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用導致問題的思維方式解決問題,一定是無效的

心平氣和在路上 發佈 2020-06-04T20:29:02+00:00

很簡單,用愛因斯坦的話說,「用導致問題的思維方式,試圖來解決問題一定是無效的」,好比做事不靠譜的人搞砸了事情,再次安排類似事宜還是會搞砸的。


我們日常生活見到很多固執的人,解決這些人的心理問題是非常困難的。

為什麼呢?

很簡單,用愛因斯坦的話說,「用導致問題的思維方式,試圖來解決問題一定是無效的」,好比做事不靠譜的人搞砸了事情,再次安排類似事宜還是會搞砸的。

打個比方,一個病人搞錯了方向,一直向東走,這時候我們作為諮詢師,如果跟隨向東走,我們就比病人病的更重。

因為,按照錯誤的思維方式處理事情,一定還是錯誤的,「謬誤重複一千遍,還是謬誤」。

例如緣木求魚的故事。跑到樹上捉魚,一定是捉不到的。我們要做的不是跟著上樹,而是想方設法讓病人從樹上下來。

舉例,1+1=2的故事,病人固執於為什麼這樣,如果認可思維,從而數著手指頭告訴是什麼,就是被催眠,牽著鼻子走。

可以偷換概念,告訴1+1=1或2、3等等。

面對類似情況,面對祥林嫂式訴說,如何應對呢?


應對策略是不回應、找差異、給解構

不要輕易回答求助者問題,以免被催眠,因為用他的思維方式無法解決他的問題,如果有效就不會有心理問題了。

對策一:不回應。

遇到祥林嫂述說,知道多說無益,保持沉默,不說話,不回應。看似不人道,卻是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

成長總是伴隨著挫折。

我們可以不知道如何做,但是要避免最差,由此不回應就是底線思維,保持有效。

由此,遇到問題時候,我們可以回答「不知道」。

對策二:找差異。

如果不得不說話,總不能總是說不知道。

這時候就要求異思維。

求異就是異於原有思維模式,既是指求助者的固有思維,也指諮詢師的固有思維,說到底,固有思維就是常規思維。

為此,求異就是尋找差異。

所謂差異,只要不同於原有思維模式,就可以。

差異就是信息,信息才有價值。

例如,孩子上網成癮,父母帶著孩子諮詢,引導為父母之間問題,處理家庭關係,而非僅處理孩子自身問題。

渾水摸魚,氧氣沒了魚就跳出來了。

對策三:解構而非建構。

求異思維,就要找差異,具體說不是建構問題,而是解構問題。

比如失眠問題,不是順著說遇到什麼問題了,而是問什麼是失眠,睡不著還是醒的早?

比如老師說孩子學習差是由於早戀,不是順著討論話題,而是問是否早戀源自學習差?

這時候,可以考慮對立統一規律,考慮求異思維,考慮差異思維,就是要打破原有思維模式。


現實案例解析

某高中生諮詢同學關係不好,唯一好同學失和,看得出性格偏執,心理年齡處於小孩子。不能順著說。說看到這個曾經好同學,就氣不打一處來,恨得咬牙切齒,我啟發「愛的反面不是恨,而是冷漠」,由此看到恨的後面是愛,是對友誼的尋找,而根本方法則是自我心理健康提升,學習人際技巧。

某家長抱怨高考孩子學習不努力,究其原因是高期望,這時候點明孩子實際水平就是不咋樣,接受最差可能,緩解焦慮。

某男士糾纏兄弟對待老人家態度不好,看不慣,自己不舒服,還無可奈何難受。啟發,關係源自原生家庭個體感受,一個家庭里的親子關係未必相同,要尊重每個人不同關係程度,不同關係模式導致不同相處模式。做好自己就可以,或許是自己付出較多,心理不平衡緣故,未必僅僅是看不慣弟兄做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