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學思政改革創新賦能

光明日報 發佈 2020-06-16T06:51:37+00:00

《綱要》聚焦突出問題、靶向施策,既明確了課程思政的總體要求和主要內容,又注重分別要求、分類指導,同時還為高校和一線教師創造性實踐留出了空間。

《綱要》聚焦突出問題、靶向施策,既明確了課程思政的總體要求和主要內容,又注重分別要求、分類指導,同時還為高校和一線教師創造性實踐留出了空間。

課程思政在實踐中完善提升

課程是學校育人的核心要素,課程質量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在高校課程體系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育人的關鍵課程,但大學生學習的主體部分是專業課程學習。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推動專業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從而實現課程育人的全覆蓋。

從前期各地各高校的實踐探索來看,課程思政的功能是綜合性也是突破性的。一是打破了思政理論課在課程育人中「單打獨鬥」和「孤島效應」,有力促進了「三全育人」的格局形成;二是深化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體現了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機統一,實現了思政之「鹽」溶於學校教育之「湯」的育人功能,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針對性;三是賦予了高校課程建設以新的境界,推動了課程教學的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的有機統一;四是加快了專業教師教育教學理念的變革升華。很多教師通過課程思政教學實踐感悟到,學生專業知識的增加和能力的提高並不必然帶來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學生專業能力的具備也並不必然等同於其通用能力和社會適應、社會服務能力的具備。大家深刻體會到,高質量的教學,不僅是要回答「教什麼」和「怎麼教」問題,還要進一步回答「為誰而教」「為什麼而教」的深層次價值追問。由此也啟迪教師,在研究教學知識本體的同時,更加注重研究教育對象和社會發展進步,從而賦予了專業課程以鮮活的生命。

前期的課程思政實踐畢竟還在探索進程中,難免存在諸多難題,一些地區和高校實施課程思政未落到「最後一公里」。仔細分析原因:一是對課程思政的內容體系只有原則性、總體性要求,沒有系統性梳理,也沒有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和不同的學科專業提出有區分度和科學精準的教學指導。課程思政的實踐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個人的理解和偏好;二是實踐中存在簡單「貼標籤」現象。有的只有「課程」少有「思政」,課程中「蜻蜓點水」地講幾句生硬的政治話語,其餘依然照舊。有的則只有「思政」沒有「課程」,把課程教學作為「思政筐」,硬把專業課講成思政課。這部分教師對課程思政的理念和要求把握不准、理解不透,「不想」和「不會」現象還存在;三是課程思政推進的政策引導機制、公共服務體系和評估評價機制等還不夠完善。對照這些實踐中的主要難題仔細研讀《綱要》,可以清晰地體悟到其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的脈絡,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指導性和操作性。

完善構建整體化高校課程思政

明確關鍵環節和總體要求。《綱要》提出,要緊緊抓住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讓所有高校、所有院系、所有教師都承擔好育人責任。要不斷完善課程思政的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要著力構建全面覆蓋、類型豐富、層次遞進、相互支撐的課程思政體系。這些都是課程思政破解主要瓶頸、打通「斷頭路」、實現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構建聯動協同和綜合改革機制。《綱要》明確,要加強組織領導,統籌資源、加大投入。同時高校是課程思政建設的主體,要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教務部門牽頭抓總、相關部門聯動、院系落實推進的課程思政工作格局。還要建立課程思政的質量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這也是課程思政建設的難點和堵點。課程思政建設的專業課程和教師點多面廣,教師教學活動的自主性強,且要評估學生接受教育後的德性提升,給科學評價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效性帶來了很大的難題和挑戰。高校應把課程思政納入一流專業和一流課程建設體系,根據課程思政建設的要求和特點,對標教學質量標準和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結構,建立以育人實效為導向、注重方法過程性和德性生成性且與既有教學評估相連結、科學簡便的課程思政評價體系,充分發揮評價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作用。

增強教師的課程思政意識和能力。高校要引導教師分析研究《綱要》提出的課程思政內容重點、三類課程的育人要求以及七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目標,探索研究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有效實施方式。有的思政元素本身就是專業教育的組成部分,就需要充分挖掘提煉並有機嵌入課程教學過程中。有的思政元素則需要精加工提煉,才能與課程知識體系相契合,進而有機融入課程教學。對課程思政中的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把握也不能簡單化。有的課程知識天然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教師就應該勇於「亮劍」,旗幟鮮明地引導學生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加以分析理解,堅定「四個自信」。而理工農醫類等課程,則應更注重德性涵養,培養家國情懷、職業倫理、科學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等,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效果。我們常說「教無定法、教必有法」。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教無定法」就是要求課程思政因課而異、因材施教、百花齊放、百舸爭流。「教必有法」就是要求所有課程都應聚焦「為黨育人、為國育才」這個根本,通過全員和全課程育人,為大學生點亮理想的燈、照亮前行的路,激勵他們奮進開拓,努力成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作者:吳強,系上海科技大學紀委書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