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讓秦國強大,但也帶來1個致命缺陷,此後每個朝代都中招

興業說史 發佈 2020-06-05T10:19:52+00:00

誠然,改革一直是時代進步的助推劑,它會帶來眾多變化,或是好,或是壞。獎勵軍功,它衝擊了積弊多年的宗法世襲制,使得有能力的人擁有晉升渠道,加快社會階層流動,這不僅讓秦國軍隊質量迅速強化,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社會公平的理念。

一聽到改革這個詞,我們總是會把它同進步聯繫在一起。誠然,改革一直是時代進步的助推劑,它會帶來眾多變化,或是好,或是壞。對於不同社會階層的人,改革有不同的影響,而不同時代的人們,也對歷史上的改革有不同的看法。

正是因為站在不同角度來看待改革,我們才會看到不同的利弊對立情況。今天,就讓我們來看一看,秦朝有名的商鞅變法,它所帶來的利弊是什麼。

變法之利

首先讓我們先來看一看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有廢井田制,重農抑商,獎勵軍功,設立君主集權制等等。

廢井田制,我們便從「井田制」是什麼說起,這是一種土地國有制度。田地分為公田與私田,人們集體服勞役於公田,所有收成皆為領主所有,只有在私田上的勞作才屬於自己。而這樣的土地制度就在時間發展當中,生產效率越發低下。廢井田這一法令的出現,使得人們重拾生產的積極性。

重農抑商,顧名思義,著重扶持鼓勵農業的發展,抑制不利於農業發展的商業因素。也抑制農民棄農從商的現象大量出現,這使得秦國有更多的勞動力投入於生產,大大築牢秦國的經濟基礎實力。

獎勵軍功,它衝擊了積弊多年的宗法世襲制,使得有能力的人擁有晉升渠道,加快社會階層流動,這不僅讓秦國軍隊質量迅速強化,還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社會公平的理念。

而君主集權制,它打破固有分封制,將國家權力集中在君王一人手中,保證了政令通達,防止了地方割據。這是我國多年君主集權制的開端,也是在那個時代穩固一個國家新的可靠方式。

而除卻以上一些,還有統一度量衡、推行縣制、統一文化等等,一系列措施都為秦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

總的來說,商鞅變法從經濟、政治等多個方面為秦國帶來了巨大的生機與活力,而這些強大的生機活力所反饋給秦國的,便是使秦國這個經濟欠發達,較為落後的國家,變成了戰國時期最後的贏家,統一六國,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王朝。

變法之弊

除卻利,商鞅變法的弊端也絕不能忽視。

重農抑商政策下所帶來的商民地位低下,艱難困苦;愚民政策使得民眾眼界低狹;君主專制出現秦皇暴政。

每一次改革所牽扯到的禮法觀念、社會習俗的轉變,一定程度上會對當時人們的生活造成不便。這正是每一次改革都必須要經歷的陣痛。

而商鞅變法為後世帶來的影響,更是深刻而久遠。

重農抑商一條,延續至清,這條被古代統治者奉為圭臬的箴言卻使我國近代資本主義一直處於萌芽狀態,是讓我們大大落後於世界的一大罪魁禍首。

廢井田,土地私有,加劇土地買賣與交易,土地兼并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小農經濟下的農民稍遇天災人禍便極有可能放棄自己的土地所有權,只為度過眼前危急,可不知,失去土地的他們在未來的日子更為艱辛。

君主專制,一旦君主昏庸或無作為,那麼他的子民便會處於水深火熱之中。全天下只聽令於一人,可世界上又哪有十全十美可將所有事情都做得完美無缺之人呢?而這縱觀古今,無疑是商鞅變法帶來的1個致命缺陷,且每個朝代都中招,此後的朝代無比亡在昏庸之君。

專制讓天下一統,卻也禁錮著天下更多的可能性。

商鞅變法的所有舉措,在當時大都為新制,針對當時社會弊病而提出,卻也在歷史發展之中漸漸演化成為阻礙社會發展的弊病。

變革——時代之必然

商鞅變法,各種措施,在不同地域不同時空,都有不同影響。

但總體來說,商鞅變法利大於弊,因為它順應時代發展要求而出現,也達到了革除秦國積弊,讓它強大起來的目標。這就是它的成功,它所創立的各種制度在當時正是一種新制,適合那個戰火紛飛的戰國,也適合那個一心想要強大起來的秦國。

而商鞅變法的弊,除卻改革時候必有的社會性陣痛之外,更多的還是新創製度隨歷史長河漫遊後的老化,不適應今後的社會。君主專制,文化專制,經濟專制,統治者用盡一切方法想要將人民握在手中,卻不知時代變化,生產力提高,人們視野變廣,原有的成功制度不再那樣有效,而為維持統治所做出的那些小小改革只是杯水車薪。

商鞅變法,是那個時代的一大創舉,也是後代革新志士的榜樣,毋庸置疑,它一定是成功的,也毋庸置疑,它最終會在時代變革中被淘汰。

改革,一定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好途徑。每一次改革都是針對社會當下的問題而提出,它們具有一定前瞻性,但也並不能準確預測未來變化。所以,沒有任何一次的改革會是只有利而沒有弊,也沒有任何一次改革的成果會在歷史的長河中永立灘頭。只有當我們保持住一顆永遠改革前進的心,才能不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