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小伙的「柿業」情緣

中國青年網 發佈 2020-06-16T10:11:59+00:00

25歲的郭佳明在2016年把鹼地柿子種植項目帶回家鄉遼寧省盤錦市,成立了盤錦菜根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通訊員 孫玥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晨

25歲的郭佳明在2016年把鹼地柿子(柿子:當地人對西紅柿的俗稱——編者注)種植項目帶回家鄉遼寧省盤錦市,成立了盤錦菜根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從此,他開啟了「柿業」之旅,種植鹼地柿子帶動周邊農戶發家致富。去年本報曾以《鹽鹼地長出柿子夢》為題進行了報導。

一年多來,郭佳明將公司經營方向從西紅柿種植拓展到技術幫扶、育苗育種、成果銷售等多方面,公司占地面積從4畝發展到16畝,去年營業額達到600多萬元,帶動當地農戶300餘人,形成了鹼地柿子「產-學-研」經營模式。

在他的溫室大棚里,一株株半米多高的西紅柿秧掛著紅彤彤的果,長勢喜人。「鹼地柿子口感酸甜清脆,鈣和維生素C的含量都超過普通西紅柿。」郭佳明介紹,不是所有柿子都叫鹼地柿子,只有在鹽鹼度為0.3‰到1.5‰的鹽鹼地種植,甜度在8-12度,外觀達到一定標準時,才可以被稱為鹼地柿子。

靠鑽研的勁頭取得種子生產資質

為了不斷完善鹼地柿子的種植技術,郭佳明不滿足於自家實驗室的科研成果,他虛心學習先進技術和優秀經驗;為了獲得鹼地柿子的種子生產資質,郭佳明多次前往上海一家農科院,希望藉助科技實驗室培育出優良的種子。他邀請專家來盤錦實地考察,「我們需要能適應當地環境的良種,確保沒問題了,才會推廣給當地農戶。」

這家農科院針對盤錦當地環境,歷時兩年研發出了幾類西紅柿品種。但拿到了種子並不意味著成功,種子種下後,一開始生長得並不理想。

郭佳明說:「我們只能沉下心來找原因。把種子分發給不同的農戶,記錄不同的鹽鹼度、蟲害、水分溫度等條件,觀察西紅柿秧的株高、開花情況、結果率等,最終才確定最適合的優秀種子。」

郭佳明回憶,為了挑選良種,需要設置對照組,長期觀察記錄數據。寒冬時節,溫室大棚里的溫度能達到30多攝氏度,為了減少對照誤差,他一天至少要在大棚里待6小時。

授粉對於西紅柿的結果率影響很大,當前很多農業基地多使用進口蜂授粉。郭佳明團隊通過對蜜蜂成活率、工作量的綜合考察,最終選定熊蜂作為授粉蜂。

郭佳明說:「我跟農戶們說,有坑我先跳,我們先用熊蜂看能不能行。但是當初因為實驗用的數量太少,最後還是託了朋友,才搞到了幾箱熊蜂。經過一年的生產觀察,農戶們也認可了熊蜂,今年我們就會推廣。」

在盤錦市,菜根堂是第一家申請種子生產資質的公司。由於缺乏資質辦理的經驗,郭佳明的申請一度陷入停滯。最後,郭佳明想到:「壽光是全國大型蔬菜集散中心,我們是不是可以去取取經?」

於是,郭佳明多次往返於盤錦和壽光,通過借鑑壽光的申辦經驗,積極與當地農業局和政府部門溝通,今年4月,他們取得了「鹼地柿子」的種子生產資質,今年就可以大施拳腳。

開辦農民夜校,宣傳科學種植

去年年初,鹼地柿子的技術和運營就已經成熟,郭佳明卻開始了新的「折騰」。他和公司的技術團隊開辦「農民夜校」,為種植鹼地柿子的村民免費義務開展技術培訓和政策解讀。「夜校的課程設置是受我參加的『青馬』培訓班的影響。我們為農民講解相關農業政策,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權益。同時將線下實踐和理論授課相結合,讓農民能夠真正學到種植技術」。

夜校興辦之初,郭佳明和團隊滿懷幹勁,在當地利用村廣播、橫幅、擺攤等多種宣傳模式向村民介紹課程。但村民一看到郭佳明和技術員都那麼年輕,就不禁搖頭,「很多村民種了一輩子地,看我們年紀這麼小,第一反應就是不信任」。

夜校招生受挫,郭佳明並沒有氣餒。他帶著技術員,跟著村幹部一家家走訪西紅柿種植農戶,介紹課程,宣傳「科學種植」理念。他還邀請農戶來生產基地參觀,看著一台台先進的設備儀器,試驗田裡的西紅柿長勢喜人,就有村民動了心。

最終,郭佳明的夜校課程吸引了50多名學員,學員從一開始的半信半疑,到後來的幹勁滿滿,他們甚至還成立了班委會,自願繳納班費維持班級日常運營。

除了親自上陣分享經驗,郭佳明和公司技術員還和一些農業專家進行網上連線,為農戶進行場外教學,並將課堂延伸到了田間,實打實地為農戶解決種植問題。

西紅柿豐收了,很多農民興奮地找到郭佳明,「今年柿子每畝增產了近10%,沒想到種地也有這麼多學問」。

郭佳明說:「參加培訓班的學員當年都增收5000元到1萬元。」

讓種植模式變「高大上」

在郭佳明的帶動下,當地的種植模式變得「高大上」了起來。種地不再是耕地播種施肥的老路子,而是要先給土地做一個「體檢」,對土地進行土壤檢測。根據「體檢結果」,進一步確定種植方式是用碗栽培還是田間培育,還能為不同的土壤提供配方式的施肥和用藥。

為了方便檢測和研發,郭佳明咬牙投資了20多萬元,興建了公司自己的實驗室,能夠滿足農業檢測的基本需求。郭佳明說:「受到『用工業的標準去做農業』的啟發,我們很重視數據支撐,這樣後期才能用科學規律種植。」

但一開始,村民對此並不認可,認為是「花架子」。對此,郭佳明利用培訓和夜校授課的機會,向村民科普科學種植的重要性,免費為農民提供土壤速測。

郭佳明說:「其實農民很實在。因我們的種植經驗而受益的農戶,都很快接受了科學種植的理念,還幫助我們進行科普宣傳。」

鹼地柿子一般要在7月種植,12月開始結果收穫。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今年的豐收期正值疫情嚴重,西紅柿滯銷。一開始郭佳明將種植戶收穫的西紅柿收入冷庫保存,滿懷期待疫情儘快過去。

但冷庫保鮮要求條件苛刻,保質期也只有15天。看著冷庫里一筐筐的西紅柿,郭佳明意識到自己必須儘快想辦法。在當地政府和中小企業家協會的幫助下,西紅柿滯銷的問題得到了較好的解決。快遞恢復之後,郭佳明又帶著鹼地柿子參與了「愛心助農」等活動,成功扭轉了柿子滯銷的命運。

郭佳明總結說:「今年的柿子收益和往年相比,還是受到疫情一定的影響,減少了約20%,仍然是高出其他作物的。」

郭佳明也利用抖音和快手等平台,介紹鹼地柿子,向農戶科普種植知識等,目前已有1萬多粉絲。「這次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直播的優勢,我們也在積極打通渠道,為柿子銷售增加保障。」

郭佳明笑稱:「雖然農業盈利很慢,但是家裡人都挺支持的。只有爺爺一開始不太理解,他當了一輩子農民,覺得好不容易我們能離開土地了,結果我又回來種地。看到大家認可,政府支持,爺爺也能理解我了。我想讓種地不再是苦累活兒,讓農民更輕鬆地掙錢。」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