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回古代擺地攤——論賣玻璃發家致富的可行性

企鵝的世界觀察 發佈 2020-06-07T09:19:44+00:00

如果能賣一些符合人們審美、又有新鮮感的物品,說不定就能走上成功的道路。小編仔細思考了很久,想出一個絕妙的點子:穿越回古代,擺地攤賣玻璃。

擺地攤賣貨,最好能夠出奇制勝。如果能賣一些符合人們審美、又有新鮮感的物品,說不定就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小編仔細思考了很久,想出一個絕妙的點子:穿越回古代,擺地攤賣玻璃。您先別笑,假設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聽小編來給您分析一下可行性。


基於玻璃製作技術的可行性分析

穿越回古代擺攤兒賣玻璃,最好選擇已經具備玻璃製作條件、掌握了玻璃製作技術的時代。這樣找「工廠」定製貨物比較省心,解決貨源問題,邁出擺地攤的第一步。

那麼,中國什麼時期開始有了玻璃製作技術呢?

早在公元前11世紀後葉(西周初年),中國的玻璃製作技術就已經萌芽,這一階段延續到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春秋晚期)。

出土文物顯示,西周初年的工匠已經開始通過燒制石英砂來得到表面一層玻璃、內部是石英的珠狀、管狀裝飾物。

他們將石英砂研磨細膩,加入少量鹼水混合後再把石英砂捏塑成珠子或小細管的形狀,隨後以900°C的溫度加熱燒制。

因為燒制溫度較低,最終得到的只是玻璃和石英砂的混合物——外層是玻璃,內層是沒有充分熔融的石英砂。這種玻璃的雛形被稱作「釉砂」,也叫做「料器」。

石英的熔融溫度高達1700°C,且製作真正意義上的玻璃,熔煉溫度至少要達到1200℃以上。這一時期的窯爐並不能提供如此高的溫度。

考慮到技術限制,從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這一時期不適合穿越回去擺地攤賣玻璃。畢竟小編只是想找「工廠」合作致富,沒打算從製作高溫熔爐開始「發明」一遍玻璃。

讓我們把時間線往後拉,戰國時代,在以楚國為主的地區,玻璃製作技術得到了發展

這一時期的出土楚墓中玻璃製品的數量增加很多,其中,曾侯乙墓出土的173顆玻璃珠是這一時期玻璃製品的典型代表。


除了蜻蜓眼玻璃珠,楚墓中還有玻璃璧出土。據研究,這種玻璃璧很有可能採用「模壓法」製成,即先製作模具,再將熔融玻璃液灌入、冷卻定型。

這堪稱中國最古老的平板玻璃,如果調整玻璃配方,減少含鋇礦物提高透明度,甚至有可能生產出應用在建築物的門窗上的玻璃。

不過,這一時期的玻璃製作技術雖有提高,但也不適合穿越回去擺攤兒創業。首先,這時的玻璃製品以玻璃珠飾、玻璃璧為主,是作為玉石的替代品被製作,裝飾意義大於實用意義,客戶需求量不大,市場單一化。其次,大部分「玻璃」成品仍含有一定比例未熔融的石英砂,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玻璃,技術水平仍有待於提高。

到了西漢早期,出現了玻璃器皿——玻璃杯和玻璃盤

漢武帝時期的中山靖王劉勝墓中出土了翠綠色玻璃盤和玻璃耳杯。戰國時用於製作玻璃璧的「模壓法」應用在了器皿製作上,玻璃製品的實用性得到提升

這一時期,中國傳統的自製玻璃已經完成由生產小件裝飾品向生產生活日用器皿和大型實用工藝品的過渡。

嗯,西漢在製作技術上和物品使用理念上比之前進步不少,到那時候去擺地攤兒,在玻璃生產技術和「消費觀念」上已經具有可行性了!

不過這一時期沒有吹制玻璃技術,不利於大批量玻璃器皿的生產。如果您打算做小本生意,來西漢也差不多了。

如果您不滿足於小規模的買賣,想要把地攤生意做大做強,那請跟我繼續往後看,挑選一個更合適的時代。

目前,考古發掘出的世界上最早的吹制玻璃出現於公元前1世紀中葉的地中海東岸,而國產的吹制玻璃則出現在北魏時期

是的,在這一時期,我國的工匠學會了吹制玻璃,但是我不建議您選擇這時候穿越擺攤兒——這會兒的進口玻璃精緻美觀,深受貴族階級歡迎,本就有限的市場份額被大幅擠占。

魏晉南北朝時期,我國和羅馬帝國、薩珊王朝有著貿易往來。這一時期的古墓中出土了一些漂亮極了的進口玻璃器皿。比如南京象山7號墓的羅馬玻璃杯、遼寧北票馮素弗墓的來自羅馬的鴨形器、寧夏固原北周李賢墓的薩珊凸雕玻璃碗等等。


而我們國內的工匠雖然學會了玻璃吹制技術,但技術不夠成熟,成品造型不夠精美,不容易撼動進口貨的地位。


不過不要著急,只要咱們再往後看,到了隋唐時期,中國的工匠就已經全面掌握了吹制玻璃這一外來技術

在這一時期,統一的國家、強大的國力、繁榮的經濟文化、頻繁的國際交流等都為包括玻璃製作在內的手工業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在隋唐時期,玻璃瓶、玻璃茶具、玻璃酒具、玻璃碗盤等陳設觀賞品、生活用品有了較大的發展。且中外交流發達,不但有大批的西方玻璃製品輸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帶進了玻璃製造技術,使之出現了西方技術、東方形式,中國製造的具有本國器形特徵的玻璃產品,以滿足社會上各個不同階層的需要。


在這一時期去擺路邊攤,是再合適不過的了。首先,自隋代開始玻璃製作的技術水平大有提升,國產吹制玻璃美麗精緻。其次,玻璃製品種類多樣,但應用尚不普遍,只要能為大家創造需求,低價多銷,一定能打開銷路。

雖然從出土文物來看,唐代墓葬中玻璃器皿多為進口的伊斯蘭玻璃,國產的玻璃製品局限於小型珠飾、玻璃小瓶和玻璃球,但基於當時的玻璃製作技術,相信如果我們向當地「玻璃工廠」定製貨物的話,一定能拿到符合期望的產品。到時候,國產玻璃一舉超越伊斯蘭玻璃成為貴族新寵也不在話下。

到了宋朝,玻璃製作技術沒有創新性的突破,玻璃技術在這個時期只是維持在唐代的水平。

不過,這一時期吹制玻璃技術更加熟練,利用玻璃熱塑特性初步形成藝術玻璃發展的新方向。

因此,從技術上考慮,去往宋朝和之後的元、明、清也是可以的。尤其從元代開始,山東顏神鎮(今山東淄博市博山區的城區及城區以南的神頭村一帶)已經有了成規模的玻璃作坊,我們找「廠家」訂貨更方便了。

由此我們得出小結論,基於古代玻璃製作技術的發展情況,穿越回過去擺地攤賣玻璃,有兩種選擇:

  1. 如果不需要大規模經營,西漢是個不錯的選擇,這一時期玻璃製作技術發展,技術也逐漸成熟,能夠滿足我們的進貨需要。玻璃製品從玉石裝飾的替代品向生活用品轉換,市場需求多元化,有利於生意擴展。如果去擺攤的話,貨源、銷路都有保障。
  2. 如果計劃擴大生產,那麼可以選擇隋唐及以後的時期。此時中國工匠已經能夠使用吹制技術製作精美的玻璃器皿,玻璃製品的種類也更加多元化。

地攤商品選貨指北

決定了要去哪個時代擺地攤,讓我們再來看看應該選擇什麼樣的商品最符合當時人們的審美和生活需要,如何才能打開市場、增加銷量。

如果選擇了西漢時期,賣些玻璃杯、玻璃碟是個好主意。

這本身是貴族才能用到的珍貴器皿,在民間的市場堪稱一片藍海。同時,你也可以賣一些裝飾品:比如製作一些戰國時期多有出土的蜻蜓眼珠,賣給大家做「復古」配飾;還可以製作玻璃璧,靠划算的價格去搶占玉製品的市場。

至於隋、唐時期,這一時期本身是國產玻璃器皿和進口玻璃並存,兩者的造型之間存在區別。

其中國產玻璃容器的造型有很多沿用了陶瓷器皿的造型,而進口玻璃(主要是伊斯蘭玻璃,在薩珊王朝滅亡前也有一部分薩珊玻璃來到我國)則有細頸瓶、刻花玻璃盤、裝飾精美的直筒杯等等。

在我們選貨的時候,一方面可以選擇一些「傳統」國產玻璃容器,另一方面我們可以就可以在商品的形態上花些心思。比如在穿越前把魏晉南北朝出土的那些玻璃杯、玻璃碗的照片列印下來,到了隋唐時代之後拿著圖去找手巧的工匠仿製一些,這復古的設計、充滿異域風情的造型一定會受歡迎。

如果您選擇了隋唐之後的時期,比如宋朝,可以發揮的餘地又多了一些。在我國出土的宋代墓葬中40餘處有玻璃器皿隨葬,宋朝時玻璃製品多用於佛事,其中葫蘆形舍利玻璃瓶比較普遍。看到這麼大的市場,我們去擺攤當然不能錯過。

除此以外,還可以結合方式當時的新潮流,製作一些玻璃葡萄等深受社會上層階級喜愛的裝飾品,拓寬用戶群。

宋代之後的時期,可以賣的貨物品種就更豐富了,玻璃器皿,玻璃珠飾,玻璃發簪等等。

到了清朝,你還可以賣玻璃花瓶、玻璃鼻煙等等。只要你能找到貨源,又物美價廉,就可以賺錢。

在地攤經濟被大家廣為討論的當下,我們不妨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到古代擺攤兒賣玻璃,掙他一筆(別當真啊)。

註:本文主要分析古代黃河及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玻璃製作技術演化,參考《中國古代玻璃發展史》一書。且「穿越」說法以娛樂為主,並不可行。

歡迎關注「企鵝的世界觀察」,我們一起看更有趣的世界。

#頭條知士#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