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Mo火成岩樣品Mo同位素高精度分析方法研究取得進展

中科院之聲 發佈 2020-06-16T17:10:18+00:00

該雙柱法中陰離子交換柱採用2 M HNO3接樣,其與0.2 M HF等體積混合便可直接上樣於BPHA交換柱。

穩定Mo同位素在低溫體系中已經被廣泛應用於古氧化-還原環境重建。在高溫體系中,其在示蹤成礦物質來源、俯衝帶物質循環及核-幔分異等方面也取得了較好的研究成果。然而對於(超)低含量(ppb級)的火成岩樣品的Mo同位素組成,如地幔岩石(39–47 ppb)及淡色花崗岩(10–50 ppb),目前研究程度仍然較低。低Mo地質樣品在化學純化過程中需要較大的分析量(1–5 g),這使得超低含量地質樣品的Mo同位素分析極具挑戰性。然而,獲得高精度的低Mo樣品分析方法不僅可以完善Mo同位素地質儲庫,而且有助於理解地幔及地殼的組成及演化。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同位素地球化學重點實驗室博士范晶晶和研究員李傑等人針對低Mo火成岩樣品建立了兩種高精度、低空白、高回收率(~99%)的Mo純化方法。其中單柱法主要對先前的Mo分離方法(Li et al., 2014)進行了改進,通過加大BPHA特效樹脂體積及變化淋洗酸種類(HF+HCL, HF+HNO3)及濃度(0.1–0.3 M HF)成功分離了Mo。然而該方法並不能完全保證高Fe樣品Mo的成功分離,因此該研究在單柱法的基礎上引進了AG 1-X8陰離子樹脂交換柱,以首先林洗掉大量Fe、Ni、Cr、Co、Mn、Cu等陰離子。該雙柱法中陰離子交換柱採用2 M HNO3接樣,其與0.2 M HF等體積混合便可直接上樣於BPHA交換柱。同以往雙柱法相比,該方法省去了中間蒸乾環節,不僅縮短了實驗周期,而且降低了蒸乾過程中交叉污染的機率。

Mo同位素分析在MC–ICP–MS上採用雙稀釋劑測定方法,通過對NIST SRM 3134標準溶液反覆測量及長期監測,得到儀器長期(~2年)外部重現性好於±0.05‰(2SD)。該研究對不同低Mo火成岩標樣(玄武岩BIR-1a,純橄岩DTS-2b、GPt-3,及橄欖岩WPR-1)進行了Mo同位素比值測定,並以一高Mo標樣(輝綠岩W-2a)為質量監控。結果顯示除GPt-3之外,其餘標樣不同方法(單柱/雙柱)獲得Mo同位素組成均可對比,且可與文獻數據對比。該研究通過這兩種純化方法成功獲得了喜馬拉雅及南拉薩地區低Mo(10–74 ppb)淡色花崗岩的Mo同位素組成,並提出兩者明顯的Mo同位素差別可能指示不同的岩漿源區或不同的岩漿演化過程。

該研究成果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Chemical Geology

圖1. 玄武岩標樣BCR-2在AG 1-X8陰離子樹脂(a)及BPHA特效樹脂(b)上的淋洗曲線

圖2. 不同地質標樣中Mo同位素比值

圖3. 淡色花崗岩Mo同位素組成

來源: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