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糧食安全重任,建設糧食產業強市

海報新聞客戶端 發佈 2020-06-17T13:24:52+00:00

高密市版圖面積1526平方公里,耕地132.75萬畝,轄960個行政村,人口89.4萬,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是傳統農業大市。

大眾網·海報新聞 濰坊報導

高密市版圖面積1526平方公里,耕地132.75萬畝,轄960個行政村(居),人口89.4萬,是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是傳統農業大市。近年來,高密市牢牢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緊緊抓住糧食產業這個核心競爭力,始終把糧食安全作為保障民生的「奠基石」、鄉村振興的「定盤星」,大力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在糧食穩產增收上下功夫,在產業提質增效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條以糧食安全為保障、糧食產業發展為帶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產業振興新路子、新模式。全市糧食作物播種面積每年都在190萬畝以上,產量17億斤以上,面積、產量連續多年濰坊市「兩個第一」,連續9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榮譽稱號或獎勵,創下十三連增記錄。

一、扛牢糧食安全政治擔當,壓實糧食生產工作責任

「洪範八政,食為政首。」高密市委、市政府始終把糧食生產作為頭等大事,作為抓「六保」、促「六穩」的首要任務,作為產業振興的「第一產業」、社會發展的「基礎工程」來抓。

一是高位推動,抓住抓牢。把糧食生產納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議事議程,定期召開市委常委會、政府常務會研究調度糧食生產,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親自推動,親自調度。成立了由市長任組長,市委副書記、市政府分管副市長任副組長的全市糧食生產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專題調度,統籌協調推動。每年以市委文件印發糧食生產意見,指導全市糧食生產。

二是落實責任,壓緊壓實。實行糧食生產市長、鎮長負責制,實行目標化管理,每年將糧食生產任務分解到各鎮街區,簽訂《年度糧食生產責任狀》,責任落實、目標完成情況實行專項考核,以高分值納入農業農村工作年度綜合考核,排名後三位的鎮街區主要負責人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誡勉談話。納入市委、市政府督查重點內容,每季度一次專項督查,發現問題,跟蹤整改。

三是加大投入,重獎重補。把糧食生產、糧食安全作為保民生、保穩定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投入力度,調動保護「兩個積極性」,解決好「誰來種」的問題。市財政設立糧食生產專項資金,每年拿出2.4億元用於對糧食高產創建、糧食生產先進鎮村、種糧大戶的獎補,堅持四公開、四到戶,及時兌現國家各項惠農政策。2019年,全市共發放農機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等資金2500萬元,充分調動鎮街區和農民抓糧、種糧積極性。

二、實施高產創建工程,多產糧產好糧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高密市委、市政府牢牢把握「飯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裡」,而且「飯碗裡主要裝自己生產的糧食」這一核心理念,堅持「以我為主」方針,大力實施穩產增效、高產創建工程,多產糧、產好糧。

一是加強耕地保護。堅持守住耕地數量紅線、耕地質量底線「兩手抓、兩手硬」。保持耕地面積穩定,全市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127.83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87萬畝,大力實施土壤改良、培肥地力,水肥一體化、深耕深松、化肥農藥控量施用行動,改善耕地質量,有效控制解決耕地酸化、鹽漬化、重金屬污染等問題,全力加強耕地質量保護與改善。2019年,全市土壤改良面積44萬畝,推廣水肥一體化面積1.6萬畝,深耕深松面積9.1萬畝,化肥、農藥使用量分別比上年減少4%和21.3% 。

二是推廣良種良法。緊密結合全市土壤、水源等實際情況,因勢利導,因鎮因區制宜,規劃建設了優質專用小麥生產區、小麥良種繁育區和高產攻關示範區「三區」建設,在北部鎮街發展優質強筋小麥種植,在中部鎮街發展優質中筋小麥種植,加快推進小麥產業區域化、規模化發展。堅持良種良法相結合,依託良種補貼項目,同一品種集中種植、統一技術措施,小麥主要推廣了濟麥22、魯原502、山農28等品種。玉米主要推廣了鄭單958、浚單20、德單5號等品種,全市良種覆蓋率達到了100%。依託測土配方施肥項目普及推廣良法,主要推廣了精量半精量播種、適期晚收、適期晚播、病蟲害綜合防治、化學調控、氮肥後移、免耕播種、配方施肥、「一噴三防」和「一增四改」等技術,使主推技術推廣率達到了90%以上。通過良法,全市小麥畝均增產30斤以上,農民增收2700餘萬元,全年通過技術成果轉化實現節本增效7000萬元以上。

三是高產創建帶動。加快糧食高產創建,建立高產攻關田實驗方、示範方、攻關方,採取高產穩產品種選用、測土配方施肥、精細整地、適期播種、節水高產栽培、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等高產栽培技術,示範帶動高產田創建。2018年以來,全市共劃定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攻關區、示範區、輻射區15萬畝。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實施,2011年以來,共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36個,累計投資8.28億元,實施小農水工程完成投資2.26億元,實施引濰入馬、紅秀河、四屯灌區引調水工程完成投資6700萬元,建設旱能澆、澇能排、路相連、渠相通,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的高標準農田90.29萬畝,小麥畝均單產增加50公斤,玉米畝均單產增加60公斤,有力地帶動了全市糧食高產。

四是加強技術指導。完善農技推廣服務體系,實現了市有農業農村局、鎮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村有科技示範戶的市、鎮、村三級推廣網絡,每年開展小麥、玉米新品種試驗示範,開展新技術示範推廣。近年來主要推廣了深耕深松、測土配方施肥、一增四改、病蟲害綜合防治等新技術。加快推進與省農科院作物所、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技術合作,在我市投資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研發中心,促進良種技術提升。菲達種業自主研發培育的小麥品種「菲達6號」2年高產攻關田畝產達到1600斤以上,以產量高、品質優,可與最好吃的小麥品種「菸農15」相媲美。加強技術指導,市農業農村局成立專家委員會和糧食生產指導組,利用糧食生產指導熱線,糧食生產技術群、種糧大戶群、微信公眾號、電視台《四季田園》技術講座、集中培訓班、巡迴田間現場指導等方式方法培訓農民,每年舉辦各種形式的農民科技培訓班30多期,直接培訓農民5萬多人次。

三、加快產業化發展,建設糧食產業強市

「谷賤則傷農,農傷則國貧」。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糧食安全,既要實現眼前的糧食產量穩定,又要形成新的競爭力。近年來,高密市緊緊圍繞建設糧食產業強市這一目標,大打「糧食牌」,唱好「糧食戲」,將糧食產業化發展作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收入、帶動產業振興的關鍵措施來抓,加快由糧食生產大市向糧食產業強市推進,延伸拉長產業鏈,融合提升價值鏈,優化升級供應鏈,全市步入了糧食興、產業旺、經濟強的發展快車道。

一是龍頭企業帶動。按照「用工業化的理念經營農業」的思路,先後培植髮展起瞭望鄉食品、環豐麵粉、永盛食品、芙蓉麵粉等38家糧食加工龍頭企業,其中國家級1家,省級1家,年加工糧食能力100萬噸以上。帶動了優質專用糧食麵積,全市優質專用糧食麵積達到了90%以上。帶動發展了凱加食品、南洋食品、永恆養殖等畜牧養殖、加工龍頭企業,帶動了糧食產業化經營。全年企業訂單生產糧食58萬畝,生產加工調出糧食100多萬噸,糧食商品率達到了85%,其中玉米商品率達到100%。企業收購價格比同期市場價高5%左右,農民直接增收7500萬元。企業通過節約運費、提高效率、提高產品質量和檔次,年增收可達1.6億元以上,實現了糧食加工轉化增值,農戶和企業利益雙贏,形成了糧食增產與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

二是實施品牌戰略。充分發揮「全國產糧大縣」品牌效應,積極推進「高密小麥」地理標誌證明商標認證和品牌宣傳推介,高密小麥、望鄉麵條、環豐麵粉等品牌成為全國叫得響的農產品品牌。環豐食品、望鄉食品可日加工2000噸小麥,日加工300噸掛麵。望鄉食品是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全國小麥粉加工50強企業,掛麵產品為「山東名牌產品」。環豐食品是山東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和全國放心糧油示範加工企業,「環豐」商標被認定為「山東省著名商標」。龍頭企業引領了全市糧食產業化、優質化、綠色化、品牌化發展,通過簽訂訂單合同,統一回收、加工、銷售,形成產前、產中、產後完整的產業服務鏈條,實現了小農戶與現代農業的有機銜接。望鄉食品通過加快小麥精深加工研發和產業化中試項目、萬畝優質小麥高標準種植示範項目、小麥良種繁育提升及新品種試驗區項目建設,搭建起以技術服務和訂單銷售為紐帶的全產業鏈服務平台和糧食產業化綜合體,推動了糧食種植與文化、旅遊、休閒、康養、集中居住等產業深度融合,實現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過程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

三是創新服務模式。以供銷社改革為依託,全市建立29處為農服務中心,深入推進大田託管和規模化服務,實現糧食生產規模效益。經過不斷探索實踐,以為農服務中心為載體,打造「3公里土地託管服務圈」,已經成為高密市農業社會化服務的一個成熟模式,2019年被納入省級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縣。按這種模式組織開展土地託管服務,糧食作物增加有效種植面積10%以上,糧食每畝增產10%左右,減少農藥、化肥使用量15%以上,畝均可節支增效400元以上。大力發展智慧農業,充分發揮為農服務中心網絡作用,開展「保姆式」「菜單式」土地託管,實施標準化生產、集約化經營,促進糧食增產節支提效。扶持發展中化宏基智慧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通過建設10個自建示範農場、20個共建示範農場、30個服務站,構建覆蓋高密全域的現代農業服務體系,採用「超大型中央企業+農產品精深加工企業+糧食烘乾收儲貿易+示範農場+農戶」的訂單發展模式,實現農場管理可視化、作物種植智能化、生產技術標準化、服務狀態數據化,推動規模化種植、實現標準化品質。2019年,全市大田託管面積達到50萬畝。

四是強化科技支撐。依託山東省農業科學院作物所研究的技術成果研發優勢,引進中國工程院院士、省農業科學院首席專家趙振東教授來高成立院士工作站。加強與省農科院作物所、山東魯研農業良種有限公司技術合作,在我市投資建設現代農業科技研發中心,推廣農機農藝相融合的良種良法栽培技術體系,建立規範的科研和檢測平台,實現小麥生產節本降耗、提質增效,為全市開展糧食作物種植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持。積極扶持種植專業合作社、植保專業合作社、農機專業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組織,鼓勵支持他們積極探索開展病蟲草害統防統治、一噴三防、統一機械深耕、統一機械播種等關鍵重大技術推廣工作。全市農機合作社發展到117家,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已發展到52家,糧食日烘乾能力5000噸,烘乾率可達96.11%,植保無人機80架,年均飛防作業200萬畝,高效植保機械化能力達到80%。

關鍵字: