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核磁共振可能查不出帕金森病!帕金森病誤診率達23.5% 確診主要憑醫生經驗

華商報 發佈 2020-06-17T12:44:58+00:00

王學廉提醒,目前帕金森病的確診主要憑藉醫生的豐富經驗,依靠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常規的輔助檢查手段,其中儀器排查的最大作用主要是為了排查其他的腦部病變,並不是直接檢測帕金森病,因此,誤診率也很高。

66歲的高女士是小區里出了名的「麻利人」,11年前退休後便每天在家照顧孫子,鍛鍊身體。9年前,她突然發現自己的動作變得比較慢,還出現了左手顫抖的症狀,她以為是勞累所致,並沒有在意。

「後來過了半年,手抖越來越嚴重,動作也越來越慢。」高女士回憶說,「又過了兩年,我又相繼出現了行動緩慢、上肢顫抖、走路不穩、走路向前沖剎不住的現象,這時候我懷疑可能不是小病了,趕緊去社區醫院看,可是各種片子也拍了,核磁共振檢查也做了,沒發現毛病,醫生給我開了活血化瘀的藥讓我回去服用。」

這些藥並沒有改善高女士的症狀,隨著情況越來越嚴重,6年前,高女士來到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就診,確診為帕金森病,服藥後治療效果比較明顯。

帕金森病早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是老年人正常現象

「帕金森病的早期症狀常被誤認為是老年人的正常現象,例如顫抖、走路不穩、動作緩慢僵硬、少言寡語等,這導致患者就診率非常低,常出現漏診現象。」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神經外科教授王學廉表示,我國流行病學調查顯示,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為1.7%,其中僅有3.75%的患者初發病時意識到自己患病,並且誤診率高達23.5%。

可高女士的病情為什麼CT、核磁共振沒查出來呢?王學廉提醒,目前帕金森病的確診主要憑藉醫生的豐富經驗,依靠患者的臨床表現,結合常規的輔助檢查手段,其中儀器排查的最大作用主要是為了排查其他的腦部病變,並不是直接檢測帕金森病,因此,誤診率也很高。

帕金森按症狀分為五期

一期患者僅單側病變

出現哪些症狀,你可能就需要懷疑自己是不是得了帕金森病?王學廉指出,原發性帕金森病按症狀進展一般分為五期,處於一期的患者僅單側病變,單側手抖、腳抖或有僵硬感,走路不如平時利索,拿東西不穩;二期的患者表現為雙側輕度病變,雙手抖,甚至全身抖,僵直加重,扣紐扣、拿筷子等日常活動變得困難,走路吃力,平衡感差;三期患者會出現雙側病變,抬腿困難,走路小碎步、拖步且身體前傾,易跌倒,吃飯端不穩碗,夜裡翻身、洗澡等日常活動需要家人幫助;四期的患者則處於嚴重病變,常不自覺地流口水,吞咽困難、進食緩慢,表情呆板、運動艱難,日常生活離不開家人的護理;五期的患者基本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身體局限於床上或輪椅中,大部分患者只能長期臥床,坐下後不能自行站立,臥床後不能自行翻身。如果出現這些情況應該立刻到醫院專科就診。

藥物治療「蜜月期」後可選擇手術治療

西安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劉志勤表示,帕金森病是一個慢性進行性疾病,需要「早診斷、早治療」,帕金森病患者剛開始都需要選擇吃藥治療,控制「抖、僵、慢、走不穩」等運動症狀。患者吃藥後,運動功能幾乎能恢復到和正常人一樣,甚至周圍人都看不出這個人患有帕金森病,這叫藥物的「蜜月期」,一般會持續三五年。但隨著病情的進展,藥效會慢慢下降,或者只有加大劑量才能達到原來的藥效,說明「蜜月期」將要結束了,而藥物的蜜月期結束後,可以選擇做腦起搏器手術。

「像案例中的高女士,6年前進行藥物治療效果很好,但時間久了,藥物作用逐漸不明顯,就只能選擇手術治療,而我們給她做了腦起搏器外掛測試手術後一周,她的『慢、抖、走不穩』的現象基本消失。」王學廉表示,腦起搏器手術可以控制帕金森病的運動症狀,如震顫、僵直、運動遲緩等,減少症狀波動,改善患者日常的生活能力。

由於帕金森病確切病因至今未明,從臨床看,年齡大、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均可能參與多巴胺神經元的變性死亡過程。劉志勤建議,該病的預防首先要從重視老年病(三高等)做起,遠離有毒化學物品(農藥),加強體育鍛鍊及腦力活動,適當喝點綠茶和咖啡。 華商報記者 孟潔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