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安裝上三腳架之後,就一定要關閉防抖功能嗎?

從耗子胖成豬 發佈 2020-06-04T20:55:07+00:00

很多「過時」的攝影教程跟老式產品的說明書都會告訴大家,相機安裝上三腳架之後,必須「關閉防抖功能」,否則反而會造成圖像模糊。

很多「過時」的攝影教程跟老式產品的說明書都會告訴大家,相機安裝上三腳架之後,必須「關閉防抖功能」,否則反而會造成圖像模糊。

但耗子哥今天要告訴你,單眼相機(微單相機)上腳架需要關閉防抖功能的說法已經是過時知識了。

為什麼老式鏡頭上腳架需要關閉防抖功能?

相機的鏡頭光學防抖原理是通過一個「陀螺儀」檢測鏡頭的位移,然後下達指令給防抖鏡組進行「補償運動」,保持鏡頭光軸的穩定。

而在防抖技術的早期,由於「陀螺儀」之類判斷鏡頭位移的元件不夠先進(精度不夠高),當相機處於長時間靜止狀態的時候,鏡頭防抖組件的「陀螺儀」由於得不到鏡頭的位移信息,就會被相機誤判為防抖組件不工作,需要重新啟停。這麼一來,防抖組件一折騰,反而把穩穩的成像給「弄糊」了。

因此,早期的防抖鏡頭如果裝上三腳架拍攝的話,務必將防抖功能關閉。例如下圖是尼康AF-S 55-250DX鏡頭的說明書,就明確標示,上三腳架應該關閉防抖功能。

但在這裡還是要補充一句,即便是老式的鏡頭產品,只要你拍攝的場景曝光時間很短,例如只有1/10秒以內,這種情況下相機不會來回啟停防抖組件,即便你沒有關閉防抖也不會有什麼不良影響。

具有「腳架模式」的新型鏡頭就不需要上架關閉防抖了

由於耗子哥最近10來年一直玩佳能,據我所知,佳能在十多年前的鏡頭就已經具有腳架模式。

例如2006年問世的佳能「小小白IS」鏡頭,它便具有「防抖1」、「防抖2」兩種模式。其中「防抖1」模式對應手持拍攝,而「防抖2」模式則對應腳架搖拍模式。

佳能的官方網站還有技術介紹如下:

安裝到三腳架上拍攝時會有輕微的相機抖動,配備IS影像穩定器的鏡頭中,有些具備防止誤補償此類抖動的功能,也有機型具備針對此類輕微相機抖動有效進行補償的功能。

看到了嗎?

佳能的新款鏡頭、高端鏡頭不僅上腳架不用關閉防抖,而且它們的IS防抖功能還能進一步針對三腳架的輕微抖動進行更好的矯正,開著比不開還更好!

再看看耗子哥手頭的這隻EF300mm f/2.8L II(2011年發布)的鏡頭,就明確在說明書上標識了使用三腳架是完全不影響防抖功能使用的。

最近幾年的部分新產品,連防抖開關都省略了

例如耗子哥自己的佳能M50套機(EF-M 15-45mm f/3.5-6.3 IS stm鏡頭)與最近試用的尼康Z7微單相機搭配Z70-200S鏡頭。這兩套不同的組合,鏡頭都是具有光學防抖功能的設計,但設計師卻把鏡頭鏡身上的防抖開關取消了。只有進入相機的機身菜單才可以調節開關,否則會一直處於開啟狀態。

如果相機上三腳架就一定要關閉鏡頭防抖,那顯然設計師的這種改動就是違反用戶體驗的,但我們看看尼康的新品說明書是怎麼寫的?

由於Z70-200S鏡頭太新,連官網都沒提供說明書下載,我找了一份尼康Z50-250mm f/4.5-6.3 VR鏡頭的說明書,而在這裡,尼康的新品鏡頭說明書也明確的標示:

將VR防抖設置為「Normal標準」或者「Sport運動」模式,可以減少三腳架晃動的模糊!

既然耗子哥已經羅列出佳能官方網站的技術說明,尼康、佳能的新品鏡頭產品說明書內容,我相信這個問題已經「水落石出」了!說什麼上三腳架一定要關鏡頭防抖的說法早已是過時知識了。

在這裡也奉勸大家,不要一直用老想法去對待新器材,產品說明書在閒暇時間「啃一啃」還是相當有好處的。

當然,在某些特殊的領域,還是推薦關閉防抖:

例如超長曝光攝影,相機往往要曝光超過30分鐘甚至2~3個小時。這種情況下,開啟機身防抖,會額外帶來熱燥,而且增加發熱與電池損耗。

又例如飛鳥拍攝,由於鏡頭防抖啟動需要一定的時間,而飛鳥拍攝對反應速度要求很高。所以拍飛鳥的攝影師也往往選擇關閉防抖功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