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啃手指好專注,"咬指甲"的孩子,後來都怎麼樣了?

父母堂 發佈 2020-06-14T04:49:48+00:00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家長發現自家娃有啃指甲、吃手指的習慣,無論父母千叮嚀萬囑咐,還是塗抹苦膽水、辣椒水,好像也沒辦法將孩子從那沉迷的狀態中拉回來。

前些日子,藝人王一博在參加某活動時被人拍下了啃指甲的一幕。只見王一博非常認真地端詳著自己的手指,然後旁若無人地將手指塞進嘴裡,很認真地啃了起來。

其實,這已經不是他第一次如此專注地啃指甲了。之前啃指甲被拍,面對鏡頭,他還特別不好意思。

由於經常啃指甲,以至於王一博的粉絲一看到"每個指甲縫內會有4.5到5萬個細菌"的話題,就忍不住想要@他。

其實在我們身邊也有不少家長發現自家娃有啃指甲、吃手指的習慣,無論父母千叮嚀萬囑咐,還是塗抹苦膽水、辣椒水,好像也沒辦法將孩子從那沉迷的狀態中拉回來。那麼,是不是每個孩子都會經歷啃指甲、吃手指的階段?為什麼有的孩子吃著吃著就"戒"了,有的孩子卻一直吃下去呢?孩子啃指甲、吃手指時是怎樣的心理狀態呢?

一般來說,孩子啃指甲、吃手指在不同年齡段代表的意思完全不同。

1歲內的寶寶處於口腔敏感期,他們吃手是很正常也很常見的,這個動作有助於他們的智力開發和安全感的獲取。這個時期,寶寶吃手指家長最好不要阻止,讓他們"盡情地吃"。

1歲以後,隨著寶寶大動作的發展,他們可以探索的世界更加寬泛後,那些在1歲內吃手的需求得到充分滿足的孩子就會很自然地忘記吃手這件事。

如果孩子到了2歲左右,還在吃手指,那這就屬於一種不良習慣了,這個動作可能讓寶寶的手指和牙齒變形,家長應該及時介入,做出干預。

3-4歲的寶寶如果還吃手指,這在心理學上叫做退行心理,退行心理是一種應激反應,指的是個體放棄早已經掌握的應對技巧和方法,選擇最原始的、最本能的方式來應對問題的方式。也就是說,這是孩子在心理上尋求嬰兒期安全感的表現。

4歲以後的孩子仍然保持吃手指的習慣,家長就必須重視,這說明了孩子安全感不足,內心充滿焦慮。家長介入不是說簡單粗暴地制止孩子吃手指,還需要從孩子的心理上入手。

也許有家長覺得不就是吃吃手嘛,除了不衛生,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可是,那些"痴迷"於啃手指的人卻告訴我們,這個感覺一點都不好。

有網友說自己就是"靠創可貼活過來的",時時刻刻不由自主地咬手指,想戒卻根本戒不掉。

還有網友在網上曬出自己那經過長期啃咬後的"千瘡百孔"的手指,真是讓人看了不寒而慄。

所以說,看上去好像不傷大雅的啃手指行為,只有當事人才知道其實這也是一種困惑。對於這種表現,家長一定要注意,糾正要趁早,當孩子1歲以後,父母就應該重視這個問題。但是糾正絕不是蠻橫地阻止,而應該循序漸進。

首先,既然說長大了仍保持吃手的習慣與心理因素有關,家長就得多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南京腦科醫院兒童精神科副主任醫師鄒冰曾說,現在青少年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有的孩子感覺壓力大時,就會啃手指,還有的孩子會拔頭髮,這些看上去"不正常"的行為90%以上源自於孩子內心的壓力。所以幫助孩子舒緩壓力,緩解焦慮,從心理角度出發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其次,很多家長在了解了孩子長大後啃手指與心理因素有關後,會更加擔憂。在這個擔憂的情緒影響下,家長就可能苛責孩子,或者強制命令孩子不允許這麼做,曾經還有新聞報導家長將孩子兩手捆起來不讓啃。其實這麼做反而讓孩子更加覺得亞歷山大,更不利於他"戒"掉啃手指習慣。

最後,幫助孩子"戒"掉啃手指其實很考驗父母的耐心。知乎上有個小夥伴分享了一個幫助妹妹糾正啃指甲習慣的暖心小故事,妹妹剛進入幼兒園那段時期,經常不由自主地將手指放入嘴中啃,媽媽每次看見妹妹啃手就過去說媽媽想和寶寶拉拉小手,然後媽媽就牽著妹妹的手給妹妹講故事,或者陪妹妹玩玩具,過程中多次演示我們的小手可以做更多的事情,讓妹妹參與到和媽媽的互動中來,用陪伴幫助妹妹尋找安全感,但是從來不提啃手指的事,大概過了小半年妹妹就沒有再啃手指了。

被愛的孩子永遠感到幸福,不被愛的孩子只能一個人活成一支隊伍。當父母發現了孩子的異常,帶著愛意來幫助孩子,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式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