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妻四妾制度,除了結髮妻稱為正妻外,其他的稱為什麼?

黃猛銅仁報道 發佈 2020-06-08T02:24:13+00:00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採用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我們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三妻四妾這個詞,那麼它是指的哪三妻,哪四妾,有何由來呢?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採用的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度,而我們在古裝影視劇中經常可以看到三妻四妾這個詞,那麼它是指的哪三妻,哪四妾,有何由來呢?



三妻四妾,源於男尊女卑的封建制度。

三妻四妾是指哪些妻以及哪些妾呢?其實三妻包括兩種,一個是結髮妻,兩個平妻:而四妾則是小妻、傍妻、少妻、庶妻四種。而其中四妾就是服侍丈夫以及三妻的僕人而已。一般情況下,古代男子都是由很多妻妾的,這其中很大原因是為了傳宗接代,不過這也是她們的悲哀,結婚之後還要和其他人共享自己的丈夫。

相信從描述中大家都能看出來,在家裡,妻子的地位是要比妾室高出非常多的,一般來說妻子都是由傳統方法正常娶進來的,而且都是有身份的人,而妾室相比起來出身就要低下很多了。而在當時傳統思想中,出身就決定了身份,也決定了一個人所受到的待遇如何,所以妾室一直以來都是正妻的欺負對象。不僅本人如此,連孩子上的地位都要比正妻所生的孩子地位要低,而在封建傳統嚴重的家裡面體現地更加明顯。

在古代,是很講究古法以及家規的,所以人們的生活和行為都受到了很多的限制,連思想上也是如此的。而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妻子的地位是除了家主之外最大的,所有大小事情都可以處理。而就算妻子不在了,妾室的身份也不會提高,而男人則會另娶一妻,這就導致了妾室的地位無法翻身。

三妻四妾由來

古書記載,齊國君王因立後不決,朝野上下議論紛紛,戲言立後三人,事未竟而卒。史官不明其意,故稱「三妻」。所以這種婚配形式只能稱為「一夫一妻多妾制」。

妻族視為丈夫親族,古代「誅九族」,雙方親族都會波及。而妾由於地位低下,親族不被夫家認可,不受連坐。妻入宗族牌位,生子為嫡出,可以承襲父親爵位;妾死後不列入牌位,生子為庶出,不可襲爵,可分家產,只是在沒有嫡子時才可襲爵。



始於父系氏族社會的「媵制」婚姻,就是媵妻隨嫁,一般是妻妹或堂姐妹。媵妻比妾地位高,是隨嫁。到春秋戰國時,進一步發展。《公羊傳莊公十九年》記載,一國諸侯娶另一國女子為妻室,最多連媵娣(媵妻)不超過九個。後來出現的妾,出身卑微,甚至是戰利品。只承擔生兒育女任務,「娶妻納妾」,娶妻要送「聘禮」,納妾的錢物稱為買妾之資。丈夫或正妻凌辱虐待妾室更是屢見不鮮。

漢代蔡邕所著《獨斷》稱「卿大夫一妻二妾」,建功立業的「功成受封,得備八妾」。有點身份文化的「士一妻一妾」,老百姓「庶人一妻一妾」。《唐六典》規定,親王和一品官員可娶妻妾10人,二品8個,三品6個……普通百姓也可納妾一名。想穿越回去體驗一把的,一定找個大戶人家呦。



到了民國,1930年頒布《民法》,禁止重婚,但司法院解釋「娶妾並非婚姻,自無所謂重婚」。各地軍閥納妾之風不減,「三不知將軍」張宗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不知道自己有多少桿槍,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姨太太。民間依然盛行娶小老婆。新中國成立後,於1950年頒布的《婚姻法》正式以「一夫一妻」制度確立下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