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必要引進!全球第一座浮動核電站投入運營,可為百萬人供電

利刃號 發佈 2020-06-06T09:23:19+00:00

根據俄羅斯公布的數據,「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排水量21500噸、吃水5.6米,由1艘長144米、寬30米、高10米的駁船和兩座35兆瓦核反應堆組成,項目總耗資3.36億美元,約合24億元人民幣,預計運行壽命約40年。

利刃/冬陽

藍色船舶為"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

日前,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發表聲明稱,由俄羅斯建造的世界首座浮動核電站"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已經在俄遠東地區楚科奇自治區佩韋克市投入商業運營。根據俄羅斯公布的數據,"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排水量21500噸、吃水5.6米,由1艘長144米、寬30米、高10米的駁船和兩座35兆瓦核反應堆組成,項目總耗資3.36億美元,約合24億元人民幣,預計運行壽命約40年。據悉,"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主要功能是向海島、海濱城市、石油鑽井平台、工廠供電,憑藉著70兆瓦的功率,"羅蒙諾索夫院士"號足以滿足100萬人的用電需求,擁有巨大的戰略意義。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我國國內關於浮動核電站討論並不少,多數觀點認為,在建造核動力航母之前,有必要建造海上浮動核電站,以驗證核反應堆技術,避免重蹈法國"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的覆轍。在這一方面,我國可以考慮從俄羅斯引進"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的技術。

"戴高樂"號核動力航母

"戴高樂"號是美國航母之外的唯一一艘核動力航母,被法國寄予厚望。在研製階段,法國為了節省經費,在"戴高樂"號上使用了兩座用於核潛艇的反應堆,直接造成了這艘核動力航母的最大缺陷,即動力不足,"戴高樂"號的航行速度甚至達不到30節,在海試過程中,"戴高樂"號只能跑出25節的最高速度,使得這艘航母難以有效地製造甲板風,極大地影響了艦載機的起降效率。有了"戴高樂"號的教訓在前,我國自然有必要在建造核動力航母前確認自身掌握的核反應堆技術能否滿足作戰需求,假如我國能夠獲得俄羅斯建造"羅蒙諾索夫院士"號浮動核電站的經驗,勢必可以節約不少時間。

浮動核電站對島嶼供電意義很大

除了為核動力航母提供技術參考之外,海上浮動核電站還有著其他的作用。對我國而言,在擁有了海上浮動核電站後,完全可以把這種大號的移動電源部署到南海島礁,為機場、營房等軍事設施提供電力。更關鍵的是,有了穩定、充足的電力供應後,電磁炮在南海島礁的部署便具備了可行性,如果能在軍事設施較為完備的部分島礁部署電磁炮,便可更加有效地震懾宵小、提升我國維護自身合法海洋權益的能力。海上浮動核電站同樣能為民用設施供電,在有了充足電力後,南海島礁將獲得更多的淡水資源,有水有電後,可以考慮在一些自然風光優美的島嶼發展旅遊業,以加大對南海資源的開發力度。

浮動核電站為石油鑽井平台供電想像圖

至於海上浮動核電站的安全問題,其實大可不必擔心,浮動核電站比陸地上的固定核電站更安全。以"羅蒙諾索夫院士"號為例,這座浮動核電站的船體分為10個艙室,即使兩個艙室被淹沒,船體也將保持漂浮狀態,不會沉入海底。同時,"羅蒙諾索夫院士"號上的兩座核反應堆能在船體傾斜30度的情況下穩定工作,不會因大浪而停止運行,即使發生意外,"羅蒙諾索夫院士"號也能自動關停核反應堆。同時,在極端情況下,浮動核電站可以將海水引入船體,以阻止核反應堆堆芯融化。此外,由於位於海上,浮動核電站不易受地震的影響,即使浮動核電站所處的地區發生地震,地震波也難以通過海水影響浮動核電站。

中國核動力航母想像圖

對俄羅斯而言,發展海上浮動核電站有利於開發高緯度地區,高緯度地區自然環境脆弱,難以在陸地上建設發電站,使用可機動部署的浮動核電站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除了自用,俄羅斯還希望出口自家的浮動核電站,2019年年底,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海外分公司副總裁尼基塔•馬澤因在新德里的一次核會議上表示,南亞偏遠沿海地區可以使用小型核反應堆,如俄羅斯研製的浮動核電站。對我國而言,浮動核電站的作用更大,第一,發展浮動核電站可以為核動力航母探索核反應堆技術;第二,南海的開發需要大量電力,但海島的自然環境較為脆弱,面積也很小,難以承載傳統的火電站與核電站,在海島之外,石油鑽井平台也需要電力,在這種背景下,浮動核電站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