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我的就業故事 · 口述實錄|博士創業「帶娃」,在新職業里開掘新機遇

文匯網 發佈 2020-06-15T17:36:02+00:00

口述者:華東師範大學言語聽覺康復科學專業博士 劉敏。家長們都知道,每一次看病都要 「大排長龍」。因此,我們的最新打算是,向包括母校在內的幾所專業高校發出 「人才訂單」,未來可以開啟更多的合作。

劉敏(右)和幾位師妹創辦了語之泉兒童語言發展中心。 (受訪者供圖)

口述者:華東師範大學言語聽覺康復科學專業博士 劉敏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博士畢業後最好的選擇應該去高精尖的科研單位,才不辜負這些年的苦讀。

但我讀的專業不一樣。在實習期間,每當我看到一些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通過治療後,能像泉水一樣靈動地自由表達,內心的欣喜溢於言表。

漸漸地,我對這個專業有了不一樣的想法:或許,它的「生命力」在臨床實踐中會綻放更大的光芒。所以,我決定畢業後去「帶娃」,創立了一家專業的兒童語言康復中心。

聽說我創業了,不少親朋好友見到我的第一句話就是:這個行當聽上去很「小」啊,客戶有保證嗎?能養活自己嗎?

創業以來的所見所聞告訴我:這個市場其實很大,簡直可以用供不應求來形容!確如一些「前浪」所言,不少崛起的新興專業領域蘊藏著很多的機遇,正等待我們這些「後浪」去開掘、把握。

實習中發現專業康復這片創業藍海

我之所以沒有選擇按部就班地進入實驗室工作,是因為在之前的實習階段,發現了一片創業的藍海。

我就讀的這個專業不僅十分小眾,且還有一條不成文的「師門」規定:讀博期間必須臨床實踐滿3000小時。為了完成這項艱辛的任務,我只好輾轉於各個醫院康復科和專業康復機構實習。

走出「象牙塔」,我猛然發現,即使在醫療資源和頂尖康復專家雲集的上海,從目前的供給看,也遠遠不能滿足現有兒童言語康復市場的需求。

如今,語言發育遲緩的孩子出現在不少家庭。在醫院裡,常常看到兩三歲的孩子經醫生診斷為自閉症或語言發育遲緩,這時,很多家長往往會陷入迷茫,他們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去醫院康復科?家長們都知道,每一次看病都要 「大排長龍」。那麼,把孩子送去社會上的康復機構?如今,同類的機構為數不少,但論康復訓練的質量,真是良莠不齊。孩子們本就有表達障礙,家長們更是難以放心。

眼看著這些患兒家庭經歷的焦慮、痛苦,我對自己畢業後的出路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思考:何不學以致用,從事臨床康復治療,更直接、有效地幫助他們?

於是,我和幾位志同道合的師妹組成了一個創業團隊,創辦了語之泉兒童語言發展中心,並於去年8月開始試營業。

開掘小眾市場,比拼的就是專業程度。從創業之初,我的博士生導師杜曉新教授以及教育康復科學系主任劉巧雲副教授等多位語言康復領域的專家,就源源不斷地為我們提供專業支持。其實,我們團隊的第一批「客戶」,就是老師們以及業內同行之間口耳相傳、介紹過來的。

雖然起步時背靠「大牛」、一路走得順風順水,但我們深知,自己畢竟是「新手上路」,只有抓住臨床上的疑難雜症、集中力量攻關,團隊才能真正站穩腳跟。目前,我們正在集結國內語言康復領域的「最強大腦」,共同開發全新的康複課程,並通過嚴格專業的督導制度保證質量。同時,在專家的建議和指導下,我們正在著手開啟對患兒家長的培訓指導,幫助家長提升家庭教育和康復訓練的能力。

疫情期間積極布局,嘗試推出線上課程

由於疫情來得突然,我們團隊不得不停業近5個月。和很多小微企業一樣,這段時間幾乎沒有收入,承受了自創業以來最大的「生存危機」。

但在疫情期間,我們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積極布局,嘗試推出家庭指導康復訓練的線上課程。幸運的是,如今全面復工後,我們非但沒有一個學生流失,還接到了更多家長的諮詢,在短短一兩個月里,已經實現了收支平衡。

跟很多人想得不一樣,作為一家初創公司,如今困住我們的不是客源,而是「招聘難」——送孩子來做康復的家長不少,但符合專業要求的康復師招聘起來卻不易。

正如我創業之初所預料的一樣:言語康復治療是一個極其專業的領域,且是一個靠 「純人力」完成的特殊工作。目前,全國開設該專業的高校非常少,每年的畢業生也只有一小部分選擇從事臨床工作,其中選擇進入社會機構的更是少之又少。

預計到今年夏天,團隊現有的幾位老師時間將全部排滿,接下來報名的孩子不得不開始 「排隊」。從3月初發出市場招聘信息後,我們團隊已經面試了不少求職者,但最後只招到一個符合條件的康復師。因此,我們的最新打算是,向包括母校在內的幾所專業高校發出 「人才訂單」,未來可以開啟更多的合作。

言語康復師這個新興職業,在我國才剛剛起步。隨著人們對兒童健康成長的日益關注,我們相信,未來一定有著更廣闊的上升和發展空間。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