏又只為送這本印著箴言的本子,同時,導演在對話的拍攝手法上,也不同於慣常的正反打鏡頭,而是用疏離的平拍鏡頭,後景安插的是優秀考生的成績榜,那種強烈的壓迫感便由此可見了。

缺乏溝通,同樣也是每一個中國家庭的通病。

導演在表達這種壓抑的時候,同樣也採取了這種隱晦又靜默的手法。

在電影的前期,他沒有給大兒子的自殺留下一點點的鋪墊。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大兒子,就是一個完美的正面。可直到曉珍在葬禮上的出現,父母和觀眾才意識到大兒子那個不為人知的反面。

對於自己親生兒子的認知甚至都沒有他的同學清楚,缺乏溝通便不言而喻,同時,觀眾還藉助了曉真之口,得知了更多更多那個沒有陰影的少年,在陽光下的痛苦。

那個司馬光的故事,其實描述的就是自己。司馬光砸破了水缸,水缸里的不是那個溺水的孩子,而是在陰影里的他自己。而他之所以選擇司馬光,是因為司馬光就是眾所眾知的神童,寄予眾望,不得有失。可是,司馬光卻也是一個孩子,沒有人去傾聽他的內心世界。

太陽和蠟燭,被扼殺的生命能量

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故事的設置會讓人想起是枝裕和導演的《無人知曉》,但是伴隨著影片的深入,我們可以看出,《無人知曉》更像是一個癒合的傷口,有著疤痕卻可以自如的生活,而《陽光普照》則是將這個傷口撕裂給觀眾看,讓觀眾可以充分去感知這個傷口產生的原因,這就是這部電影所擁有的原生的強大生命能量。

大兒子形容世界上最公平的東西是太陽,因為無論維度的高低,一年白天與黑夜的時間都是均等的。

曉真形容大兒子是很好的人,他把所有的好都留給了別人,卻從來都不留給過自己。他就像是一隻蠟燭,導演在拍攝大兒子自殺的片段時,也用了蠟燭式縹緲搖曳的鏡頭。

大兒子的死亡是向陰影的妥協,在暗示死亡的part導演表達的異常晦澀,光調極暗,運用了一個雲層遮蔽太陽的空鏡頭,在鄰居在暗響門鈴的時候,也沒有將血腥與殘忍過分的表達,是那麼的平實與家常。但是傳達的內容確實如此深刻。

大兒子的最後一個鏡頭,是他越走越遠,影子卻越來越大。陰影是自由,是他所追求的生命能量。

而二兒子表達自己生活能量渴望陽光照耀的表達則更為顯性,他做了父親,他只是一個孩子,卻承擔起了家庭的責任。

他不同於他的哥哥生活里沒有陰影,他的生活充滿了陰霾,他渴望陽光,甚至是撥雲見日的斑駁都讓他覺得是這樣的彌足珍貴。

影片中最令人動容的,是當阿和要離開輔育院的時候,幾十個不良少年們,開始為了唱了一首周華健的《花心》。那些輔育院的每一個少年們,他們誰又不是活在陰影里不敢抬頭渴望陽光的可憐人呢。

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錯過

你的心忘了季節,從不輕易讓人懂

為何不牽我的手,共聽日月唱首歌

黑夜又白晝,黑夜又白晝

人生為歡有幾何,春去春會來

花謝花會再開,只要你願意

只要你願意,讓夢劃向你心海

而大兒子去世後,開始自我懷疑的父親,是影片中最具有生命能量的人。

他嘗試著粘合著這種內容的割據,他不善言辭,卻在駕照的畢業演講上滔滔不絕,這話其實不是說給那些畢業的學員聽的,這是他獨自的懺悔錄,他在說給他的大兒子和二兒子聽,大兒子的死亡逼迫他去思考他的教育方式有沒有錯,陽光普照的世界,乾旱的渴望的一場雨,一場久旱逢甘霖的釋放。

雨,是這部電影絕美的物象表達。強烈的自我懷疑引向了故事的最後一個高潮——父親的犯罪。同樣是那個空鏡頭,明亮的太陽被烏雲所遮蔽,變成一片黑暗。父親用他的行動從陽光走向了他所唾棄的陰影,也用自己的行為給兩個兒子的一生道了歉。

陰影斑駁下的陽光與陽光下的影子

米希爾圖尼埃在書《愛情半夜餐》中有一篇短篇小說名叫《露西和她的影子》,講的就是一個陽光和影子的故事,一個有魅力的女人因為莫須有的罪名被強迫救治,磨平了她的錯誤,她的風情萬種,讓她成為了一個假人。

和這部電影在主題是如此的相似,讓我們深刻的反思出我們生活的色彩有的時候真是來源於我們的黑暗核心,如果暴曬在絕對的光下,那麼我們的靈魂將會脫水。樹木在陽光下長葉,卻在黑暗裡長根。我們要去庇護我們的黑暗,就像是黑暗也同樣的庇護了我們一樣。

在電影中,每一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黑暗,生活殘垣眾生,黑暗與光明斑駁在我們的生活里就像是一塊塊發霉的污漬,可是也正是這樣,生活才是真實的,是有質感的。

電影中的人們,不得不在站在生活的廢墟上上跳舞,我們又何嘗不是呢?電影以暴戾開場,最後以溫柔收尾,在眾生的斑駁中尋找斑斕,這才是生活的意義。

電影的最後,阿和騎著自行車載著媽媽往前騎,和小的時候媽媽騎著自行車載著阿和一樣,交叉蒙太奇的剪輯手法是如此的溫暖動人,給予觀眾以力量。

《陽光普照》這部電影不是一部教人如何走出陰影的片子,而是一部教你如何打破這種偏見,直面生活的陰霾與破碎,如何在枷鎖里跳舞的電影。

電影里傳達的就是生活,在這部悲劇色彩很重的影片中,其實也不乏喜劇的元素,其實喜劇性可以蘊藏在一切作品中,他讓悲愴更悲愴,是那種貼近生活的悲愴。

生活里就是有人生,有人死,有挽回不了的遺憾,有無法改變的命運,然後我們承載些什麼,繼續活著。

願大家的一生都陽光明媚,卻也有陰影可棲。

文/枕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