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與趙括:註定走向死亡的命運

借一個秋 發佈 2020-06-05T10:32:53+00:00

那一年,宣太后當政,魏冉為秦相。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戰國策。廉頗,其實是你殺死了趙括!

白起之死

(一)

那一年,宣太后當政,魏冉(封穰侯)為秦相。秦國的朝政還掌握在秦國四貴的手上。

聞秦之有太后、穰侯、涇陽、華陽,不聞其有王——戰國策

而後世名震天下的白起已經嶄露頭角。秦昭襄王十三年,白起憑戰功獲封爵位左庶長。這個幾乎從小兵一路成長為大將軍的小人物被當時的秦國丞相魏冉賞識,舉薦為漢中郡守。從此戰神白起憑藉東風而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歷史上百戰百勝的將軍有很多,但經歷如此多場戰鬥還能無一落敗的將軍大概只有白起了。韓國,魏國,趙國曾經橫阻在老秦人面前的三晉,在他的名聲下瑟瑟發抖。南霸天的楚國被他如同藝術一樣的攻略下,破其國都,毀其王陵,幾乎致殘。



(二)

但魏冉作為白起的貴人,也讓白起這輩子打上魏冉一派的印記,也成了他這輩子命運的惡作劇。

在秦國四貴之下隱忍四十年之久的昭襄王終於找到了機會。(秦王懼,於是乃廢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涇陽於關外。)公元前266年,魏冉被秦王罷免,遷到關外封邑,由范雎代相。

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白起伐韓之野王。好不容易把野王城打下來之後,上黨郡已經成了遠離韓國的飛地,這似乎也將成為白起人生的又一大功績。可作為魏冉一系的殘留分子,秦王居然在白起馬上建功的時候把他調離,啟用王齕等其他將領繼續攻略上黨。

政治真是可笑。

(三)

兩年之後,王齕在長平被廉頗堵住,進退兩難之際。這個被閒置已久的白起又被昭襄王想了起來。

當重新啟用白起的時候,不知道昭襄王內心是否如同吞了蒼蠅一樣,噁心的不行。但在這兩位面和心不和的君臣共同努力下,長平之戰大敗趙國,擊殺包括後來坑殺趙軍四十多萬。這一戰趙國幾乎家家披麻戴孝,慘不忍睹。

而戰略眼光老道的白起立馬向昭襄王進言,趁趙國大敗之際一鼓作氣破了邯鄲滅了趙國。

但命運真是作弄人。

本來就不受昭襄王待見的白起立了潑天大功之後被秦王嫉恨。歷朝歷代功高震主都沒有好結果,擔心白起繼續立功尾大不掉的秦王同意了趙國以六城為代價的求和。

今趙亡,秦王王,則武安君必為三公,君能為之下乎?

那一次,白起又被閒置了。



(四)

可笑的事情發生了,從來只有被秦王悔諾的,這一次秦王居然被趙國人給耍了。原本說好的六城成了個大笑話。被趙國人欺騙的昭襄王立馬決定給趙國人一個教訓,重新發兵進攻邯鄲。

可是,我的秦王,時代變了。

長平之戰剛結束時虛弱無比的趙國,因為你壓制白起而給了他們休整的時間,讓趙國恢復了一點元氣。最關鍵的是,原本滿世界都是敵人的趙國,在長平之戰之後恢復了和魏國的關係並且結盟。再加上歷史上大名鼎鼎的毛遂自薦,楚國同意出兵。

這一次邯鄲並不好打。



(五)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上一次沒有抓住先機的是趙國人。

趙國搶了秦國謀劃已久的上黨居然幻想還能和平相處,沒有乘機先下手為強給秦國狠狠地來一下,讓秦國人慢慢積蓄力量最後讓長平之戰成了死局。

這一次,犯錯的是你秦昭襄王。

而這一次面臨死局的卻是秦國。

在邯鄲一次次受挫之後,秦王再次忍住噁心請白起出山。可是這次,白起以假病推辭,並且多次勸秦王退兵。

可秦昭襄王是一個能在宣太后面前隱忍四十年的君主啊,隱忍堅毅,不達目的不罷休。他怎麼可能忍受這種失敗?

連對白起無盡的噁心都能容忍,就是接受不了失敗,一次次的逼白起帶軍出征。

彊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稱病篤。應侯請之,不起。

而白起怎麼可能去打這種必輸無疑的戰爭?怎麼忍心帶著秦國士兵一起去葬送?

最後秦王賜白起一把長劍,結束了這輝煌的一生。

在趙魏楚韓多國聯軍之下,第一次針對秦國的合縱讓秦國慘敗,長平之戰的所有戰果化作烏有。


趙括之死

(一)

趙括是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的兒子。趙奢最開始只是個收稅的小官,因為平原君不肯交稅,就砍了平原君家九個管事的家奴。但事後趙奢不僅說服了平原君還讓平原君非常欣賞他,把他舉薦給了趙王。

因此,平原君成了趙奢命中的貴人,也讓趙奢這輩子甚至他的兒子趙括,都打上了平原君這一派系的烙印。

大名鼎鼎的閼與之戰,狹路相逢勇者勝成就了趙奢的名聲,也讓趙奢因功封馬服君。

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這次封君是有非常濃厚的政治考量的。



(二)

當時趙國政治上最大的勢力是廉頗藺相如這兩位,將相和的結果就是將和相一起把握了趙國的政局。而趙奢的崛起讓趙國的兩派政治勢力恰好達成了平衡。

廉頗和藺相如覺得打不過秦國,乾脆和秦國議和,把目光轉向隔壁的齊國魏國和燕國。甚至還和秦國結盟一起打過齊國。

實話實說,這種主張其實對於當時的趙國來講並沒錯。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藺相如廉頗分別領兵對周邊國家進行了多次戰爭,並且幾乎都是大獲全勝。但這恰恰為後來長平之戰時趙國的外交困局埋下了伏筆,導致長平之戰時趙國周邊全是敵人。(這一段分析來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史記趙世家》,與秦國繩池之會,兩人多次出兵攻打齊國魏國)

(三)

但藺相如廉頗的東進戰略在藺相如死後發生了變化。

因為從一開始廉頗藺相如和秦國和平相處的政策就是自欺欺人罷了。秦國對三晉早就虎視眈眈,它與趙國交好的目的其實是為了分化三晉,然後一個一個的解決韓國,魏國和趙國。

秦國與趙國交好之後就開始對韓魏兩國用兵,此時的趙國還在麻痹之中。直到韓國的野王城被白起攻破,秦國終於露出了他們的司馬昭之心。

上黨就是橫在秦國進攻三晉的攔路石。只要奪取上黨,秦國出兵三晉將是一馬平川。國都邯鄲將會直面秦國兵峰之下,這是趙國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的。



(四)

直到馮亭獻上黨郡給趙國,終於把趙國政治上兩派的激烈對抗給完全展現了出來。

趙孝成王與平陽君、平原君計之。平陽君曰:「不如勿受。受之,禍大於所得。」平原君曰:「無故得一郡,受之便。」趙受之,因封馮亭為華陽君。

藺相如死後,主和派主要的人物是廉頗和平陽君。他們這一派,把秦國得到上黨之後對邯鄲的威脅置於不顧,假裝鴕鳥一廂情願的想繼續與秦國和平相處。

而另一派就是以平原君為首的主戰派,看到秦國的威脅之後力主接受上黨,希望禦敵於國門之外。這個時候馬服君趙奢已經死亡,繼承了父親一切的趙括自然而然成了主戰派的代表。也註定了後來趙括身死沙場的命運。

這才是長平之戰真正的原因。



(五)

最後趙王接納了主戰派的意見接收了上黨,卻也左右搖擺。但主和派沒有認輸,選擇繼續和秦國議和。(這一段歷史記載在《新序》卷九《善謀》)

長平之戰前趙國接收上黨,本來是趙國擁有絕對的先機,此時趙軍是新來的兵力,秦軍卻是長期征戰的疲兵。如果先下手為強,絕對能給秦國人來一下狠的。但主和派卻鼓動趙王在此時繼續和秦國議和,並且把主和派的代表廉頗運作成了上黨的守將。一個不想和秦國人打仗的人居然成了對抗秦國的統帥,何其可笑。

長平之戰不輸都沒有天理了。

果不其然,長平之戰時廉頗的表現對得起他主和派大佬的身份,極其醜陋。

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這就是無數人吹捧的戰國四大名將廉頗啊!

而廉頗的退守與秦國的長期對峙卻讓後方的趙國國內極其難受。

為什麼?還記得前文說的廉頗東進策略讓趙國周邊幾乎全是敵對嗎?此時你打開地圖看一看,滿世界都是趙國的敵人,趙國此時的外交陷入了無比的困境。而長期和秦國對峙的後果肯定會給其他國家機會,這才是趙國不能在長平執行廉頗固守策略的根本原因。根本不是所謂的趙國缺糧,或者國力無法長時間支持。

在這種情況下主和已經變成了一種幻想。逼得曾經搖擺不定的趙王,不得不讓趙括上場,帶領全軍主動出擊。此時此刻的趙國,只能選擇梭哈拼一把了!



(六)

而拼一把的結果就註定了趙括的命運。

很多人都怪趙括紙上談兵,讓趙國經歷如此慘敗。

可你們有想過一個問題:趙括一個小年輕,一個戰場的新手為什麼能成為趙國幾十萬大軍的統帥?並且是頂替成名已久的廉頗?是趙國沒人了還是有其他不得不說的原因?

肯定不是趙國沒人了。反正不管誰,總比讓趙括當統帥靠譜吧?

因為這個時候沒有人是傻子。除了選擇賭一把的趙王和不知天高地厚的趙括,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此戰必敗,即便主戰派的平原君。因為此時所有戰機和戰略優勢都已經被主和派給耽誤了。

此時的長平戰場對於趙國來講就是一個燙手的山芋,廉頗巴不得解套找個接盤俠

這個時候誰來當這個接盤俠呢?除了當時殺得秦國人仰馬翻的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還能有誰?

這就是命!

而接替主守的廉頗之後,趙括除了拔劍沖向秦國軍隊,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廉頗,其實是你殺死了趙括!


命運

這是本人關於長平之戰最後一篇文章。如果您覺得對了的眼,希望能點個關注,然後再看看前面兩篇,也算是一種圓滿。

這篇文章真實的標題是——命運。是白起和趙括那註定不得不走向死亡的命運。

當白起知道邯鄲之戰必敗的時候選擇了退縮,以為能靠自己的退縮讓秦王退兵,從而避免失敗的命運。可惜,即便賭上了自己的性命,那個不肯認輸的秦王還是逼著秦國軍隊走上了絕路。

而與他處於相同命運的趙括,卻選擇用自己的劍為自己拼出一線生機,雖然最終還是沒有戰勝命運,可趙括這個人也讓我發自內心的喜歡。

貝多芬說過,我要扼住命運的喉嚨。

所以,我親愛的讀者,你是否也和趙括一樣,對命運選擇了不認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