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能發戰爭財!侵華戰爭後期日軍混成這樣,為口飯到中國倒插門

啊福講解歷史 發佈 2020-06-11T11:17:48+00:00

我們都說沒有人能夠在在戰爭當中發財,不論是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元氣大傷。有當年參與侵華戰爭的日軍工資表顯示,1937年到1944年這段時間,看上去每個人的工資都漲了兩倍多,但是政府卻實行了一個新政策,那就是貯金,就跟我們現在要繳納五險一金一樣,應發工資和實發工


我們都說沒有人能夠在在戰爭當中發財,不論是侵略者還是被侵略者,最終的結果都是一樣,元氣大傷。而當年日本人發動侵華戰爭,兩國打了那麼久,日本人也給我們留下了四處侵略的印象,除了他們本性如此之外,還有一個客觀原因,那就是真得缺!


日本本來地方就不大,資源也非常有限,所以侵略中國的時候,很重要的一個策略就是以戰養戰,從中國掠奪資源來供他們進一步的動作。即便如此,他們的四處掠奪依然無法滿足他們在戰場上的消耗,所以當戰爭進入到相持階段的時候,日本開始對軍需降低要求來滿足數量,不過效果也不是很好,當時據說學校里的教練用的步槍都被徵用了。


有當年參與侵華戰爭的日軍工資表顯示,1937年到1944年這段時間,看上去每個人的工資都漲了兩倍多,但是政府卻實行了一個新政策,那就是貯金,就跟我們現在要繳納五險一金一樣,應發工資和實發工資不一樣,我們好歹是真的存起來了,而他們那就算沒影了。工資沒漲,但是物價卻在持續上升,這樣一來,所以日本士兵的收入更加縮水,戰爭剛開始的時候,日軍的伙食還是相當豐盛的,但是到了後期卻沒眼看。


有侵華日軍的記載顯示,日本的後勤保障做得非常差,剛出發幾天都靠各自帶的糧食過活,過不了幾天大家就得節衣縮食,每天米不夠吃,配點鹹菜,其他的動物類食品根本沒有,到了1940年的時候,日本軍隊的伙食也就以饅頭和麵條為主了,聽起來好像比我們好太多,但是他們之前可是各種肉蔬菜都有的,而且麵條是有,但是量根本就不夠吃飽。


在這種情況下,老兵們只能想辦法了,能搶的都搶完了,那就去地里挖野菜抓青蛙吃,聽過一句歇後語叫日本人吃茭子,沒辦法了。這裡的茭子說的是高粱,而這句話就是從這段時期來的。後來慢慢地又多出了其他的路,那就是給中國的地主或者是富農幹活,他們倒不是要怕叛變,就是想討口吃的,而地主也為了自己家能少被騷擾一些乾脆接受,這倆面甚至還有倒插門到中國做女婿的,其他人可是很羨慕呢!


到1944年的時候,淪陷區的工廠里,你會看到很多日本工人,他們都是為了混口飯吃。這就是戰爭的後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