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熟知的安史之亂,為什麼能讓盛唐氣運終結、一蹶不振?

興業說史 發佈 2020-06-05T10:16:19+00:00

安史之亂,熟悉歷史的人都有一定了解,它是唐朝中期發生的一場大型叛亂,所有人都認為它是唐朝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爆發不僅給一個盛強的國家造成巨大破壞,也打斷了大唐的國運,讓這個曾經萬邦來朝的偉大國家從此一蹶不振,走向衰敗。

安史之亂,熟悉歷史的人都有一定了解,它是唐朝中期發生的一場大型叛亂,所有人都認為它是唐朝乃至整個中華文明的一個重大歷史轉折點。安史之亂的爆發不僅給一個盛強的國家造成巨大破壞,也打斷了大唐的國運,讓這個曾經萬邦來朝的偉大國家從此一蹶不振,走向衰敗。今天就來聊一聊,安史之亂為什麼能給大唐造成如此巨大的破壞。

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年間,公元七五五年開始爆發,到公元七六三年被平定,而唐存在的時間是公元六一八到九零七年,也就是說正好發生在中期,這前後都約有一百五十年的時間。但縱觀整個唐史,就發現前面的一百五十年唐朝的國力和影響力是不斷上升的,而後的一百五十年國力在不停衰敗,就算有過幾次中興,也沒能挽救大唐的氣運。造成這一切的根本原因,還得從節度使制度說起。

唐朝是不斷征戰的朝代,不停的征服周圍的國家和名族。大唐的領土在建國後被不斷擴大,唐朝連年征服其他地區也造成了一個問題,就是存在更多的邊防壓力。為了應對這個問題,必須要在邊境長期駐守大量的軍隊,因此節度使制度就誕生了,節度使不僅擁有軍權,也能

管理政務,這種高度自制的制度雖然大大提高了維護邊境安全的效率,也為國家埋下了一個巨大隱患。

節度使由於權利巨大,還可以世襲,所以導致他們可以擁兵自重,擁有直接與國家對抗的力量,但由於之前大唐國力強盛,沒能體現出來,如果一但出現重大轉折,這個隱患就會暴露出來。唐玄宗後期,國家政治混亂,奸臣李林甫擔任宰相,培植自己的勢力,排除異己,之後的楊國忠上台更加變本加厲、禍亂朝綱,混亂的政治導致地方和國家矛盾不斷加深。終於在七五五年,任節度使的安祿山,聯合史思明以討伐楊國忠清君側為藉口,在范陽起兵反叛,給整個唐朝帶來巨大的打擊。

在叛亂中中原地區人口銳減、物資極度短缺,國家政治經濟也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最後雖然花費八年平定了叛亂,但大唐在之前一百餘年積累的財富、人口等能夠保證國家安定富足的重要因素已經在這八年中消耗殆盡,國運從此被消耗完畢。更加上為了平定叛亂,從各地鎮守邊疆的士兵中大量抽調軍隊,在國內還設置了大量軍鎮,節度使、防禦使都有高度自制的權利,這也直接導致了最終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讓那個曾經成為世界中心的大唐不斷沒落,最終走向滅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