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比利時的哀愁》簡體中文版歷時九年終面市

藝綻 發佈 2020-06-15T01:20:31+00:00

近日,「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自傳性質的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面市。這部出版於1983年的鴻篇巨著,被稱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這也是簡體中文世界首度引進雨果•克勞斯的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和出版意義。

近日,「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自傳性質的代表作《比利時的哀愁》面市。這部出版於1983年的鴻篇巨著,被稱為「戰後歐洲最偉大的小說之一」。這也是簡體中文世界首度引進雨果•克勞斯的作品,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和出版意義。

「比利時國寶級作家」雨果•克勞斯的代表作

雨果•克勞斯是比利時國寶級作家,歐洲文學界和批評界公認他為戰後比利時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已經被翻譯為三十多種語言。他也是詩人、劇作家、畫家、翻譯家、導演,以驚人的創作能量、多種文體的駕馭才華和挑戰世俗的勇氣蜚聲文壇。他曾屢次入列諾貝爾文學獎候選名單,獲尼德蘭文學獎、德國萊比錫書展獎和歐洲阿里斯特安文學獎。因其作品照耀了戰後艱難重建中的比利時,被譽為「比利時明亮的燈塔」。

雨果•克勞斯一生追求自由、公義,始終葆有桀驁、不羈與倔強的少年氣質。與其文學盛名相對應的,是他慣於挑戰社會習俗尤其是保守的宗教傳統及道德秩序的鬥爭姿態。2008年,在飽受阿爾茨海默病折磨後,克勞斯以安樂死的方式告別了這個世界。他的最後這一次人生決定同樣震驚了世人。為紀念其取得的至高成就,比利時國家銀行相繼發行紀念銀幣和金幣各一枚,均為法定貨幣。

據透露,《比利時的哀愁》是簡體中文世界首次深度譯介弗拉芒文學。歷史上,地處比利時北部、曾以「弗拉芒畫派」馳譽世界的弗拉芒地區,從不缺少傑出的詩人與作家。雨果•克勞斯是極少數堅持用弗拉芒語(即比利時荷蘭語)創作而享譽世界的文學巨擘,非常自覺地繼承了弗拉芒文學的傳統。隨著他的小說譯為中文,二戰前後弗拉芒地區的歷史長卷及文學景觀將和他一起進入我們視野。

《比利時的哀愁》以二戰和納粹統治為背景,借十一歲少年路易斯的視角,勾勒出比利時社會動盪不安的生活畫卷與複雜激進的歲月影像,並將荷蘭語區與法語區、德語區的歷史與文化衝突,以及身處「歐洲十字路口」的比利時人的身份焦慮刻畫得入木三分。

故事發生的時間段是從1939年到1947年,也就是比利時經歷二戰的浩劫並在戰後艱難重生的時期。雨果•克勞斯以路易斯這個少年的眼光,再度檢驗這段傷痕履歷。所以,這部小說也是一部具有獨特視角的編年體戰爭歷史小說,記錄了比利時歷經二戰的精神歷程,書寫了一個人在特定年代的成長與一個國家在特定時代的整體命運。著名評論家邱華棟認為,這是「一部進入比利時心靈的絕佳之作」。

「最期待譯成中文的小說」歷時近九年終面世

《比利時的哀愁》自20世紀80年代在歐洲出版後,被稱作比利時現代文學的高峰。小說分為上下兩部(《哀愁》《比利時》),厚達758頁,共有179個人物,恢弘磅礴,宛如史詩,誠如英國《衛報》所言,「它就像一部《尤利西斯》規模的《一個青年藝術家的肖像》。」德國評論界更是一直將其與《百年孤獨》和《鐵皮鼓》相提媲美。

《比利時的哀愁》在簡體中文世界長期沒有翻譯引進,與其重要價值和作者的文學地位並不相稱。該書初版近30年後的2012年3月,《中國圖書評論》曾發表過一篇文章,題為《文學的等候——最期待譯成中文的十部小說》,《比利時的哀愁》就是其中之一。

2011年時,譯林出版社注意到此書的中文簡體版尚未引進,當年就拍板買下版權。由於原作語言隸屬日耳曼語系,與德語有不少的親緣性,決定採用德譯本為底本,參照英譯本翻譯,最大限度確保中譯本的質量。該社在青年一代德語學者中進行了遴選,最終邀請柏林自由大學文學博士李雙志擔綱譯者,花費七年譯完這部巨著。從策劃選題到引進版權再到編輯出版,前後歷時近九年。

為了全面地介紹荷蘭語文學,譯林出版社此番還引進了荷蘭著名作家塞斯•諾特博姆與雨果•克勞斯的對談錄《克勞斯之國:雨果•克勞斯與塞斯•諾特博姆談〈比利時的哀愁〉》,隨書附贈,內含兩人深入討論的對話和珍貴照片,以及雨果•克勞斯親自為該書繪製的插圖,這是荷蘭語兩位文學大師的聯袂亮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