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暗示能毀了孩子,也能成就孩子,就看你會不會說話

媽咪jane黃靜潔 發佈 2020-06-06T08:53:07+00:00

在日常生活中,旁人一句無心的話「今天的穿搭很適合你,顯氣質」,會讓人神清氣爽,氣場大開,做起事來也信心百倍,這其實是我們在無形中不自覺接受了來自對方的「暗示」,讓我們覺得自己更加優秀。

在日常生活中,旁人一句無心的話"今天的穿搭很適合你,顯氣質",會讓人神清氣爽,氣場大開,做起事來也信心百倍,這其實是我們在無形中不自覺接受了來自對方的"暗示",讓我們覺得自己更加優秀。這就是"暗示"在悄悄的起作用。

"暗示"對已經有自我認識的成人都能產生一定的影響,對尚未認識到自己的孩子則會起到更大的影響,你說的是"真棒"還是"真笨",帶給孩子的結果完全不一樣。

這也就是科學育兒中強調對孩子要以表揚、鼓勵為主的原因,因為積極的心理暗示會使人增加勇氣、信心、力量,消極的心理暗示則會讓人沮喪、抑鬱。

當孩子摔跤了,家長心疼地趕緊跑過去抱著孩子問:"摔疼了吧?"孩子會哭著給出肯定的答覆,也需要家長給出更多的撫慰。如果家長只是淡淡地表示:"沒關係,我們可以自己爬起來。"孩子也會麻利地爬起來後若無其事地繼續玩。

在現實中也發現,我們越抱怨孩子哪裡做得不好,孩子就會在哪方面做得更差。常說孩子挑食,他就會這不吃那不吃、挑三揀四;說孩子馬虎、粗心,簡單的題也會出錯;說孩子做作業磨蹭,他更會在做作業時磨洋工……而且當我們如此數落孩子越多,孩子不僅不會改,反而會更嚴重,這其實是因為家長強化了對孩子的負面暗示"你就是那樣",孩子也接受了這樣的暗示,用實際行動來證明"我就是你說的那樣"。

3-12歲的孩子最容易被心理暗示所影響,他們會相信家長所說的關於自己的話,並將此變為自己的觀念乃至現實。這也就意味著,家長說孩子沒用,他就會以為自己很差勁,家長說孩子身體不好,他就會以為自己不健康,家長說孩子挑食,他就真的會不吃某些東西……但實際上,事實並非如此。

家長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或許是"恨鐵不成鋼"、口不擇言,但若不斷強化則會給孩子產生深遠的影響,如若能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心理暗示,則會讓孩子感受來自心底的力量,讓他成為更好的自己。

首先,少用最好不用"總是"、"絕對"、"肯定"等帶有絕望、否定、意義極端的詞,這會增加孩子的焦慮。如果孩子做得不好,陳述當次的事實即可。

其次,除了語言,還可以用表情、反應來傳達積極暗示。有些時候,孩子恐懼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成人的看法與反應。比如摔跤後,家長表現得異常慌張,孩子就會以為事大了,"摔跤是一件可怕的事",如果家長反應淡定輕鬆,就會給孩子一種"沒什麼大不了"的暗示,他也不必為此而擔心、害怕。

然後,用積極的暗示告訴孩子該做什麼,而不要不斷強調不該做什麼。這能用該做的事替代不該做的事,也不會讓孩子手足無措,知道自己能怎麼做。

最後,多關注孩子的興趣與潛能。每個孩子都會有優點和缺點,強化優點弱化缺點,能讓孩子的潛能得到更大的發揮。家長有選擇性地對孩子的優點不斷鼓勵、讚美,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優勢並不斷發揮,這樣也更能激發孩子內在的動力,樹立信心,從而帶動孩子全面發展。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積極關注孩子好的一面也能給家長積極的暗示,引導家長相信孩子,從而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鼓勵孩子-孩子做得好-相信孩子,更加鼓勵他-孩子做得更好"。在育兒過程中,給自己積極的暗示,也給孩子積極的暗示,這會給孩子帶來更加光明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