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韓國尋覓韓戰的遺蹟

中國新聞周刊 發佈 2020-06-14T09:04:05+00:00

在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犧牲了18萬以上的人,其中只有不到3000人回國安葬,大部分葬在了朝鮮。

在韓國尋覓韓戰的遺蹟

文、圖/馬劍

仁川車站看上去很像國內六七十年代的建築,灰色的水泥牆,單調的窗戶,與周圍光鮮的房屋顯得格格不入。車站最初建成於1908年,韓戰期間被嚴重炸毀,戰後重建。

仁川原名濟物浦。19世紀晚期,在西方的堅船利炮和清政府的被迫支持下,如同隱士一般的朝鮮王國首次向世界敞開了大門,仁川是最早對外開放的港口。之所以選擇仁川,是由於這裡是朝鮮京城的門戶所在,又與中國的山東半島隔海相望,位置最為便利。很多殖民地風格的建築,在這裡依舊能夠找到痕跡。

車站對面便是中華街。在殖民時期,這裡是清政府的租界。如今,街上紅紅綠綠的店面讓人眼花繚亂,聽華人店主的口音,多半來自隔海相望的山東。

華人對這裡最大的貢獻是炸醬麵,經過改良的中式炸醬麵已成為韓國的又一張舶來名片。炸醬麵的韓語發音與中文無異,顯示了其正統的來源。炸醬麵分量不大,比起京味炸醬麵,菜碼品種略顯單一,炸醬更加濃稠,還略帶幾絲甜味,再搭配上當地特有的泡菜,味道實在不敢恭維,倒也算新鮮。

順著街道,走到鄰近的松月洞童話村,村裡的每條街道都被卡通式塗鴉渲染得亦真亦幻,猶如童話世界。這裡曾是開港後外國人居住的地方,如今更是洋味十足。

再往前翻過一座小山,便來到了自由公園,這是韓國的第一座西式公園。由於殖民地時期位於公共租界內,又被稱為萬國公園,二戰後才改為此名。公園裡雕塑隨處可見,但最顯眼的無疑是指揮仁川登陸的麥克阿瑟將軍銅像。將軍一手拿望遠鏡,一手插著腰,眺望著遠方的大海。

當年仁川登陸的地點並不難找。沿著海邊公路走不多遠,便能看到一塊不算太高的紀念碑,即便看不懂上面的韓文,碑上幾個碩大的數字「1950.9.15」也足以讓人明白它的含義。從那一天起,約7萬餘名「聯合國軍」士兵在260餘艘戰艦的掩護下出其不意地從仁川登陸。當時已經打到釜山附近的朝鮮人民軍腹背受敵,被迫後撤。

紀念碑東南10公里左右,是仁川登陸作戰紀念館。紀念館藏在半山腰,坡度陡峭,需要攀爬一段令人生畏的樓梯才能到達。場館內布置簡單,在白熾燈的照耀下顯得陰沉,像是走入了防空洞。所有展示均有韓英中日四種語言的注釋。展覽當然是站在韓、美立場,不過對我而言,更關心的是有關中國的部分。

展覽的介紹認為,中國之所以參戰,主要是為了保衛自身安全,其中特別提到了中國人民志願軍的「人海戰術」,承認對方雖然武器不利,仍給聯軍造成了極大的困擾,最後聯軍不得不止步於三八線上。

參觀的人並不多,除我之外還有一對來自英國的夫婦。閒聊時得知,這位男士的爺爺曾經參加過韓戰,他想來看看爺爺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聽館員講,來這裡的本地遊客並不多,反倒常有西方遊客前來參觀。

如今的仁川依舊是登陸韓國的橋頭堡,每年7000多萬人從機場或碼頭抵達。這裡有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長達20多公里的仁川大橋,還有現代感十足的松島國際城,但大部分遊客只會將這裡作為一個中轉站,就猶如當年的仁川登陸,目標是36公里外的漢城。

如今漢城已經改名為首爾,摩天大樓林立,霓虹燈閃爍。70年前,這裡幾乎完全被摧毀。除了北村韓屋村保留的部分古宅外,很難再見到富有歷史味道的老房子。即便是景福宮等歷史古建,大多也是戰後重修的。唯有首爾韓國戰爭紀念館外停放的那架猶如巨獸般的B52轟炸機還在提醒著人們,戰爭並沒有真正遠去。當時雙方簽署的只是《停戰協定》,和平協定至今不見蹤影。這裡距離朝韓軍事分界線不過40多公里,任何一顆炮彈都可以輕易地落到這裡。

韓國戰爭紀念館入口處,一群韓國士兵正在排隊等候進館參觀。在韓國,一般20歲至28歲的男性公民都必須服兵役,戰爭的壓力對於這個國家的男人們似乎從未減輕過。

紀念館一共三層,韓戰展區位於二樓。人群圍觀最多的是1953年的《朝鮮停戰協定》,略帶泛黃的紙張上一眼能認出彭德懷的簽字。一個電子螢幕上循環顯示著當年史達林與毛澤東、金日成之間的多份密碼電報的解封電文。如史達林1950年1月30日給蘇聯駐朝鮮大使什特科夫的密碼電文寫道:「1.您的報告已接到。我理解金日成同志的不滿,但他應當理解,他想對南韓採取如此重大的行動,是需要充分準備的。此舉必不能冒太大風險。如果他想同我會談此事,那麼我隨時準備接見他並同他談。請把此事轉告金日成,並且告訴他在這件事上我準備幫助他。2.我對金日成同志有個請求。蘇聯十分缺鉛。我們希望每年至少能得到2萬5千噸鉛供應……」

相對於首爾,遠在南部的釜山更像是小資們的天堂,有著數不清的教堂、看不完的電影節、隨處可見的流浪藝人……當年,這裡是唯一一座沒有被朝鮮人民軍攻占過的城市。

釜山市區有一座聯合國紀念墓園。1955年,墓園的土地被贈送給了聯合國,因此這裡算是唯一一塊不屬於釜山的土地。

走進墓園,舉目四望都是綠色的草坪、各色的雕塑、灰色的十字架和墓碑。最醒目的是一排排國旗,旗杆下是各國軍人的墓碑。一些墓碑前,有人剛剛來獻過鮮花。

各國墓碑在草坪上有序排列著,只是沒想到這裡最多的並不是美國軍人的墓碑,而是英國和土耳其軍人的。葬於此處的土耳其軍人一共有462人。戰爭中,這支土耳其旅與志願軍一交手,便迅速被擊潰,共陣亡741人,負傷2068人,失蹤168人,被俘244人。

挪威國旗下,只有孤零零的一個墓碑。當時挪威並沒有派遣軍隊參戰,只派了一支醫療隊。不知道這位軍醫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去世的,只是覺得他好孤單呀。

公園一間展覽室的牆上,貼滿了長眠於此的這些年輕士官和士兵的照片。展覽室的講解員是一名老人,得知我來自中國,他特意介紹說,他的祖輩是明朝時從中國遷來的,算是華裔。老人告訴我,在戰爭中聯軍死亡者大部分都被運回國安葬,葬在這裡的只有11個國家的2300名軍人,其中包括36名韓國軍人。每年,公園舉辦各種紀念活動。

韓國境內,距朝韓軍事分界線幾公里的京畿道坡州市積城面畓谷,還有一處朝鮮和中國軍人的墓地。

在韓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犧牲了18萬以上的人,其中只有不到3000人回國安葬,大部分葬在了朝鮮。停戰協定簽署後,雙方互相歸還了遺骸,但仍有一些因為各種原因遺落未歸。其中,約1100具朝鮮和中國軍人的遺骸被葬在了韓國的這個墓地。

這裡以前只是一塊荒草叢生、少有人管理的「敵軍公墓」。隨著中韓關係的密切,韓國政府對墓地做了修繕。大理石的墓碑替代了白色的碑木,標註了遺骸發掘的時間和地點,墓地的名稱也改為「北韓-中國軍墓地」。

2014年,韓國將葬在此處的437具中國人民志願軍遺骸歸還中國。從2014年到2019年,韓方已連續六年向中方移交志願軍烈士遺骸。

顯然,烈士的歸家之路還沒走完,這段歷史也沒有畫上一個最終的句號。歷史將何去何從誰也無法預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沒有誰會願意自己國家的年輕生命再埋葬在異國他鄉的冰冷地下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