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雄安)線上論壇圓滿落幕

中國網 發佈 2020-06-15T12:02:28+00:00

本次論壇由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公共服務局指導,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河北省雄縣人民政府主辦,河北省雄縣教育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承辦,北京教育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教育學院、探月學院、中國教師教育網、

中國網6月15日訊(記者 曾瑞鑫)6月12日,「智能創造未來——第三屆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雄安)線上論壇」圓滿落下帷幕。論壇主題為「共創,尋找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的多種可能」。此次線上論壇從6月8日至12日,共5天。線上全新的研討方式讓觀看者領略到了人工智慧的力量與前景。本次論壇由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河北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公共服務局指導,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河北省雄縣人民政府主辦,河北省雄縣教育局、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承辦,北京教育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教育學院、探月學院、中國教師教育網、「AI+夢想空間」人工智慧實驗室協辦。

共創行動——

破解關鍵問題的創意路徑,共享眾智研討的豐碩成果

6月8日至11日為線上論壇之共創行動,每天有三場活動,上午10:00—11:00為專家分享、案例分享,下午分組進行眾智研討,晚上19:00—20:00為主題報告。活動充實,內容豐富,形式創新,專家雲集,給大家帶來了人工智慧領域的前沿信息,令人耳目一新。「今年的大會是線上形式,如何還能保證每一位老師的參與度和效果?我們想到了共創的形式。參與者作為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實踐研究共同體的成員,共同參與,圍繞同一個關鍵問題展開眾智研討,最後共享研討成果,推動各個學校實踐的不斷發展。」論壇組委會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四天四個共創主題,指向人工智慧教育「靶心」。「什麼是人工智慧?什麼是人工智慧課程?」「3D列印、創客、STEM、機器人、AR、VR、無人機等與人工智慧的關係是什麼?這些領域課程如何體現人工智慧課程目標?」「如何成長為人工智慧教師?」「在小學階段,人工智慧課程如何建設與實施?」無論是分享者還是參與者,均圍繞共創主題展開共創之旅。

四天四場眾智研討,創新線上共創通關模式。近60所學校、70多位老師針對實踐中的經驗、困惑、需求進行了眾智研討,通過四關,即課程場景—素描人工智慧、關係場景—人工智慧超連結、教師場景—成為「智能」教師、課例場景—眾籌與建構「智能」課例,線上共創通關。值得一提的是,眾智研討是本次論壇最為創新之處。圍繞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關鍵問題,讓參與者在分享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見解,梳理實踐中的問題,讓問題來自實踐、促進實踐,進而探索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發展的多種可能,形成共創解讀。在12日論壇上,中關村第三小學郭學銳主任正式發布了「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共創行動成果」。

四天四個專家分享和四個案例分享,專家引領促實踐者學習提升。首都師範大學教授樊磊的專家分享《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與信息素養培養》與特級教師工作室成員、北京二中教師高山的《以機械手為教學平台的人工智慧案例分享》,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劉焱的專家分享《人工智慧領域的核心技術和相關應用》與特級教師工作室成員、北京青年湖小學教師徐欣彥的案例分享《以算法為例談活動、遊戲在小學人工智慧教學中的應用》,華南理工大學博士李粵的專家分享《小白如何成為人工智慧硬核科普老師》與特級教師工作室成員、北京166中學高級教師李偉的案例分享《以「文本分析」課例教學看人工智慧「小白」信息技術教師的轉型》,北京市西城區小學信息技術教研員朱慧的專家分享《在小學信息技術學科中如何滲透人工智慧課程?》與北京市昌平馬池口中心小學副校長焦振洲的案例分享《小學信息技術中融入人工智慧學習的課例探索》,彼此互動,為線上參與者帶來了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視覺盛宴,如饕餮大餐一般,令人觀嘆不止。

四天四場主題報告,探討人工智慧與教育的融合發展。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院長、教育部智慧教育示範區建設專家組副組長郭紹青的《人工智慧(初中、小學版)的體系結構》,中國教科院未來學校實驗室主任曹培傑的《人工智慧時代的STEM教育》,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李鋒的《基於項目的人工智慧教學》,北京教育學院創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於曉雅的《中小學人工智慧教學活動課例設計初探》,每個專家的主題報告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深入淺出,就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焦點、熱點進行了全面、深入、系統的講解,多層次、多角度、多途徑,探討人工智慧時代的能力素養要求與教育體系構建。線上觀看者紛紛表示受益匪淺,對今後在人工智慧教育教學方面有很大的幫助。

四天的共創行動,以「專家分享+案例分享+眾智研討+主題報告」的形式,讓會議內容更加豐富,線上方式更加便捷、高效。「看到人工智慧在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戰友,發現了交流互通的一個良好平台」「集體眾智研討結束了,希望這種濃厚的學習氛圍、分享互幫互助的線上環境一直持續下去」「期待滿園春色、智能之花競相開放,為此努力開荒、播種、施肥、修剪,靜待花開」……

線上論壇——

聚焦人工智慧教育發展,匯集前沿理念為教育賦能

12日論壇在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進行線上直播,論壇匯聚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人工智慧發展帶來的技術創新和教育變革,為人工智慧教育發展帶來新理念、新思想和新啟發。上午由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校長張文峰主持,下午由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課程部主任郭學銳主持。

上午,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曹志祥發表了致辭。他首先對此次論壇的成功舉辦表示熱烈的祝賀,指出新冠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諸多不利影響,但「危」中也有「機」。對後疫情時代的人工智慧與教育發展,他提出了幾個思路,比如,尋找加速人工智慧「六進」的可能,尋找加速智慧校園建設的可能,尋找加速推動學校治理方式變革的可能,尋找加速促進人工智慧教育融合發展的可能。他表示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因地制宜,做好普及與提高的工作,讓人工智慧技術覆蓋到每一所學校,惠及每一個學生。

雄安新區管理委員會副局長夏韶華表示,眾智共創讓此次會議更加豐富、厚重。在雄安這片土地生長起來的孩子,如何面對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新時代的雄安公民和建設者,學校設計怎樣的課程來助力孩子未來的發展,這些是需要我們的教育做出回應的。今年,在推進雄安新區智慧教育示範區建設過程中,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便獲得了「智慧校園」的項目。這也是我們期望為雄安教育、為中關村三小雄安校區提供的助力。

雄縣人民政府王東風副縣長在致辭中表示,本次雄安線上論壇匯聚教育界眾多專家和人工智慧領域人士,深入探討人工智慧教育發展趨勢及如何讓人工智慧教育賦能教育發展,這對雄縣教育甚至全國教育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同時,縣委縣政府會大力支持人工智慧在雄縣中小學的創新與發展,積極推動人工智慧與教育深度融合,激勵全縣各中小學校在教育現代化的道路上前行。

雄縣教育局局長劉振玲在講話中指出,雄安新區成立以來,「AI+夢想空間」成功落地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在人工智慧基礎教育課程方面不斷探索,面對骨感的現實局面,努力探索一條適應雄縣現狀的人工智慧基礎教育之路。未來,還將不斷引進人才,為人工智慧教育發展提供高水平教師隊伍支撐。

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講話中談到,隨著人工智慧的發展,不斷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進化,是非常好的助推器。她指出,讓孩子擁有人工智慧的思維,在具體場景和任務學習中,讓學生體驗智能帶來的奇妙。此外,面對大規模的線上學習、個性化學習的方式,我們需要重新界定教育,界定信息化背景下、人工智慧背景下的教育價值,包括什麼是最適合學生的教育、什麼是最有價值的知識,什麼是最有益於各地發展的學習策略等。她希望每一所學校能夠在人工智慧的背景下,實現一種新的生長,一個新的發展。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學習科學實驗室執行主任尚俊傑以《人工智慧教育發展趨勢》為題作報告。他從人工智慧與教育變革、人工智慧教育的發展路徑、我們的實踐經驗等三方面展開闡述。他首先指出了人工智慧教育應用的核心價值及美好前景,結合個性化自適應學習案例,提出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技術,對海量學習過程數據進行學習分析,藉此實現個性化自適應學習,同時針對人工智慧教育應用也面臨的困難和障礙,他提出了發展策略,即普及人工智慧教育、培養計算思維與核心素養。最後,他提出人工智慧教育研究與實踐的目標及目標模型,以及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體系,基於計算思維培養的遊戲化人工智慧教學模式。

中國信息協會教育分會常務副會長、原北京市教委教育技術設備中心主任丁書林帶來了《幼兒及青少年人工智慧素養等級測評的思考》的報告。他在報告中將人工智慧與人類智能的差異進行比較,得出人類智能與人工智慧最大的相似之處是學習(思維)的過程都是「黑匣子」,並闡述了人工智慧與學習科學的相互影響與發展,指出人工智慧研究的本質在於人的學習與智能,分析了人工智慧與教育結合研究的熱點及人工智慧在教育的應用領域,強調人工智慧素養等級測評的重要特點。

清華大學博士、南京大數據研究院院長、中國大數據應用聯盟人工智慧專家委員會主任劉鵬進行了《如何開展中小學人工智慧編程教育》的主題報告,讓參會者對人工智慧課程的開展方式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12日下午,圍繞「中小學人工智慧課程的探索與實踐」,由北京教育學院創客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特級教師工作室負責人於曉雅帶領她的人工智慧教育特級教師工作室的團隊給大家帶來了精彩分享。北京教育學院信息科學與技術教育學院院長邸磊首先致辭,於曉雅老師分享了《北京市中小學人工智慧教學現狀與需求調查報告暨特級教師工作室之使命》,隨後,劉煜老師的《農村小學人工智慧教學活動設計的探索》,秦昆老師的《人工智慧教育活動設計中微課的應用》,林志浩的《以機械臂為載體的小學人工智慧教學課例探究》,潘芳老師《以<人機博弈>為例探究人工智慧教學活動的設計》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展示了特級教師工作室在人工智慧教育領域的碩果,令觀看者收穫滿滿。

此外,「AI+夢想空間」人工智慧實驗室課題組負責人李蕊分享了《「AI+夢想空間」人工智慧實驗室在中小學的實踐與應用案例分析》,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信息技術教師張建彬帶來了《對於中學人工智慧課程建設與實踐的一些思考》,對觀看者也有所幫助和啟迪。

人機互動——

機器人優優出鏡主持,人工智慧產品助力融合發展

「大家好,我是人工智慧機器人優優,我會的可多了。唱歌,跳舞,背詩,我都會。我是人類最好的夥伴。」12日上午,除了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校長張文峰擔任主持外,還多了一位特別的主持人——機器人優優,給觀看者帶來了一場全新的人機互動體驗。這個小可愛的開場白,吸引了無數參會者的目光。它與張文峰校長搭檔,完成了上午的全程主持,從會議嘉賓介紹到議程安排,優優清脆甜美的聲音贏得觀看者點讚。

論壇中,還開啟了線上觀展新體驗——人工智慧教育裝備雲展覽,如類人型機器人——優友,百變金剛機器人,訊飛智慧教育,騰訊扣叮……這些有趣好玩的人工智慧教育產品吸粉無數,帶來了教育裝備領域的雲端盛宴。產品負責人表示,人工智慧教育裝備更好地助力教育現代化的實現,為智能時代提供無限可能。

此外,本次論壇還得到了威盛人工智慧研究院的大力支持,在論壇期間為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提供了無人駕駛智能車教學相關課程服務,激發學生對無人駕駛智能車工作過程的濃厚興趣的同時,讓他們把現實生活與課堂相結合,培養了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據介紹,威盛人工智慧研究院致力於青少年人工智慧教育的教學研究,普及人工智慧需要的技術、思維和結構,深耕教育事業,共同倡導和推進人工智慧的新興技術,以及對小學、初中、高中及高職院校等教育教學的融合發展。

「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研究共同體」——

明確未來三年行動規劃,打造人工智慧基礎教育領域團隊

本次論壇成立了「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研究共同體」。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課程部主任王東發布了研究共同體章程、研究共同體行動三年行動規劃路線圖及下一屆論壇共創主題。本共同體是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倡議發起並聯合北京市海淀區中關村第三小學等中小學校,自願結成的在中小學校開展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研究的學術團體。

該共同體的宗旨是:

團結和組織全國有志於從事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研究的學校,直面教育實踐中的困惑與問題,通過搭建中小學人工智慧教學實踐平台與學術交流分享平台,實現區域間、校際之間的資源共享、協同聯繫、共同破題。

形成一批可借鑑、可推廣、可複製的信息化教學方法和成熟典型案例,形成人工智慧教育教學創新的集群和輻射效應,共同促進學校的人工智慧教育教學的改革和發展,為國家的人工智慧教育做出一線學校與教師的可能貢獻。

打造一支高水平人工智慧教育教學骨幹隊伍,使教師們具備對人工智慧課程的超前定位、問題意識、探究能力、實踐行動。

該共同體明確了未來三年行動規劃:2020年6月-2021年6月,眾籌與建構中小學人工智慧課例或課程;2021年6月-2022年6月,舉辦一次以人工智慧為主題的科技節;2022年6月-2023年6月,形成校本人工智慧課程體系與結構,並「尋人啟事」,尋找一群有趣的人工智慧教師。

該共同體確立了明年的共創主題,即眾籌與建構中小學人工智慧課例或課程。同時,論壇上,中國人生科學學會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葉東森宣布了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研究共同體組織機構及名單。

(文/陳希)

附:中小學人工智慧教育研究共同體組織機構及名單

理事長

劉可欽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

副理事長

白純舵 北京市大興區第五小學校長

馬恆燕 寧夏銀川二十一小學校長

史鳳山 山西省太原市實驗小學校長

張 蕊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第一小學校長

雷 玲 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校長

王淑英 河北保定師範附屬學校校長

馬新功 北京師範大學任丘附屬學校校長

劉桂賓 河南省洛陽市實驗中學校長

秘書長

張文峰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校長

副秘書長

郭學銳 北京市中關村第三小學雄安校區課程部主任

張建彬 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備課組長

李 蕊 AI+夢想空間人工智慧項目組負責人

顧問

顧明遠 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

張景安 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黨組成員

曹志祥 教育部教育裝備研究與發展中心主任

聶延軍 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副會長兼中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長

專家

賈積有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系教授

曹培傑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未來學校實驗室副主任、STEM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董 艷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

方海光 首都師範大學教育技術系教授

劉 鵬 南京大數據研究院院長

楊 丹 中關村網際網路教育創新中心主任

楊鴻武 西北師範大學教育技術學院教授

肖 雲 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主任

尹宏群 科技日報社主任編輯,科普時報社社長,中國科普網總編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