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浩深夜發文引爆熱搜:多少婚姻毀在這一點

麥子熟了 發佈 2020-06-11T04:11:50+00:00

楊丞琳36歲生日,李榮浩又一次卡著00:00在微博上為她慶生,一夜之間引爆微博熱搜。更有人興致勃勃地猜想:

李榮浩這小子真的太會撒狗糧了吧!

楊丞琳36歲生日,李榮浩又一次卡著00:00在微博上為她慶生,一夜之間引爆微博熱搜。

說「又」,是因為這個用情專一的男人已經連續6年卡著點為心愛的楊丞琳慶祝生日了。

細心的網友注意到,這6年準點的生日祝福里,藏著一個男人心事的變遷。

頭兩年只敢低調地說「生日快樂」,指向不明;


第三年就變成大大方方@楊丞琳;

第四年大膽稱呼她「我家少女」;


第五年「我的女孩」依舊保持戀愛的酸臭味;

去年9月領證,今年生日就直接霸氣地從女孩升級為「老婆」......

李榮浩對楊丞琳的稱呼一年年在變化,每年定時吃狗糧的網友,其實也都見證著這份愛情一點點成熟圓滿。

更有人興致勃勃地猜想:

明年生日李榮浩會不會直接稱呼楊丞琳「孩子他媽」。

不同的稱呼,確實代表了不同的感情狀態。

這也是那些甜度爆表的暱稱輕而易舉地激起網友高潮的原因:

一個人對你的愛,從暱稱就能看出大致的輪廓。

是否有愛稱,什麼樣的愛稱,愛稱怎樣變化,都是兩人情感狀態的標記。

愛情中的人,都想要給對方一個認認真真的暱稱。

它不只是一個代號,更是兩個人的情感物語、獨家記憶、專屬味道。

其實稍加留意很容易發現:

現實中經常給予對方愛稱的夫妻,會比生硬的直呼其名或簡單的「餵」「你」的夫妻,感情更好更穩定。

沒有人會拒絕一個情意綿綿的愛稱。男女一樣。

@張佳瑋 有一個朋友A,被他妻子喚作「麻團」。

在自己家是,人前也是。

一開始,朋友們都覺得不好聽,了解了其中故事,才知道這暱稱藏了太多青春和美好。

原來A和妻子的相識相戀,全靠一隻小小的麻團牽線。

最初是她在學校食堂買麻團,刷卡時才發現錢不夠,他幫她買下,初次見面。

後來是他在自習室複習考試,她常常帶著麻團來看他,日久生情,順理成章。

等他娶了她,麻團又變成她對他的愛稱,在餘生中繼續延續著他們的愛情。

《朗讀者》曾有一期節目,誦讀了翻譯家朱生豪的情書。

在寫給宋清如的信里,朱生豪給宋起了一堆膩歪的稱呼:

傻丫頭、小鬼頭兒、宋神經、昨夜的夢、好好、女皇陛下、darling boy......

而宋清如卻只愛稱呼他「朱先生」,朱生豪還為此生過氣:

「不許你再叫我朱先生,否則我要從字典上查出世界上最肉麻的稱呼來稱呼你。特此警告!」

誰能想到一張儒雅端正的面孔下,竟藏著一個愛撒嬌黏人的寶寶?

情到深處,喊對方暱稱是順其自然,情不自禁。

哪怕人前永遠黑著臉的「山雞大哥」陳小春,在應采兒面前也都柔聲細語喚著「采兒姐」。

一個人的愛是藏不住的,要麼張口就跑出來,要麼一看備註就知曉了七八分。

日常社交尚且能夠根據彼此的稱呼來判斷關係的遠近親疏,朝夕相處的夫妻更是如此。

真的不要小瞧一個稱謂的力量。

它既是夫妻關係的調節器,也是感情狀態的風向標。

很大程度上,兩性相處中,稱呼的變化就象徵著感情的變化。

昨天和一個哥們聊天,得知一個共同的朋友失戀了。

她和男友處了三年,兩年朝夕相伴,一年異地,本打算今年畢業前領證,誰知結局難料。

哥們問她,是不是男方劈腿,女生說不是劈腿,只是他忘了初心,逐漸對她不耐心。

以前他經常找她,微信開頭總是「我家花捲呢?」(女生的暱稱是花捲)


不知何時開始,他找她總是短短几個字,不加任何稱謂,連敷衍都省略。

有天她突然心血來潮,「你給我截個圖看看。」男生不耐煩,還是發了她。

截圖上的微信聊天頁面,他給她備註了全名,乾乾淨淨,不帶一個表情符號。

那一刻,她就知道分手是必然。

我問過很多分手的情侶,他們分手的前兆中,大多都包含了稱謂的改變。

從最初的「寶貝」「小可愛」,到冷冰冰的直呼其名,再到「餵」,直到再也不講話......

婚姻好不好,觀察他對你的稱呼,真的能察覺到。

《最完美的離婚》中有一句台詞:

婚姻最壞的結局不是離婚,而是成為面具夫婦。


對對方沒有愛,也沒有任何期待,卻在一起生活,這才是最大的不幸。

知名人類學家海倫·費舍爾說,多給感情製造一些細節會讓伴侶關係更穩定。

比如走路挽著對方胳膊,不坐扶手椅而是依偎著看電視,還有多給對方愛的呼應。

相處中經常使用暱稱,也是避免成為面具夫婦的技巧之一。

即便尋常的「老婆/公」「媳婦兒」「孩兒他爸/媽」,也多用這樣的稱呼叫叫他,對維繫感情也大有幫助。

每一聲暱稱,就是對對方的又一次肯定,也是多一次愛的傳達。

畢竟,應該沒有人希望自己在愛人的通訊錄備註中,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名字。

生活需要新鮮感,愛情需要歸屬感。

學學李榮浩,多給心愛的人起暱稱,有事沒事多喊喊Ta。

把愛融進暱稱里,何嘗不是你正在愛Ta的證明?

* 作者:斜槓先生,本文系斜槓先生原創,轉載請標明來源:斜槓先生(ID:isslash)。要像行動者那樣思考,要像思考者那樣行動。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